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非陌痕 于 2015-9-14 22:26 编辑
前几天去超市突然发现门口的栗子摊出来了。
所以说,秋天到了。而秋天。。。
有人定了这首水调歌头。
春红几顾户?惬怀相与无。戚谓重楼月奏,调入此间躯。宫商渐趋徵羽,起寐淮歌香骨,墟为烟渡处。长醉不知初,缺缶隐归暮。临隔路,何作故,复旧溯。匹怀千秋,眦叹兴败惟一怒。嫣醉三千风月,时故十里坟土,岂仗声色护。携将予归途,应是来时路。[flash=729,100]http://www.xiami.com/widget/8678174_1773985965,_729_100_cccccc_dddddd_1/multiPlayer.swf[/flash][查看全文]满额,28+3>25的,25+3>20的,20+3>15的,看多了多少再加宅币<15的一律15
本帖最后由 桜子 于 2015-8-17 00:47 编辑
![]() 久违的活动来了+293+大家请活跃参与呀~ 不然我就.......+291+ 按质量不等+10~80宅币 0~20贡献 艾特10个基友 +5宅币 此周话题 — 低潜在抑制症(简称“LLI”) 嗯,大家应该对这个名称不太熟悉, 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越狱” 看完之后大家可以讨论讨论~ @royalkiller 来说一说周围是否有LLI者或疑似LLI者,对LLI的个人理解。 LLI者可以说说自身的情况哟~ ((+188+其实素我也不太熟悉这个 所以话题也不知道弄什麽。 [fold=相关资料,仅供参考:] 潜在抑制症是一种心理疾病。通常人会把对自己没有直接作用的事物封闭在思考范围之外,而潜在抑制症患者会深度分解思考。比如,当患者看到一条路的时候,会迅速深度想到该条路通向什么方向,或者铺路时的情景。 由于潜在抑制症会引发患者的一系列幻想,想象内容的纵深程度非常之大,低于平均智商或年纪偏小的患者因为无法承受这种想象程度,而引发精神分裂,但平均智商以上或成年人患者则可以控制想象内容的纵深程度,而会成为一个极富创造性的人,几近于天才。 潜在抑制症患者由于想象内容的庞大,以及不断的扩张,而关心所有细小的事情,从邻居的生活,到世界政局的变化;从药品的化学结构,到建筑的结构。这会让体质差一些的患者引发精神衰弱等疾病。 低危抑郁症(也叫潜在抑制症) Low Latent Inhibition Low Latent Inhibition,是2003年由多伦多大学和哈佛大学的心理学研究专家共同发现的,论文发表于该年九月份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性格和社会心理学杂志)。有些人天生就对环境刺激特别敏感,能产生更广阔的思维,并比普通人容易在更短的时间内接收并处理更多更综合的信息。 按照我对人类大脑力量的认识,人的大脑每时每刻都接受很多很多的信息,可是并不是每一样信息都能被意识接受,在潜意识中大脑会把一切与现在工作无关的信息过滤掉,这样的机制就是Latent Inhibition。这一机制保证了大脑不受到信息泛滥的影响。一旦这种机制被削弱,海量的信息就会占据整个大脑,占据整个working memory,如果人没有能力把所有的信息联系并处理,就很容易造成思绪紊乱,mental disorder.一句话,就是成为疯子;相反的,一旦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将信息处理了,产生的是难以估量的想像空间,令人难以致信的想像力。 Low Latent Inhibition,更好的理解就是人类大脑latent inhibition机制的减弱,是低水平的latent inhibition low latent inhibition(潜在抑制症:低智商+低潜在抑制症=精神分裂;高智商+低潜在抑制症=天才) 创造力与精神病有联系的生物学基础,创造性人士对环境刺激更为敏感. 2003年9月30日——多伦多大学与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确认了创造力的一个生物学基础.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期刊》(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九月号的一项研究声称,创造性人士的脑似乎对周围环境的刺激更为敏感.其他人的脑通过一种叫做“潜在抑制”的过程则可能将一些刺激屏蔽在外,“潜在抑制”指的是动物无意识的将经验中与其需求无关的刺激忽略的能力.研究者通过心理测试证明创造性个体更可能拥有较低的潜在抑制. “这意味着创造性个体和环境中的额外信息流始终保持联系,”来自多伦多大学的作者皮若丹(Jordan Peterson)说.“普通人对物体分类后就把它忘了,即使该物体比他/她想的更复杂、更有趣.相反的,创造力人士总是对新的可能性更为敏感.” 此前,科学家曾将无法屏蔽刺激与精神病(psychosis)联系起来.然而,皮和他的合作研究者——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心理学讲师卡雪莉(Shelly Carson),以及哈佛大学博士生席旦尼(Daniel Higgins)——推测这对原创思考亦有贡献,尤其是与高智商综合起来时.他们对哈佛的本科生进行了潜在抑制测试.被列为有突出创造力的测试者——年龄在21岁以下,在某个创造性领域有不寻常的高分——得到潜在抑制低分的可能性是普通学生的七倍. 并且推测这样的潜在抑制与高智力和良好的“工作记忆”——同时思考多件事情的能力——结合可能是积极的,反之则是消极的.皮说:“如果你对新信息、新想法更敏感,你最好能聪明地、谨慎地整理选择.如果你有50个想法,可能只有两三个是好的.你必须能够区别对待,否则你就让它们给淹没了.” “科学家长久以来都对疯狂与创造之间看上去存在联系感到好奇,”卡说.“现在看来,很可能是较低的潜在抑制和非凡的灵活性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让人更易患精神疾病,在另一些情况下让人更易取得创造性成果.” 例如,在像是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的早期,通常伴有深刻洞察的感觉、神秘知识与宗教体验,这时发生的化学变化使潜在抑制消失. “我们对这些研究的结果非常兴奋,”皮说.“看来似乎我们不仅确认了创造力的一个生物学基础,更在破解由来已久的秘密——天才、疯狂与感知之门的联系——的道路上前进了.” 关于低潜在抑制症的人格特质 据推测,LLI们的MBTI人格类型应该为INTP,INTJ,而且外倾情感普遍较低。由于LLI过于偏理性的思考,且非常快速的跳跃性直觉,使LLI和INTP似乎有共同之处。但是是否有直接间接的相互关系,尚不明确,仍需要统计学以及心理学方面的证据支持。 [/fold] | ||
本帖最后由 ZoiiOh 于 2015-8-9 15:57 编辑
内容简介:英国广播公司(BBC)今年费大力气拍了一部纪录片,邀请5名中国中学老师到英国汉普郡一所顶级中学,对该校的学生进行一个月的“中国式教学”。结果,中国老师明显“水土不服”,英国学生的不少举动让他们十分“抓狂”;而英国学生也无法适应高强度教学,被中国老师训哭。
楼主来给大家推荐严(dou)肃(bi)正(zhong)经(er)的教育片了@@32!!。
据说第一集在上周BBC播出以后,中英两国媒体对这部纪录片褒贬不一各种喷喷喷@@16!!。明明是很欢乐的片子,各种笑料,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各种撕逼,楼主全程哈哈哈哈哈哈的节奏@@11!!。
来和楼主一起恍恍惚惚红红火火哈哈哈吧@@1!!。
[flash=541,450]http://i7.imgs.letv.com/player/swfPlayer.swf?id=23230369&autoplay=0[/flash]
好了,如果你看完了视频,有没有什么想说的话。有没有什么感概。作为有(zhong)为(er)的人类少年,一定是有的吧 @@27!!。但是害羞的你们,不好意思第一个说吧。大丈夫。按照惯例,楼主先来抛砖引玉吧。@@15!!
首先,楼主觉得这不算是严格意义上的研究。所选的学校不具有普遍性。教育分化的现象在发达国家,比如像英国这样的国家,会比中国严重很多。私立学校的资源和公立学校的资源天差地别。每年牛津剑桥从私立学校录取的人数远远大于公立学校。而私立学校一般都采取非常严格的教学方式,一不小心就是停学退学。我们看到视频里的公立学校,里面有很多难以管教的学生。同样的学生,在国内也不少。非重点中学,三流大学,等等,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方式落后。而中国的私立学校还没有完全发挥它的潜能,否则因材施教,鼓励教育,启发式教育,小班化教育什么的,都不是梦,好吗!?
再说说社会福利吧。英国,或者很多发达西方国家的福利,好到公民可以不用工作,都能有饭吃有屋子住。所以,小孩子从小就没有动力去努力,因为无论如何自己的生存都不用愁啊。这也就有点像国家拿福利养了很大一帮懒人。很多第三世界国家的新移民也是抱着这种心理,一旦拿到绿卡,就什么都不做靠着救济金过一辈子。很多新移民的孩子也就被送入了免费的公立学校。这样的公立学校,几十年都没有人申请过(是的,是申请,不是录取)牛津剑桥这种优秀的高等学校,他们的父母朋友里不会有这样的人,所以小孩子从来不会想着那是和自己相关的事情。而私立学校的学生,很多的父母就是牛津剑桥毕业的,他们从小就知道自己要走这条路,会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对于申请流程也非常熟悉。这也在某方面固化了英国的社会阶级。相信很多人都看过《56UP》这部纪录片,导演选择了14个不同阶层的孩子进行跟踪拍摄,每七年记录一次,从7岁开始,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一直到去年的56岁。导演可能初衷就是想验证在英国社会阶级是很难逾越的,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穷人的孩子依然是穷人。再反回来看英国现在的公立学校教育方式,每个孩子只用和自己程度相同的孩子一起学习,当然这也许并不坏,但其实仔细一想,他们被限制在自己的程度里,不知道最好的学生是什么样子,他们连自己和优秀学生的差距都不知道,所以才造就了英国普通中学生的狂妄自傲,不可一世的态度。
当然这也就引出该纪录片背后真正想表达的东西吧【雾】。是的,背后的真意就是,学习是痛苦的事情!学习是痛苦的!是痛苦的!轻轻松松就能学到知识考上好学校改变命运迎娶白富美做上CEO走上人生巅峰的事情……也是有可能,但一般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ω←。英国应该是比谁都清楚这样的现状,这是他们对自己教育体制的反思。因为公立学校无法得到私立学校那样优秀的资源,所以改而考虑用军队式的管理方式来填补他们之间的差距,这也就是中式教育被邀请的原因。
嘛嘛,楼主就说这些吧,没有检查错别字哎嘿嘿嘿~~~~~~~@@25!!
[查看全文]
本帖最后由 非陌痕 于 2015-9-14 21:57 编辑
询芳常春事,倦履复萎颓。期眼待茗倚,小憩亦自随。[查看全文]>>>给我一句话就好。只要一句话,就能道尽心中无奈。
———树洞娘签到君持续营业[flash=730,100]http://www.xiami.com/widget/8678174_2096838,_730_100_666699_008080_1/multiPlayer.swf[/flash]满额,28+3>25的,25+3>20的,20+3>15的,看多了多少再加宅币<15的一律15
本帖最后由 桜子 于 2015-7-19 20:02 编辑
![]() 久违的活动来了+293+大家请活跃参与呀~ 不然我就.......+291+ 按质量不等+10~80宅币 0~20贡献 艾特10个基友 +5宅币 此周话题 — 选择恐惧症(又称:选择困难症) 本周来说说你或者身边的人尝试过为选择某样xx而头疼、烦躁、焦虑、苦恼么。 最后你们是怎么选择的?结果选择之后你有后悔过么? 你打算怎么治好你/朋友的选择困难症? 选择恐惧症,也称作选择困难症。选择恐惧,显而易见是不自信和逃避责任的心理,缺乏自立意识,害怕失败。患上这种病的人面对选择时会异常艰难,无法正常做出自己满意的选择,在几个选择中必须做出决定的时候很恐慌,惊慌失措,甚至汗流浃背,最后还是无法选择,导致对于选择产生某程度上的恐惧。 病因: 1.不能确定自己内心最重要的需求,无法获得心理平衡。 2.害怕承担抉择的后果。 3.对自我不满,将对不满“投射”出来变相反映,逃避自己。 病毒变异过程:选择迟疑症(早期)—选择困难症(中期)—选择恐惧症(晚期) | ||
本帖最后由 桜子 于 2015-7-19 19:38 编辑
![]() 久违的活动来了+293+大家请活跃参与呀~ 不然我就.......+291+ 咳咳,正题,本次活动是 通过每周题材来讨论/诉说自己或身边人的事√ 按质量不等+10~100宅币 0~30贡献 其余的可以在此帖直接写 并艾特10个基友 +5宅币 —————————————————————————— 此周话题 — 交替形/间歇性暴饮暴食厌食症 [fold=百科]本周感悟来说说自己或者家人,朋友的减肥经历引起的暴食/厌食症吧。 “每天我只吃一颗豌豆 但我仍然觉得自己吃太多。 进食让我感到罪恶和恐惧。” “ 我有强迫行为 我是完美主义 再后来,我有了进食障碍” “要么撑死。。 要么饿死。。 我还有第三种选择么。 。?”
暴食厌食症是一种对身体健康危害极大的饮食功能失调。此症的患者仅仅接受药物治疗是不够的,还要接受心理治疗。循环性的自发拒食以及暴饮-呕吐(猛进猛出)会产生严重的生理影响。厌食症的症状是几乎没有吃任何东西,不需要催吐;暴食症的特色是会吃大量的东西,同时又有催吐、清泻的情形,也会很焦虑,容易有亲子冲突。 减肥的心理是引起厌食症,暴食症的主要原因,媒体的过分宣传,社会的对美评判标准,都会对心理进行影响,对美的偏激理解导致过度的节食,另一种极端则是忍不住饥饿,暴食,但进食之后又催吐,反反复复。。。 [/fold] | ||
本帖最后由 非陌痕 于 2015-7-1 09:52 编辑
是为七月。。
眠醉不知辰时醒,惟待是人催钟行。
眠柳宿红循前赏,吟恸尽揽为骨香。伏怀何见今尘客,江月浮白影动肠。[查看全文]>>>给我一句话就好。只要一句话,就能道尽心中无奈。
我也只不过是个树洞娘罢了<< @非陌痕 @妖精艾女王———树洞娘签到君持续营业[flash=720,100]http://www.xiami.com/widget/8678174_1771155884,_720_100_666699_808080_1/multiPlayer.swf[/flash]满额,28+3>25的,25+3>20的,20+3>15的,看多了多少再加宅币<15的一律15
本帖最后由 桜子 于 2015-7-19 19:37 编辑
![]() 久违的活动来了+293+大家请活跃参与呀~ 不然我就.......+291+ 咳咳,正题,本次活动是 通过每周题材来讨论/诉说自己或身边人的事√ 按质量不等+10~100宅币 0~30贡献 注意:尽量写上血型或者星座 满80字发帖 +8 宅币 其余的可以在此帖直接写 并艾特10个基友 +5宅币 —————————————————————————— 此周话题 — 强迫症 [fold=洁癖的烦恼 —— 一种强迫]
心理病症特殊的强迫症特征,代表潜意识对于纯感觉类型那种马马虎虎,和稀泥的态度的一种抗衡,从理性判断的立场看,是不加分辨地接纳一切发生的东西。 ——荣格 小薇第一次来咨询室的时候,在靠近窗户的椅子上坐下,显的有些慌张。 我问她,“你是不是觉得椅子不舒服?那你可以躺在沙发上我们谈话。” 小薇说:“你们咨询室的沙发有很多人躺过吧。” 我实话实说:“是的。” 小薇说:“那还是算了,我就坐在椅子上吧,只是我想擦擦椅子。” 我笑了说:“可以的,只要你感觉舒服一些就好。” 小薇今年29岁,在上海,总是习惯说虚岁,所以她应该是27岁。每次她的衣服都散发着淡淡的香味,她曾在我面前打开过化妆包,因为眼泪湿了面颊。她的化妆包整齐有序,所有的东西都干干净净,她每次出门会带很多的纸巾,她告诉我外面很脏。 小薇从小被父母教育严格,一直是个父母眼中的好孩子,老师心中的好学生。她对自己的要求更高,以期待家人对她更多的疼爱和老师对她的关心。在高中以前,她从没有觉得自己很累。习惯于每天把自己的小屋打扫得一尘不染,习惯于把所有的东西归类整理,夜晚把自己衣服叠的是整整齐齐,这样才可以安然入睡。 大学的时候,她开始独立生活,住在六个人的学生宿舍,矛盾就渐渐多了。她的习惯是别人无法承受的,而她也更不习惯于其他女孩的生活方式。这样以来,她慢慢疏远了同宿舍的女孩,一个人独来独往,但内心却更不安和郁闷起来。 大学毕业以后,她分在一个不错的单位,最初和同事相处得还算可以。有一天,一个同事从外面回来,拿起她的水杯一口气喝下去。她当时说不出的愤怒,她把杯子当着同事的面就扔在垃圾筒里。同事很尴尬,第二天又给她买了一个新的杯子,她说:“我会自己买,谢谢你!”从此她和这个同事就不再说话,但彼此还会每天看到。她越来越觉得压抑和痛苦。其实她也不想这样,她觉得同事把她的杯子弄脏了,即便是新的杯子也是被接触过的。 一直以来她都没有恋爱,她说:“也许是大学的同学都知道她这样很难相处吧。”工作后两年,亲戚给她介绍了一个男孩,彼此刚开始都感觉不错,于是进一步交往。当有一天,男孩去拉她的手的时候,她开始紧张。不是心跳得紧张,而是感觉他脏。但她感觉男孩各方面都比较好,所以她认为,感情发展以后会慢慢好吧。直到有一天男孩吻她的时候,她开始出现呕吐。 男孩以为她不喜欢他,也就渐渐疏远她。分手以后,她已经再也没有勇气去重新恋爱。每天她在清洗消毒,反复洗手,疲惫的状态下越发没有生活的勇气。有时,她身体不舒服的时候,也想过就不要再这样了,可她却无法控制自己。 ◎小薇的案例分析 ○烦恼的由来 小薇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形成自己的习惯模式。这样好的习惯,在单纯家庭结构的父母那里是好的行为,得到父母的认可和赞赏。在随后的学业生活里,她的习惯却未必被很多人所接受,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让她无法适应。这和曾经是最优秀的,受到的老师喜欢,她有了强烈的最初标准。在最初她的眼里,这个世界就该是这样的,所以她无法接受在进入社会后形形色色的不同性格的人和事情,比如随意的拿自己水杯喝水。同时,她无法处理好期望的良好人际关系时,她的内心会更为敏感和小心,于是强迫性的行为日益形成。 期待爱情,是每个人都渴望的,小薇也是如此。但从小的家庭教育给小薇的是,那样的行为是不好的,在自己的理解上性行为是肮脏的。她注重精神上的爱,却无法接受肉体上的接触。 ○走出烦恼 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给予她正确的认知,小薇可以保留自己的洁癖,但要理解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行为。需要寻找彼此尊重对方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刻意期望他人改变来适应自己,这样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就可以给自己一个缓和的空间。 在性心理的认知上需要小薇慢慢了解,性是爱情生活中最美的乐章,也是人之本能。而握手,亲吻是人类表达爱意的最好方式。 在不停的清洗过程中,虽然很大的程度上是让自己放心,是减缓焦虑、安慰自己的很好方式,还有疏泄情绪的作用,所以对于自己这样的行为要顺其自然。 心理治疗的除了解除和减缓焦虑,也有人格完善的作用。小薇的强迫行为在深层次的意义上说,是追求绝对的完美。当小薇意识到这点的时候,她已经能从容的面对自己的要求和期望,也能逐渐适应一切。 三个月的治疗后,小薇临走时,向我递上她的双手,我握住她冰冷的小手说:“再见!继续加油!” [/fol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