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这里卷福,今天想给大家分享一下中国古代的酒器,其实就是心血来潮想整理一下给大家看,以下内容皆来自百度360等各式各样的搜索引擎,可能会有些乱,后面会尽量弄好的,还请大家不要介意。
古代酒器,指中国古代用于盛酒、温酒、饮酒的各类器具的总称。其包括尊、壶、爵、角、觥、彝、卣、纍、瓿、杯、卮、缶、豆、斝、盉等。
尊,是古代酒器的通称,作为专名是一种盛酒器,敞口,高颈,圈足。尊上常饰有动物形象。
壶,是一种长颈、大腹、圆足的盛酒器,不仅装酒,还能装水,故后代用“箪食壶浆”指犒劳军旅。
爵,古代饮酒器的总称,作为专名是用来温酒的,下有三足,可升火温酒。
角,《韩诗说》云:“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觯(zhi),四升曰角,五升曰散。”角由盛酒器发展为饮酒器。早期的角,细腰、平底、圆足有圆孔,宽把手。角的口部呈前后两只尖角形,前角略高,后角稍低,下有一个带附饰的筒形流,宜酌而不宜吸饮。其整体形状与爵相似,但无柱,也无便于吸饮的流。角用于盛酒、温酒和饮酒,同时它又是一种量器。
觥(gōng),是一种盛酒、饮酒兼用的器具,像一只横放的牛角,长方圈足,有盖,多作兽形,觥常被用作罚酒,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有这样的描述:“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杯,椭圆形,是用来盛羹汤、酒、水的器物。杯的质料有玉、铜、银、瓷器,小杯为盏、盅。
卮(zhī ),一种圆筒状的有把手和三个小脚的饮酒器。《鸿门宴》中有“卮酒安足辞”之句。
彝(yí)、卣(yǒu)、纍(lei)、瓿(bu),都是盛酒的大器。彝是清代金石家定的名,其形状长方有盖,器身有觚陵。卣的形状呈椭圆形,大腹,敛口,圈足,有盖。有的上下一样大,像个直筒。,卣都有提梁。在大祭典礼结束后,用卣把酒洒在地上,以享鬼神用的。罍或作“垒”,有两种:方形有盖,宽肩,小口,深腹,圈足,有两耳;圆形的大腹,圈足,两耳,器身下部有个鼻,类似大坛子。瓿为圆口,深腹,圈足。
缶,一种圆身、大腹的容器,有盖,腹部有四个环,可用于结绳提取。缶原作汲水之用,后也常用来盛酒。
豆,一种形似高足盘的盛器,有盖,也有无盖的,有木制的,也有青铜制的;豆本是一种盛肉盛菜的重要器皿,但也有用于盛酒的。
斗,有的人认为斗与豆通,也是一种盛酒器,不过它是一种容量比较大酒器。
斝,古书中也称为“散”,其形状像爵,但比爵大,有把手,圆口双柱,平底之下有三个尖足;也有侈口、下腹扁圆,三足中空,或呈棱形或呈圆柱形的;还有四尖足、带盖、呈方形而圆其四角的。斝可温酒和饮酒,类似现在的大酒杯。
盉,是用水调酒的器具。古人举行大典礼时,喝酒必须卒爵,不能喝酒的人,就喝掺了白水的酒,叫做“玄酒”。盉的形状一般是大腹、敛口,前面有长流,后面有把手,有盖,下有三足或四足;春秋战国时期的盉呈圈足式,很像后来的茶壶。
详细的描述和图片什么的会在下面继续发,会发完,长期,没办法等级不够不能发太多图,还请大家见谅。
如果喜欢这个内容感兴趣的话还请大家回复支持哦!
我会干劲满满的搬运的!
杯
杯子,日用器皿,从古至今其主要功能都是用来饮酒或饮茶。基本器型大多是直口或敞口,口沿直径与杯高近乎相等。有平底、圈足或高足。不同类型的杯子有不同的用处。品味高的人用的杯子也有讲究。
详细解释
1.盛饮料或其他液体的器具。多指茶杯、酒杯等。
《儿女英雄传》第十六回:“我们再取个大些的杯子喝他三杯痛快痛快!”《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三回:“一样大的杯子,取两个来,一人一杯对吃。”
2.盛饮料或其他浆液的小器皿。
《儿女英雄传》第三一回:“只因话挤话,一时面上转不开,才赌气丢那杯子。”
3.古代战士头盔上的一种装置。
《宋史·兵志十一》:“又兜鍪帘叶三百一十,每叶重二钱五分,并兜鍪一,杯子、眉子共一斤一两。”
概述
瓷杯,日用器皿,从古至今其主要功能都是用来饮酒或饮茶。基本器型大多是直口或敞口,口沿直径与杯高近乎相等。有平底、圈足或高足。考古资料表明最早的杯始见于新石器时代。无论是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还是河姆渡文化遗址中都见有陶制杯的存在。这一时期杯型最为奇特多样:带耳的有单耳或双耳杯;带足的多为锥形、三足杯、觚形杯、高柄杯等等。
战汉时期
战国至汉代出现了原始青瓷杯,其中汉代的椭圆形、浅腹、长沿旁有扁耳的杯最具代表性。隋代杯多是直口、饼底的青釉小杯。唐代的三彩釉陶杯和纹胎陶杯最有特色,当时还流行盘与数只小杯组合成套的饮具。宋元时期的杯多直口、浅腹、圈足或高足,高足底为喇叭状。宋杯多以釉色取胜,如龙泉窑及官、哥、汝、均各窑。其中磁州窑釉下黑彩装饰颇为鲜明。元杯胎骨厚重,杯内心常印有小花草为饰,明清时其制杯最为精致,其胎轻薄,其釉温润,其彩艳丽,其型多样。明代有著名的永乐压手杯、成化斗彩高足杯、鸡缸杯等,中早期多见高足杯。清代杯多直口、深腹、腹部有把或无把,还有带盖或无盖的分别,装饰手法丰富多样,有青花、五彩、粉彩及各种单色釉。
瓷盏,饮茶用具。基本器型为敞口小足,斜直壁,一般较饭碗小,较酒杯大。据考古或文献资料证明,瓷盏在东晋时已有制作,所见实物器形为直口直腹壁,饼状平底足,施青釉,开细碎纹片。南北朝时饮茶之风逐渐流行起来。唐代及五代时期的茶盏以南方越窑和北方邢窑最富盛名。唐时茶盏又称“瓯”,陆羽《茶经》中说:“瓯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而已”,由此可见越窑盏的大致形态。越窑盏多配有盏托,其托常常设计成荷叶卷边状,上托莲瓣状茶盏,颇为精巧动人。越窑盏胎质细腻,釉层均匀,釉色青绿,被陆羽称为上品是理所当然的。邢窑盏以"白如雪"而闻名,且"天下无贵贱而通用之",由此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唐时南北茶盏均以敞口,斜直腹壁、玉壁底足为常见器型。
宋代时期
宋代斗茶之风大盛,因便于观察茶沫白色的缘故,所以特别崇尚建窑和永和窑的黑釉盏。连宋徽宗赵佶皇帝也不例外。他在《大观茶论》中直言:"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有玉毫条的盏即是人们常说的兔毫盏,产自福建建阳窑。宋时盏型大致有两种:一为小浅圈足,斜弧腹,口沿直;另一种为撇口,如喇叭,小浅圈足,腹壁斜直。有的以描金装饰,书"寿山福海"字样。除建窑外,宋代的官窑、哥窑、定窑,钧窑、龙泉窑、吉州窑都普遍烧制茶盏。
元代时期
元代黑釉茶盏相对减少,多见青白釉制品。元代茶盏多直口、胎体较为厚重。明代以宣德白釉盏制作最为精美。成化、嘉靖青花盏次之。明代盏中早期多小折沿、深腹、高深圈足。中晚期多小撇口、深腹、上阔下窄、圈足较浅,装饰上多绘釉上青花图案,亦有斗彩、五彩和单色釉装饰。清代茶盏的器形、装饰手法、制作工艺均胜过前朝,其粉彩和珐琅彩绘画装饰的小盏更是精美绝伦。基本器形为敞口、弧形腹壁,圈足前期高、大、深,后期相对低、小、浅,皆修制规整。
杯盏的发展史上,两者相较,杯的产生在先,盏在后,杯多用以饮酒,盏多用以饮茶,杯的器形较小,盏的器形较大,杯多高脚,盏多圈足,杯的纹饰简约,盏的纹饰繁杂。透过杯盏演变,可窥悟中华民族茶酒文化的博大精深。
[查看全文]
鸟兽纹觥
鸟兽纹觥,容酒器。商代后期铸品。出土地不详。现藏美国弗利尔美术馆。原器通高31.4厘米。盖前端作羊角怪兽形,背伏一条长颈鹿角形的龙,盖后饰兽面纹,双角双耳翘起。器前腹饰鸮纹,尖喙突出,鸮爪置于觥足。器后部饰兽面纹,兽面的口部咬住觥的后足,足饰人首蛇身纹。鋬作兽首衔立鸟的形式,鸟足着地。盖饰浮雕顾首的虎纹,以及象纹、龙纹、鱼纹等,器颈饰龙纹。通体纹饰以雷纹为地纹,层次丰富。此觥形制设计与花纹装饰的结合富有创意,是青铜器中的艺术珍品。
觥体作椭圆状匜形,从正面看,流口下正中部为一浮雕与浅雕相结合的凤鸟,钩形尖啄和双眼均有立体感。凤鸟旁各铸一浅雕立鸟,以圆涡纹、云雷纹衬底,觥的后端赫然为一张口的兽面饕餮纹。饕餮双突眼上部各有一图案化卷尾夔龙纹,觥体的两侧近底处各铸一卷尾回首状夔龙纹,位于凤鸟与饕餮兽面之间。
觥体下有四支足,前双足为棱锥足,铸刻夔龙纹,舌两足作圆锥形,两足根部各有一人形,两臂交挽置于体前,人面上为觥体后端的张口兽面饕餮。
觥的鋬首由一双角怪兽、一蹄足卷尾怪鸟联体合茂,怪兽作吞吃状,鸟头在怪兽口下,蹄足长及地成为铜觥的一个支足。
整个铜觥铸刻鸟兽、人形花纹多达20个,除龙头、凤鸟、怪鸟、饕餮为单个,其他的立鸟、夔龙、蟠龙、怪兽和人形花纹均为成对或偶数,多围绕器物或对称分布或作二方连续带。
在商周时代的神话和美术中,动物和动物纹样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是众所周知和得到承认的事实。青铜礼器在当时是用于祭祀仪式而且在主人死后一起埋葬而进入祖先世界,因此,各种动物形或动物身体的部分成为青铜礼器的装饰母题而使这些青铜器具有宗教上和仪式上的意义是可以理解的,考古学家分析了从商代到战国的青铜器装饰纹样,把青铜器上的动物形花纹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可以识别,在现实生活中能找到的动物、禽类,可慨括为写实动物,如猪、牛、羊、鹿、鸟、鱼等,此类动物在祭祀中可作奉献的牺牲;另一类动物是神话世界才提到而自然界见不到的动物、禽类,它们被夸张,或被图案化,可慨括为抽象动物,如饕餮、龙、夔、凤、怪兽等,在祭祀中被规作神奇力量,扮演沟通天地的助手。
把这件鸟兽纹觥纳入长达15个世纪的商周青铜器演变史中来考察,有两点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一是铜觥上众多的动物纹样都属龙、凤、夔、饕餮等一类的抽象动物类,竟无一种是可以供牺牲献奉用的写实动物,显示了神异动物有极大的神力和支配性。但和商代初期相比,也有微妙的变化,凤鸟纹排挤了兽面饕餮而占据了铜器的最主要位置,并企图以其安祥埯盖饕餮的狰狞、怪兽吞噬的凶残;二是铜觥上仅见的两个人形纹位于觥的后部足根,其上为张开大口的饕餮兽面。表现一种被压抑,敬畏、从属的气氛,人与动物的关系处于一种被动性、隶属性的地位。
[查看全文]
本帖最后由 卷福 于 2015-3-7 23:02 编辑
西周折觥
折觥,国宝重器之一,1976年出土。觥体呈长方形,前有流,后有鋬,分为盖与器身两部分。盖的头端呈昂的兽形,高鼻鼓目,两齿外露,长有两只巨大曲角,两角之间夹饰一个兽面,从头顶处开始在盖脊正中延伸一条扉棱直到尾部,颈部这段的扉棱做龙形,两侧各饰一条卷尾顾首的龙。盖的颈部以下,也就是不再昂起而接近水平的部分,装饰有一个饕餮纹面,在饕餮的头端加铸了两只立体的兽耳。现藏于中国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西周折觥,通高28.7厘米,腹深12.5厘米,口宽11.8厘米,口横7厘米,重9100克。觥体呈长方形,前有流,后有鋬,分为盖与器身两部分。盖的头端呈昂起的兽形,高鼻鼓目,两齿外露,长有两只巨大曲角,两角之间夹饰一个兽面,从头顶处开始在盖脊正中延伸一条扉棱直到尾部,颈部这段的扉棱做龙形,两侧各饰一条卷尾顾首的龙。盖的颈部以下,也就是不再昂起而接近水平的部分,装饰有一个饕餮纹面,在饕餮的头端加铸了两只立体的兽耳。
该器身曲口宽流,鼓腹,每边的中线和边角都饰有透雕的扉棱式脊,组成几组饕餮纹面,显得庄重大方。纹饰通体分为三层,以兽面纹、夔纹为主纹,云雷纹为地纹。其间配以象、蛇、鸮、蝉等动物,形态逼真。觥体后部有一鋬手,采用雕塑手法,上部做成龙角兽首,中部为鷙鸟,下为垂卷的象鼻,两侧还有突出的象牙。工艺非常精致,圈足扉棱间饰回顾式龙纹。器底可见明显的对角线交叉的范痕。盖部铭文铸在盖内,器身上的铭文铸在内底部。器、盖同铭,惟有行款稍异,共计六行四十字。1976年12月陕西省扶风县庄白村一号西周青铜器窑藏出土,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
[查看全文]
本帖最后由 卷福 于 2015-3-7 22:52 编辑
商代牛形铜觥
商代牛觥是商晚期青铜盛酒器,1977年11月在衡阳市蒸水北岸包家台子出土。包家台子南距辖神渡约1000米,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100米,高出周围地面约1.5米。其时,牛觥埋在深约1米的黑褐色土中,头部东向,周围未见墓葬痕迹,当为部落首领或长老在一场祭祀天地、祈求平安的祀典后深埋在台地中央的。
1977年衡阳包家台子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外形特征
该牛觥长19.8厘米,高14厘米,壁厚0.2厘米;作水牛形,昂首,双角扁平弯曲,角下有耳,双眼凸出,腹部浑圆,四足分立,蹄足矮而粗壮,垂尾。牛觥以头、背为盖,颈为器之流;盖顶施一立虎提钮,虎头前探,虎尾平直,尾端微翘,盖后背突起一棱。器身通体装饰,以云雷纹为地纹,以凤鸟纹、夔龙纹、兽面纹等为主纹。牛尊两侧腹部各施一长尾凤鸟纹,前后自牛觥前胛至臀尾部,上下自觥口沿至牛觥前后腿上部;凤鸟昂首挺立,凤眼圆大有神,喙呈直角下折,头羽向后飞扬,凤尾向上弯曲;牛腹中部施一卷曲龙纹,巧妙地填补了凤鸟头尾间的空白。牛颈下前胸中施竖棱,两侧施对称夔纹,下端为兽面纹。牛尾椎部施一浮雕牛头状兽面纹,尾中段施窃曲纹,下端饰羽状纹。盖顶背部为兽面鱼身主纹,鱼尾直抵牛首,两边辅以云雷纹。牛觥翠绿如玉,造型敦实凝重,制作极为精细,盖、身相连的曲线自然流畅;通体装饰,纹饰精美,构思严谨,布局有序,主纹与地纹相互映衬,繁缛而不杂乱。
特色与文化
觥(gōng)为酒器,牛首及背为盖,腹内盛酒。颈部为流。此牛的头部和角形,是江南地区常见的水牛形象,牛背上站立一虎,既是实用的捉手,又是一种装饰。牛身上还装饰有凤鸟纹、龙纹、兽面纹等。此觥(gōng)的造型设计与实用性完美地融于一体,表现出了优良的工艺设计思想。
主纹中的凤鸟纹、夔纹、兽面纹以及立虎提钮,无不透出一种力的神秘与震慑,具有明显的商晚期中原青铜文化的特点。而牛觥无论是器形还是尺寸比例,都极为写实,与中原文化倾向象征和图案化明显不同。牛觥的整体造型敦实中不失精巧,凝重中透出秀丽,当为中原文化与土著文化结合的杰作。
[查看全文]
觥
觥(读音gōng,音同“工”),是古代汉族盛酒器。流行于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椭圆形或方形器身,圈足或四足。带盖,盖做成有角的兽头或长鼻上卷的象头状。有的觥全器做成动物状,头、背为盖,身为腹,四腿做足。且觥的装饰纹样同牺尊、鸟兽形卣相似,因此有人将其误以为兽形尊。然觥与兽形尊不同,觥盖做成兽首连接兽背脊的形状,觥的流部为兽形的颈部,可用作倾酒。我国过去流散在海外的一大批商周青铜器中,包括有多件铜觥。
真正器名尚不可知,觥是约定俗成之名。最早出现在商代中晚期,一直沿至西周中期,西周后期逐渐消失。有圈足和三足、四足鸟兽形之类,基本式样有:
角形圈足式,当为觥的早期式样。
椭圆体龙首盖圈足式,盖前端为龙首形,顶上有虺龙一条,拱起成环梁。
椭圆体象首盖圈足式,器形稍高,截面椭圆形略短,圈足亦高,盖前端为象首卷鼻,后部为兽面,器腹饰咸组的兽面纹,和盖的造型纹饰不相连属。
虎凫合体式,器体为凫形,凫颈即为凿,两翼居中,后尾延及前流,盖前端为虎头,后端为竖耳的鸷鸟头,造型特异。
长方体龙头盖圈足式,体及圈足皆为长方形,流前伸较长,盖前端为大龙头,后端为一大兽面,圈足内收,鋬厚大,作鸟形。
长方体垂角兽头盖圈足式,器体长方,盖前端为大垂角兽,似为羊头,后端为大兽面纹,圈足周边较其他样式有所放大。
椭圆体龙头盖鼓腹内隔式,器体椭圆而长,腹鼓出,龙头盖有钮,附一小斗,体内有一隔层,分为二室。
《释文》引《韩诗》云容五斗;《礼图》云容七斗,也有的说可容五升。就是说它的盛酒容量较大。觥又称作角黄。《说文·角部》“角黄兕,牛角,可以饮者也”。认为觥也可以作为饮酒器。容庚先生认为有的觥附斗,是盛酒器,而不是饮酒器。清末史学家王国维《观堂集林·说觥》中说有盖,作为牛头形的为觥,其无盖的为。长久以来对觥的形状,没有正确的认识,有关的古籍图录中,也未发现有著录。王老认为,自宋以来,所谓者有两种。其中一浅而钜,有足而无盖,其流狭而长;另外器稍长小而深,或有足,或无足而有盖,其流侈而短,盖作牛首形。他认为后一种称为觥。
[查看全文]
长生木 发表于 2015-3-4 13:40其实私也觉得把两者混为一谈未免太过牵强,= =突然觉得可能是一些不拘小节的文人墨客,随手把斝写作散, ...
小木赞个哒^▼^!不过就是去百度问得到的回复很多可能和百度百科差不多呢,真是个令人纠结的问题啊(>_<)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