如果,
樱花飘落的速度是秒速五厘米的话,
那么两颗心需要多久才能靠近?
因为沵总是不断地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
沵的世界总是熙熙攘攘却一直井井有条。
待在沵身边的我就会觉得自己太过渺小、太过平凡。
我就是不愿意,沵那种对任何人都很好,
但实际上是自由自在的本性使然的好发生在我的身上。
迫切地想要成为特别的那一个的执拗想法,
但没有这些,沵也就只会是毕业照上说不出名字的存在。
那个夏天的结尾沵对我说了什么,
还是实际上什么都没说了呢?
那句本来应该焐热的对白,
没想到却变成了退场时的无人在意的旁白。
总是在后知后觉一些浅显的事情,总是让我觉得后悔和挽回不了。
时间已经背着我悄悄滴侵蚀了从前,
我实在是连个说服自己的借口都无从说起。
所有不想放手的理由都指向了舍不得这样耀眼的沵。
这样的沵,却还是没能轻易让谁取代。
我担心,最终只会剩下零散的回忆在更迭。
不希望有任何改变,
毕竟还是改变了。
终究只会很惆怅,
那种回首郗歔但谁也抓不住时间灰烬的惆怅。
我深知,
挡在你我面前的是巨大庞然的人生,
阻隔在你我中间的是广阔无垠的时间,
只能使你我只有束手无策的无奈,
果然最终还是最没有意义的退避。
就算人类的执着之心可以克服空间和时间,
但是心之间的距离却永远弥合不了,
沵也这般认为吧......
觉得你,
永远不会是这样的人,
又害怕沵,
遇到了那个让你长久注视的人。
微微妒忌你和他无隙的亲密。
为什么,
我微薄的运气总是不能发挥巨大的力量,
我只能一次又一次滴成为这安静而又感伤的旁观者。
我在想,
对于你的爱恋,
是不是在意太久了呢?
祂明明指向必然会释怀的那一条道路啊。
那个人、明明已经不会是我了啊。
已经撑得太久太累了,
这样踌躇不清的关系,
不能改变的话就让它结束吧。
我现在已经能够确定了,
在我的心里沵始终占据着独一无二的位置,
沵会让我长久而固执地珍惜和在乎。
曾经很困扰很无助很难过,
很害怕很担心很悲观,
不知这一切究竟怎么了,
累积起来的隔阂慢慢演变成了遥不可及,
对于这样的结局,
我感到遗憾和失望。
我想那些让人后悔和流泪的事情,
现在也只可以被当左回忆来谈论,
时间的流逝只在一瞬,
所以今后的我们,
还会遇到很多事,
邂逅很多人。
现在的我也没有释怀到多么的心平气和,
也没有感到催逼我许久的往事变得没有初始时那般沉重,
我还是逃避着关于沵的触觉鲜明的每个角落,
但是我写道这里,
知道是时候告一段落了、
最后。
你嘴角弯起的弧度,
就是我不留遗憾继续向前的意义。
我和沵的那段时间,
像是在陌路的森林里独自前行,
每前进一步,
身后的枝叶便悄悄合拢,
隐藏了回归的道路,
但是我相信着,
在路的尽头一定会看见倾泻着近视温存光亮的出口,
某一天,
当我回过头去看看从前的自己,
我想沵也一定会在那里温柔地回望着我。
沵、
是我整个年少时代的憧憬.......
关注了下#小三大战#小米公司和360公司互掐,还有所谓的米粉米黑....首先不得不说国内网民容易在微博这个信息碎片化,容易断章取义,受情绪传染很强的平台被忽悠。无论哪一方都总会有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人们受接收到的信息的不同,价值观的不一样,会做出不同的判断,并偏向一方。为其撑腰,为其说话,然后开始“对喷”。
如果你真的不是最近要购买相关产品,或者使用相关服务的话,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关注,预防“被广告“,”被吸引注意力“。
实际上,企业商家掌握了很多资源资料和信息,通过这些他们所占据的东西,他们确实可以左右这个市场,甚至左右你的行为。同理,政府也是。
在中国这样一个容易被忽悠的社会和国家,国民独立思想又不够,缺乏思考能力的情况下。政府和企业,煽动国民情绪,吸引大众注意力,甚至主导舆论,都变得不太难。
实际上,营销的东西暴露出来都是让人不舒服的,学过营销的同学知道,玩的就是计谋和心理,不管人不人道,达到目的是第一,特别是在国内这样的市场环境。脸皮不厚,心肠不黑,你就被对手玩死。玩得起来,并出头的企业,在国内来说没多少是真正有良心的。记得315的时候网易有一个专题,“国内良心企业盘点”,就一个空白框放在那里,大大的讽刺了这一问题。
为什么营销者的作为会让人不舒服,因为大部分营销的方法都是把消费者当”傻瓜“,并且认为可以通过心理学和行为学左右消费者判断。
出色的营销者,都是玩心理的高手,可以把大众心理揣摩得很深,在他们看来,你们的言行,都在他们的计划和掌控之中。
但是,我们确实也拿他们没办法,毕竟他们掌握了资源,掌握了产品,且天下乌鸦一样黑。你觉得知道这家很黑,去另外一家,可能另外一家更黑也说不定。
总之,切莫贪小便宜,天下也不可能有免费的午餐。多点思考,切勿变成了这些所谓企业,专家和偶像的“水军”,“棋子”。
现在的状况基本上就是╮( ̄▽ ̄")╭有良心你就赚不到利润╮( ̄▽ ̄")╭
越黑心越能赚【= =无奸不商什么的……社会不良风气什么的= =】
[查看全文]
在去年九月,诺基亚董事会任命埃洛普(Elop)的时候,一条非常重要的理由是“新 CEO 更懂得北美市场”。一年的时间就快过去了,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诺基亚在美国市场都有哪些动作。任命“信徒”诺基亚北美地区主管 Chris Weber 是今年二月份才上任的新面孔,此前他在微软工作——跟埃洛普是旧同事。Weber 在微软干了 16 年,资格非常老,现在义无反顾地跟随埃洛普加入诺基亚,并成为新班子的核心之一。科技媒体 GiGaOM 在描述此人时,说他是埃洛普的“信徒”。诺基亚任命 Weber 时对他的期望则是“提升诺基亚在美国的市场份额”——这个目标看似清晰,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又充满疑惑。发售 AstoundWeber 新官上任三把火,今年 3 月份在奥兰多宣布 T-Mobile 开始销售 Astound (C7 的定制版),这恐怕是诺基亚史上最寒碜的发布会了,视频在这里。T-Mobile 提供的合约价是 79 美元,月费是 10 美元,而且给 Astound 打出的广告词是:“智能的手机,实惠的价格。”科技记者Ina Fried 说这个广告词把她雷倒了,因为很多美国用户并不认为 Symbian 是智能手机。最近 Weber 在接受 AllThingsD 采访时坦言 Astound 的销量很差,而且这个难看的销量也可能导致了一个后续决策:加大收缩力度,不在美国市场推 N9。被 AT&T 拒绝“AT&T 可以离开诺基亚,但诺基亚无法离开 AT&T。”这是在 X7 上市受阻之后媒体的评价。由于 AT&T 不愿意拿出足够的补贴,所以 X7 被迫搁浅。对于诺基亚来说是一次大挫折,而且也为以后的合作蒙上了阴影。关闭网上商店
诺基亚官网一直是销售无锁手机的重要渠道,但自从五月份以来,这个渠道渐渐开始收缩。到了七月,已经关闭了美国,法国,德国,英国,西班牙的网上商店。有分析指出这是诺基亚让利于零售商和运营商的一种手段,但这个理由并不充分。因为出货量和利润并不是评判官网商店的唯一标准,更大的好处在于树立品牌形象,传递品牌价值。唱多 Windows Phone“集中力量办大事”是诺基亚在美国市场的指导思想,Weber 主要的工作之一是唱多 Windows Phone ,他高调接受采访,并花大量的时间阐述 Windows Phone 的优点。“我们要做差异化的产品,跟 iOS 和 Android 有明显的区别。那种以 App 为中心的设计并不能完全满足客户需求,它们已经过时了,以信息为中心的设计更棒。”Weber 说他正在策划有史以来最大的营销攻势,新设备在 2012 年里将会以崭新的形象面世。在此之后,S40 和 Symbian 将会彻底退出美国。综合来看,要用两个词来形容过去一年里诺基亚的美国行动,那就是“收缩”和“转身”。“更懂北美市场”的埃洛普(以及他的信徒)似乎还在积蓄力量——毕竟他的队伍才开张。
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正如一切历史科学的特质一样,是把尽可能多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梵·第根continue...#dm
争取今天把坑填完_(:з」∠)_
之前的帖子→ →【中外比较文学入门】比较文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 【中外比较文学入门】美国学派【中外比较文学入门】 法国学派 【中外比较文学入门】前苏联学派 【比较文学入门】中过学派(一)
上次说到中国学派在中国的渊源,那其实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真正的学派在中国确立下来是在本世纪的二十年代初三十年代末,最先是在清华大学开设了比较文学的课程; 而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提出是在七十年代,在台湾淡江大学召开的“国际比较文学会议”上,几位学者提出了中国学派的这一学术构想,其中有著名的美学大师复旦大学的朱立元教授, 台湾大学著名作家颜元叔先生,还有在东西文学比较方法研究上有很大影响力的叶维廉先生等;然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正式建立是在1977年由美国学者John J. Deeney在《中外文学》6卷5期上发表了《比较文学中国学派》,这篇宣言式的文章的发表宣告了中国学派的正式确立。
那说到底中国学派和其他学派有什么不同呢,或者说为什么中国学派可以自成一派。让我们回顾一下之前的法国学派美国学派和前苏联学派。要说一个国家的文学可以自成一派的话,那肯定是和他的指导思想,研究范围和目的,还有其研究所取得的成绩是有关系的,再加上其在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的独特话,而形成的。(插一句废话,卤煮好讨厌研究方法的说>﹏<。)和法国学派美国学派相比,中国学派不是产生于学院也更不是在纯文学学术论战中产生的,中国的比较文学的特点在于,他是在东西方文化强烈碰撞的背景下产生的,在其发展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到社会政治改良和救亡图存的印记。
中国比较文学学者的比较意识,不是法国式的文学沙文主义(或曰法国中心),也不是美国式的“世界主义”聂乌帕科斯娃之论,而是面对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焦虑,是寻求中国文化发展新途径的企求,无论是文化上的保守派还是激进派,无论是“中体西用”或“西体中用”都反映了文化碰撞的焦虑心态和“求新声于异邦”(鲁迅语)即寻求中国文化发展新途径的迫切愿望。(《比较文学研究译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第346页。 )中国比较文学,正是这种文化碰撞的产物,也正是在中西文化碰撞、交流、交汇的激流中崛起的一支文化生力军,一支在中西文化碰撞中寻求中西文学互释、互照、互补、沟通、融汇乃至重构文学观念的“架桥”大队,中国比较文学所面临的主要任务,不是法国式的文化“外贸”,不是文学作品“输出”与“输入”的斤斤计较;也不是美国式的文化“大同”(《比较文学的危机》、《比较文学的名称与实质》,永昌等编《比较文学研究译文集》)不是强调“警惕民族特色”、主张“非民族化”的西方中心式的“世界主义”(佛克玛《文学研究中的理论和批评:国际的观点》,《北京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
所以说中国比较文学是在自己本国的文学中找出具有自己的民族特性的东西,逐渐形成一些新的文学观念,以和西方文学观念抗衡。
下次继续_(:з」∠)_
写完作业了突然想起来有坑没填_(:з」∠)_于是来坑爹,,,
之前的帖子大家来感受一下→ 【中外比较文学入门】比较文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 【中外比较文学入门】美国学派【中外比较文学入门】 法国学派 【中外比较文学入门】前苏联学派
比较文学在中国的渊源很久远,早在东汉三国时期就有印度印净土系经典传向中国并被翻译,这可以看做是早期的外国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的表现。这是其一。
其二是,中国古代境内各民族文化间的相互融合,比如说东汉末年政局动荡,民族大迁移似使得各少数民族和汉族大杂居,比如史称“五胡”的匈奴、鲜卑、羯、氏、羌这些塞外民族黄河流域建立了许多政权,于是这些少数民俗与汉族之间互相通婚,互相依存,互相吸收,互相影响。
后来,到了鸦片战争以后, 中国的学者们开启了比较文学的序幕。 比如说我们都很熟悉的严复先生。不熟悉么?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大家应该都熟悉吧,在翻译《天演论》的时候,严复先生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其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自强自立、号召救亡图存。他的著名译著还有亚当·斯密的《原富》、斯宾塞的《群学肄言》、孟德斯鸠的《法意》等,他第一次把西方的古典经济学、政治学理论以及自然科学和哲学理论较为系统地引入中国。
另一位要提到的是王国维先生,这位国学大家是近代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观点和方法剖析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开风气者,又是中国史学史上将历史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开创者,确立了较系统的近代标准和方法。
然后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时期,一些中国的的学者开始自觉的运用比较文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中外文学。比如说我们都灰常灰常熟悉的鲁迅先生,比如他在“五四”运动前期思想启蒙运动时期发表的重要著作《摩罗诗力说》。“摩罗诗派”就是浪漫派,十九世纪初期盛行于西欧和东欧,是以拜伦和雪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积极或革命的浪漫主义流派。也就是鲁迅先生在文中所说的“新声”:“新声之别,不可究详;至力足以振人,且语之较有深趣者,实莫如摩罗诗派。 另一个影响深远的著作是《文化偏至论》。在书中鲁迅先生吧中国置身于全球的背景下, 从世界的角度去探寻中国发展的道路。以及后人喜欢用尼采哲学与之作对比。
另一位这一时期需要提到的是茅盾先生,茅盾先生对比较文学的贡献也很大,窝萌从其出版的一系列著作可以看出, 比如其最著名的比较文学著作《俄国近代文学杂谈》《托尔斯泰与今日之俄罗斯》,还有各种外国文学相关著作如《神话的研究》《小说研究吧ABC》《欧洲大战与文学》《神话杂论》《中国神话研究ABC》《六个欧洲文学家》《骑士文学ABC》《近代文学面面观》《现代文学杂论》《北欧神话ABC》《西洋文学通论》《希腊文学ABC》《汉译西洋文学名著》等等。
下次再说吧_(:з」∠)_睡觉去。。。
本帖最后由 白兔软糖 于 2013-4-22 17:48 编辑
最近太忙忘了填@@34!!
之前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都简单的介绍了这回轮到前苏联学派了_(:з」∠)_
先回顾一下之前说的,我们说最早开始比较文学研究的是法国人, 他们首先给比较文学划出了一个特定的领域,那就是研究两个以上不同民族文学的影响,研究属于不同国别或民族之间、作家作品之间的关系。之所以这一观点站得住脚而且还能得到广大学者的认同是因为这个特定的领域是在之前的文学研究里是从来没有过的,这么喜闻乐见的事情大家肯定很欢迎的说。
但是之前我们说了法国人“过分强调实证、考据和以欧洲为中心局限了比较文学的发展空间”所以后来美国人就不干了。
美国人把研究的范围扩大到没有事实联系但却具有审美比较意义的不同民族文学关系,甚至扩大到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中,就是之前说的跨学科研究,这也是传统的国别文学研究中没有过的,所以美国人的这一学科理论也被后来的许多比较学者所接受。
但是美国人的理论也不是完美的,如果说法国人的理论过于狭窄,那么美国人的理论就是过于宽泛,尤其是跨学科研究把比较文学推向了一个没有边界的领域,这就有可能使得比较文学失去其学科的独立性。
雷马克说,比较文学“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的关系,例如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
学界的一个教授对此的点解是这样的: 这里的“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全都包括了进来,还有一个“等等”,这不就是说,文学可以和任何别的学科、任何别的领域进行比较研究吗?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与信仰领域的关系”,研究文学与其他一切学科的关系,正是当今西方比较文学界转向“文化研究”的逻辑前提。
哦 那么前苏联学派又是肿么回事呢?
前苏联学派的基本观点是:1、提出了“历史比较文艺学”的新名称;2、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性;3、把同一国家内不同民族的文学纳入比较文学范围;4、重视维护文学的民族特性;5、反对“欧洲中心论”,都有“苏联中心论”倾向。前苏联学派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和法美相比,其产生一样也是从自己国家利益出发的,其实说起来也没有什么特别独特的地方,比方说, 他们提出以历史诗学为俄苏学派的基本学科理论,也就是说,苏联人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了不同民族文学现象和和类型的相似与社会发展历史阶段的对应关系,这种理论被他们称作“历史比较文艺学”。同时苏俄还大力倡导研究东方学和斯拉夫学为这个学派的主要研究内容。这是由于前苏联时期,西方国家在政治、军事和意识形态诸领域都与其形成全面的对抗关系,为了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体系,苏联学术界先后严厉批判了形式主义理论和世界主义倾向,从而使前苏联的比较文学变成了纯粹的文学关系或联系的研究,其目的就是为了对抗美国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所推行的非民族化扩张策略。有学者指出,从前苏联自身的意识形态来说,为了确立自己在世界反资本主义中心的地位,同时也是为了树立自己在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心地位,他们特别强调苏俄文化与东欧及东方国家文化的联系和它的辐射作用,因而大力倡导研究东方学和斯拉夫学。这种研究虽然也是在比较文学学科范围内的专业研究,但这种研究的学科理念在客观上张扬了苏俄文化在社会主义国家,至少是在其加盟共和国的中心地位,这与苏俄的国家利益无疑也是密切相关的。所以说,对苏俄学派的评价可以总结为:1、将俄国与西方之间的文化关系问题学术化、理论化了(历史诗学);2、重视国内民族文学研究和周边文明圈、东西方文化研究成为前苏联比较文学研究的特色;3、否定“欧洲中心论”顺应了战后民族独立解放的历史潮流;4、过分放大了苏联文学的普世意义,限制了其研究成果顺利融入世界比较文学的主流进程。一半都用来回顾是在干什么_(:з」∠)_别打我我什么都不知道
下一期是中国学派。。。
嘛,来填坑了。
上次说了法国学派, 一百年前兴起并盛行于法国、德国,并一度还曾主宰了比较文学的全部领域,其主张研究各民族文学现象之间确实存在的影响事实联系。又因为在20世纪50年代的国际比较文学界的争论中,其争论的一方多是法国学者,故被称为“法国学派”。 在20世纪前半时期法国文学家们为比较文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文学的不断发展,根据破旧拓新的历史规律,在20世纪的后半期产生了美国学派。
美国学派具有独特的历史和理论渊源。 首先从历史角度来说,大家都知道, 美国是一个新兴的多民族国家,在接受世界各地文化,特别是欧洲文化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民族特色。“二战”之后,美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超越欧洲。从理论渊源来看, 20世纪40年代以后,美国兴起了“新批评”思潮。该思潮反对19世纪传统的实证主义文学批评,认为关于作者创作意图的研究,会产生“意图谬误”( Intentional Fallacy)和“效果谬误”(Affective Fallacy);转而强调文学作品本身的独立价值,主张对文学文本进行细读和美学评价。美国比较文学家深受这一理论的影响,甚至有学者(如韦勒克)就是该理论的主将。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学派形成了自己的学术观点,建立了与“影响研究”相对的“平行研究”(ParallelStudy)和跨学科研究(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美国学派的代表人物雷马克有说:
“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这一定义,除了强调对并无相互影响或联系的各民族文学的平行研究也是比较文学外,它还提出了比较文学还应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或信仰等“表现领域”的关系研究,即被学界称之为“跨学科”研究,也属比较文学。
在1952年,《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年鉴》问世,这标志着美国学者开始在比较文学领域打出了自己的旗帜。美籍捷克裔学者,时任耶鲁大学教授的韦勒克(RenéWellek)在第二卷发表《比较文学的概念》一文,着重指出:由法国学派所倡导的民族文学间的关系研究,这种仅仅注重文学的外部研究,排斥文学批评的方法不过是“拼凑实证主义的杂碎”,法国学派的研究方法“永远不允许我们分析艺术的个别作品,甚至不能探讨它的总的起源,因为这些东西永远不会仅在他的对外关系中发现”。这是美国比较文学学者首次旗帜鲜明地质疑“法国学派”的研究范式。美国比较文学学者和“法国学派”首次面对面的交锋发生在1958年。该年9月,国际比较文学协会在美国北卡罗来州教堂山举行第二届年会,中心议题是欧美文学关系。在大会上,韦勒克作了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书面报告,矛头直指比较文学“法国学派”,引起了极大反响。韦勒克的批判切中要害,认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突出标志是“未能确定清晰的研究内容和专门的研究方法”。相对于法国学派来说,美国学派的贡献↓↓↓
1、突破了法国学派机械、保守观点对比较文学研究的束缚;2、扩大了比较文学研究的范围,使跨学科、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成为可能;3、突出了比较文学的“文学内核”;但是相对应其产生的负面作用是↓↓↓
使比较文学的范围过于宽泛,易导致比较文学独立性的消亡。最后 其基本观点↓↓↓
1、提出了“平行研究”的新方法;2、提倡开展跨学科研究;3、反对“总体文学”的概念;4、反对“欧洲中心论”。下次说前苏联学派
快来人教教我我只知道皮毛深的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