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JIAN·绿绿 于 2013-2-8 13:48 编辑
三、应用
1、广西与桂 八桂
广西盛产桂树,连片成林。桂树有两种,一是药用玉桂,全身是宝,叶子可榨油,皮肉是贵重药材并可制作香料,从古以来就是地方向朝廷进贡的珍贵物品;一种是观赏性的桂花,色白淡黄,清香飘逸。美称广西为桂,可溯至先秦,缘由一是依广西盛产桂花树而定,二是秦始皇设桂林郡,就是以桂林盛产桂树桂花而命名,广西历代首府设在桂林而拓展为广西别称。“八桂”之“八”,其意为大且多,茂盛丛生。桂树大片成林、桂花满地故称桂林,桂树桂花之多特美称“八桂”,“八”泛指大而多,并非确切的数字。 诚然,从秦始皇设桂林郡以来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广西的区域是屡经变动的,有时也包括湘南的一部分、广东的一部分,但桂、八桂主体指广西应是很自然的。最经典、最明确、最早用“八桂”这个词的当是唐朝韩愈,他的《送桂州严大夫》诗中写道:“苍苍森八桂,兹地在相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这后两句至今还刻在桂林的石山上。把桂林水的澄清、飘逸、漪澜,山的峭拔、秀美、独特写活了,与宋朝王正功的“桂林山水甲天下”名句传颂千古,终极不忘。官书上首次以“八桂”来诠释行政区划,这当是明代官修《大明一统志》中的用词,从此“八桂”成为官方和文人学士的语言。
2、
受关于桂花的神话故事的影响,历代文人墨客和达官显贵,在官邸宅园引种桂花也十分普遍。唐代柳宗曾自湖南衡阳移桂花十余株载植在零陵所住精舍。顾德在任宰相的二十年间收集了大量桂树,选后引种到洛阳郊外他的别墅所在地。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曾将杭州天竺寺的桂子带到苏州城中种植,唐代文人引种桂花十分普遍,吟桂蔚然成风。他不仅自己种桂,还想他日能在月宫植桂。有诗咏日:“遥知天上桂花孤,试问嫦娥更要无;月宫幸有闲田地,何不中央种两株”。唐相李德裕在二十年间收集了大量花木,其中剡溪之红桂,钟山之月桂,曲阿之山桂,永嘉之紫桂,剡中之真红桂,先后引种到洛阳郊外他的别墅所在地,此时园苑寺院种植桂花,已较普遍。(唐朝著名宰相李德裕的《春暮思平泉杂咏二十首》中的一首:“欲求尘外物,此树是瑶林。见素合馀绚,如丹见本心。妍姿无点辱,芳意托幽深。愿以鲜葩色,凌霜照碧浔。”他很喜爱桂树。这首咏桂花诗题下有小注说:“此树白花红心,因以为号。”李德裕在平泉别墅栽种的这株桂花就是桂花品种中的红桂。)
宋·曾端伯取花为十友,以岩桂为仙友。张敏叔以桂为仙客,姚宽则以木樨为岩客。陈与义誉之为“天下风流月桂花”。杨万里称之为花仙,并作诗《凝碧堂木樨》二首赞之,一首为:“雪花四出翦鹅黄,金粟千麸糁露囊,看来看去能几大,如何著得许多香。”另一首为:“梦骑白凤上青空,径渡银河入月宫,身在广寒香世界,觉来帘外木樨风。”
魏晋以来,文人诗词咏桂成风,名句佳作颇多。突出了桂花的名品和奇香,亦有借花寓情,抒发感情的。
“独占三秋压众芳,何夸橘绿与橙黄。自从分下月中秋,果若飘来天际香。”由宋代诗人吕声之所作。他称桂花是三秋期间的领衔花木,有着不凡的渊源(月中秋)和异异乎寻常的奇香(天际香)。
“亭亭岩下桂,岁晚独芬芳。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这是一首很有名气的咏桂诗,由宋代理学大师朱熹(1130—1200)所作。语言自然朴实,短短二十个字,就把桂花的生态习性(生于岩岭间)、物候表现(花开中秋节)以及挺拔的主干、层叠的枝叶和稠密的花朵,描绘得淋漓尽致。
桂花除了名品和奇香外,她的品格也是历代名人赞赏不绝的。例如,南宋爱国名相李纲最喜爱桂花,他抗金壮志未酬,晚年退居福州,其书斋就命名为《桂斋》,而且亲植桂花以明志。在两首题木犀的《采桑子》中词云:“幽芳不为春光发,直待秋风,直待秋风,香比余花分外浓。步摇金翠人如玉,吹动珑璁,吹动珑璁,恰似瑶台月下逢。” “枝头万点妆金蕊,十里清香,十里清香,介引幽人雅思长。玉壶贮水花难老,净几明窗,净几明窗,褪下残英簌簌黄。”
3、
中国人喜爱桂花,民间女子常以“桂”字作为自己名字的组成部分。
[查看全文]
本帖最后由 JIAN·绿绿 于 2013-2-8 13:44 编辑
4、月桂落子
唐代文人引种桂花成为时尚,柳宗元、白居易、李德裕均有引种桂花的传闻。至于江南寺院,种植桂花更为普遍,生物存在自然变异现象,桂花有雌雄同株者,也有雌雄异株者,花而不实的现象普遍。有些地区,桂花结实,反倒罕见,每当报道大风雨中常夹杂桂子从远处降落之事,令人困惑不解;于是各种猜测、臆想,应运而生。
关于月桂落子之说,起于武后之时。《唐书·五行志》提到,垂拱四年(688年)三月,有月桂子降于浙江台州,十余日乃止。《南部新书》载:杭州灵隐山多桂,寺僧曰月中种也,至今中秋夜往往子坠,寺僧亦曾拾得。一说西湖灵隐寺,昔有梵僧自天竺鹫岭飞来,故八月常有桂子降落。著名诗人宋子问贬黜放还,至江南曾游灵隐寺,并留宿寺内,是夜月色明亮,诗人长廊行吟道:“鹫岭郁 ,龙宫锁寂寥”,但久不能续。这时忽有老僧点长明灯问之,少年夜久不寐,何故?之问答道,偶欲题此寺,而兴思不属。老僧说道,何不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之问愕然,讶其遒丽,迟明访之,则不复见。寺僧有知道者,回答那人便是骆宾王。就在《灵隐寺》这首诗中,宋之问也唱出:“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的名句。
宋代以后,亦有类似传说。僧遵式《桂子诗序》提到,北宋天圣年间,天降桂子如雨,其大如豆,其圆如珠,其色有白者、黄者、黑者,壳如芡实,味辛,播于林下,很易成活。朱国桢《涌幢小品》提到,南宋绍定年间,有人在浙江天台山拾得桂子二升,大如橡子,无皮,色白如玉,有纹如雀卵,其中有仁,嚼之作芝麻气味,囊之杂菊花作枕,清芬袭人,其收拾不尽,散落砖隙者旬日辄发芽,其子叶柔长,经冬犹秀。上述内容,笔者以为基本可信。杨万里《岩桂》载有:“不是人间种,移从月里来,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他称月宫为广寒宫。桂花多不结实,但亦有结实者,而知道的人不一定很多,故月桂落子之说,更增加月中桂花的神秘色彩。
月桂落子是说每逢中秋之夜,月宫中那株神奇的桂花树就会将桂花子洒落人间,给人间带来幸福和吉祥。据说,吃了桂子可以体格健壮、延年益寿;若膝下无子,便会珠胎暗结,生儿育女。
5、桂花仙子 桂花励智对联
“桂花仙子”的故事在南岳广为流传。传说八仙中的何仙姑到南岳山采药,将金簪埋在山上长出桂花树,化为仙子。一位书生擅长画桂花,结果感动仙子,与其结为夫妇。湘江河中的龙子听说此事,十分嫉妒,派龟相加害他们。结果,仙子将龟相化为石龟,压在南岳庙御碑亭的大石碑下面。又提起书院一只石鼓,压在湘江龙宫的出口,化为石鼓山。 桂花励智联:“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古时,我国把二月十五日定为“百花生日”,为“花朝节”;八月十五日定为“花夕”称“中秋节”,八月称之为桂月。“花朝花夕”,则为良辰美景的代称了。)
6、楚霸王与桂树
楚霸王自幼爱树。
相传有一次,他在一个村庄看到一个老人,持斧要砍桂树。他赶过去忙问缘由。
那老人说:“我家院子四四方方,就是一个《口》字。此树长在院中,就象一个《困》字。人都说这很不吉利。”
别以为楚霸王只有勇武,若论动脑筋,他十分聪明。他灵机一动,对那个老人说:“按你这个道理,院中去树留人,岂不成了一个《囚》字?这样一来,不是更不吉利了吗?
那老人觉得楚霸王言之有理,就放弃了砍树的念头。
7、酿天下第一美酒——桂花酒
传说古时候两英山下,住着一个卖山葡萄酒的寡妇,她为人豪爽善良,酿出的酒,味醇甘美,人们尊敬她,称她仙酒娘子。 一年冬天,天寒地冻。清晨,仙酒娘子刚开大门,忽见门外躺着一个骨瘦如柴、衣不遮体的汉子,看样子是个乞丐。仙酒娘子摸摸那人还有口气,就把他背回家里,先灌热汤,又喂了半杯酒,那汉子慢慢苏醒过来,激动地说,"谢谢娘子救命之恩。我是个瘫痪人,出去不是冻死,也得饿死,你行行好,再收留我几天吧。”仙酒娘子为难了,常言说,"寡妇门前是非多”,像这样的汉子住在家里,别人会说闲话的。可是再想想,总不能看着他活活冻死,饿死啊!终于点头答应,留他暂住。果不出所料,关于仙酒娘子的闲话很快传开,大家对她疏远了,到酒店来买酒的一天比一天少了。但仙酒娘子忍着痛苦,尽心尽力照顾那汉子。后来,人家都不来买酒,她实在无法维持,那汉子也就不辞而别不知所往。仙酒娘子放心不下,到处去找,在山坡遇一白发老人,挑着一担干柴,吃力地走着。仙酒娘子正想去帮忙,那老人突然跌倒,干柴散落满地,老人闭着双眼,嘴唇颤动,微弱地喊着:“水、水、……”荒山坡上哪来水呢?仙酒娘子咬破中指,顿时,鲜血直流,她把手指伸到老人嘴边,老人忽然不见了。一阵清风,天上飞来一个黄布袋,袋中贮满许许多多小黄纸包,另有一张黄纸条,上面写着: 月宫赐桂子,奖赏善人家。福高桂树碧,寿高满树花。采花酿桂酒,先送爹和妈。吴刚助善者,降灾奸诈滑。仙酒娘子这才明白,原这瘫汉子和担柴老人,都是吴刚变的。这事一传开,远近都来索桂子。善良的人把桂子种下,很快长出桂树,开出桂花,满院香甜,无限荣光。心术不正的人,种下的桂子就是不生根发芽,使他感到难堪,从此洗心向善。大家都很感激仙酒娘子,是她的善行,感动了月宫里管理桂树的吴刚大仙,才把桂子酒传向人间,从此人间才有了桂花与桂花酒。
注:
1、玉兔捣药
相传有三位神仙变成三个可怜的老人,向狐狸、猴子、兔子求食,狐狸与猴子都有食物可以济助,唯有兔子束手无策。后来兔子说:“你们吃我的肉吧!”就躍入烈火中,将自己烧熟,神仙大受感动,把兔子送到月宫内,成了玉兔。玉兔所作的差事就是捣药,即不死药。
2、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的传说最早出自一部战国初年的上古典籍《归藏》。说嫦娥偷食西王母长生不老之药,遂奔月化为月之精灵。后来《淮南子》等典籍中又增加了嫦娥变金蟾等故事。因此月亮又称“蟾宫”。
3、
后世,唐明皇漫游月宫的时候把这些游乐曲记录下来,回到人间,创作了《霓裳曲》。传说唐明皇漫游月宫的时候,吴刚还接见了他呢!只不过当时他面容疲倦,而且他的斧头已经生满了黑锈,破旧的衣袖也因为没有人缝补而破烂不堪罢了。
4、
明、清两代,多数学者并不认为月中有桂。李时珍称平时所见月中婆娑者,系山河之影。然而,他对雨桂子,以及诸史所载雨尘沙土石、雨金铅钱汞、雨絮帛谷粟、雨草木花药、雨毛血鱼肉等,因异常气候造成的罕见现象,无法作出正确回答。
[查看全文]
本帖最后由 JIAN·绿绿 于 2013-2-8 13:28 编辑
二、桂花的传说
1、招摇之桂
早在公元前3世纪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桂花的记载,《山海经 .南山经》提到:“招摇之山多桂。”《山海经 .西山经》提到:“皋涂之山,其山多桂木。”楚屈原《九歌》中载有:“援北斗兮酌桂浆,辛夷车兮结桂旗。”(注:“桂浆”可能是添加桂花而酿制的美酒;“桂旗”是用桂树的花枝作为旗帜,以装饰用木兰树木材制作的车辆)。由此可见,在楚地的早期文献中便提及桂花的食用和观赏价值。此外,桂花还象征着友好和吉祥。据说战国时期,燕、韩两国曾为了表示亲善友好,相互馈赠桂花。在盛产桂花的少数民族地区,青年男女也常以赠送桂花来表示爱慕之情。《吕氏春秋》赞称:“物之美者,招摇之桂”。意指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是招摇山上的桂树。说明桂花在古人的心目中,已成为美的化身。自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桂花成为名贵的花卉与贡品。西汉刘歆撰《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初修上林苑,群臣所献奇花异木两千余种,其中有桂十株。”汉元鼎六年(111),武帝破南越后,在上林苑中兴建扶荔宫,广植奇花异木,其中有桂一百株。当时栽种的植物,诸如甘蕉、留求子、蜜香、指甲花、龙眼、荔枝、槟榔、橄榄、千岁子、柑橘等,大多枯死,而桂花有幸活了下来。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也有“桂菱木兰” 等记载。由此可见,桂花引种帝王宫苑,汉初已获成功,并具一定规模。
2、文桂之舟
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桂成了著名花卉,南方产的各种桂花,纷纷引种于宫苑和庭院。此时有关桂花的神话开始流传于民间。
公元4世纪,十六国前秦·王嘉《拾遗记》载:“周穆王集方士于春宵宫,西王母来进万岁冰桃、千年碧藕”,西王母是我国神话中人物。《拾遗记》提及一些关于桂花的故事:西王母与燕昭王游于燧林之下,叙述炎帝钻火之术,取绿桂之膏,燃以照夜,忽有飞蛾衔火,状如丹雀来拂于桂膏之上。颛顼时,暗河之北有紫桂成林,其实如枣,群仙食之。又提及岱舆山北有玉梁十丈,驾玄流之上,傍有丹桂、紫桂、白桂,皆直上百寻,可为舟航,谓之文桂之舟。
3、吴刚伐桂
吴刚伐月桂之说,起于隋唐小说。
(1)、
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事,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2)、
吴刚又叫吴权,是西河人。炎帝之孙伯陵,趁吴刚离家三年学仙道,和吴刚的妻子私通,还生下了三个孩子,吴刚一怒之下杀了伯陵,因此惹怒太阳神炎帝,把吴刚发配到月亮,命令他砍伐不死之树--月桂。月桂高达五百丈,随砍即合,炎帝就是利用这种永无休止的劳动为对吴刚的惩罚。
而吴刚的妻子对丈夫的遭遇亦感到内疚,命她的三个儿子飞上月亮,陪伴吴刚,一个变成「蟾蜍」,一个变成「兔」,一个变成了蛇。
【当年,吴刚的妻子缘妇由于内心负疚,便叫三个儿子,一个叫鼓、一个叫延、一个叫殳斨,飞往月亮,陪伴他们名义上的爸爸,度过那漫长无尽的清冷岁月。吴刚的三个儿子叫鼓的变成了蟾蜍,叫延的变成了小兔,叫殳斨的变了叫“不详”天癸。从此殳斨开始制作箭靶,鼓、延开始制造钟、磬,制定作乐曲的章法。所以寂寞的广寒宫时常仙乐飘飘。】
(3)、
月中有桂树,高五百丈。汉朝河西人吴刚,因学仙时,不遵道规,被罚至月中伐桂,但此树随砍随合,总不能伐倒。缩阴运动千万年过去了,吴刚总是每日辛勤伐树不止,而那棵神奇的桂树却依然如故,生机勃勃,每临中秋,馨香四溢。吴刚知道人间还没有桂树,他就准备把桂树的种子传到人间。 毛主席的诗词“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就源出于这一典故。
(4)、
南天门的吴刚和月亮里的嫦娥很要好,但他经常挂著与嫦娥相会,而疏于职守。玉皇大帝知道后,一气之下,就罚吴刚到月亮里去砍一棵叫月桂的大树,如果吴刚不砍光这棵月桂树,便不能重返南天门,亦不能与嫦娥相会。
吴刚砍啊,砍啊,从冬天砍到夏天,足足砍了半年,眼看快要将树砍光,玉帝却派乌鸦来到月桂树旁,"唰"的一声,把吴刚挂在树上的上衣叼去了。吴刚马上放下斧头,去追乌鸦。衣服追回后,吴刚回到树旁一看,只见被砍下的所有枝叶又重新地生到树上去了。于是,从此之后,每当吴刚快要砍光桂树的枝叶的时候,乌鸦就站在树上“哇哇”大叫,吴刚只要停下斧头,望它一眼,大树便会重新长出枝叶。
这样,年复一年,吴刚总是砍不光这棵月亮树。而只有在每年八月十六那天,才有一片树叶从月亮上掉落地面上。要是谁拾获这片月桂树的叶子,谁就能得到用不完的金银珠宝。
传说好久好久以前,咸宁这个地方发了一场瘟疫,人都差不多死去了三分之一。人们用各种偏方都不见效果.挂榜山下,有一个勇敢、忠厚、孝顺的小伙子,叫吴刚,他母亲也病床不起了,小伙子每天上山采药救母。一天,观音东游归来,正赶回西天过中秋佳节,这天路过,见小伙子在峭壁上采药,深受感动。晚上托梦给他,说月宫中有一种叫木樨的树,也叫桂花,开着一种金黄色的小花,用它泡水喝,可以治这种瘟疫;挂榜山上到八月十五有天梯可以月宫摘挂。
这天晚上正好是八月十二,还有三天就八月十五中秋节了。可要上到挂榜山顶要过七道深涧,上七处绝壁悬岩。最少需要七天七夜,可时间不等人,过了今年八月十五,错过了桂花一年一次的花期,又要等一年。长话短说,这个吴刚花了千辛万苦,终于在八月十五晚上登上了挂榜山顶,赶上了通向月宫的天梯。八月正是桂花飘香的时节,天香云外飘。吴刚顺着香气来到桂花树下,看着金灿灿的桂花,见着这天外之物,好不高兴,他就拼命的摘呀摘,总想多摘一点回去救母亲,救乡亲。可摘多了他抱不了,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他摇动着桂花树,让桂花纷纷飘落,掉到了挂榜山下的河中。顿时,河面清香扑鼻,河水被染成了金黄色.人们喝着这河水,疫病全都好了,于是人们都说,这哪是河水呀,这分明就是一河的比金子还贵的救命水,于是人们就给这条河取名为金水。后来,又在金字旁边加上三点水,取名”淦河”。
这天晚上正是天宫的神仙们八月十五大集会,会上还要赏月吃月饼。这时桂花的香气冲到天上,惊动了神仙们,于是派差调查。差官到月宫一看,见月宫神树、定宫之宝桂花树上的桂花全部没有了,都落到了人间的“淦河”里,就报告给了玉帝。玉帝一听大怒。你要知道,玉帝是最喜欢吃月桂花做的月饼了的,今年一树的桂花都没了,他就吃不成月饼了,于是就派天兵天将将吴刚抓来。
吴刚抓来后,把当晚发生的事一五一十的对玉帝说了。玉帝听完也不好再说什么,打心眼里敬佩这个年轻人;可吴刚必竞是犯了天规,不惩罚他不能树玉帝的威信。问吴刚有什么要求,吴刚说他想把桂花树带到人间去救苦救难。于是玉帝想了一个主意,既可惩罚吴刚,又可答应吴刚的要求,他说,只要你把桂花砍倒,你就拿去吧。于是吴刚找来大斧大砍起来,想快速砍倒大树,谁知,玉帝施了法术,砍一刀长一刀,这样吴刚长年累月的砍,砍了几千年。吴刚见砍树不倒,思乡思母心切,于是他在每年的中秋之夜都丢下一支桂花到挂榜山上,以寄托思乡之情。年复一年,于是挂榜山上都长满了桂花,乡亲们就用这桂花泡茶喝,咸宁再也没有了灾难。
再说吴刚同村有个叫嫦娥的姑娘,和吴刚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情投意合。自从吴刚上月宫之后,她都一直照顾着吴刚的老母。直到老人辞世。吴刚、嫦娥相隔天上人间,相思之情与日俱增,吴刚砍不到桂花树不能回来,嫦娥也隔着天地,不能前去与吴郎相会。终于有一天,王母娘娘带着她的七个女儿到挂榜山下的鸣水泉洗澡,嫦娥看到了,偷偷的拿了七仙女的回天仙丹,拿回家去吃了,带上她的玉兔,上天和吴刚相会去了。
这七仙女没了仙丹回不了天庭了,只有等她的姐姐们三天后再来洗澡时给她带来,才能上天。你要知道,天上一天,人间一年,在这三年里,七仙女遇上了董永,于是就有了众所周知的那个动人故事。
[查看全文]
本帖最后由 JIAN·绿绿 于 2013-2-8 13:54 编辑
(三)、折桂
我国以前科举时俗称考试及第者为月宫折桂。而举凡中榜登科,仕途得志也被称为“折桂”,对获得殊荣者则被誉为拥有“桂冠”。
月桂属樟科长绿乔木,春季开花,原产地中海地区,与中国桂相近但不同科。中国也有桂冠之说,是以带桂枝编制的,取其清香高洁。三国时魏国繁钦的《弭愁赋》中有“整桂冠而自饰,敷綦藻之华文”之句,意思是编织桂冠来打扮自己,铺排像锦绣一样华美文字。因为桂清香高洁,人们早就用它来形容、评价人物。汉武帝曾问东方朔,孔子和颜渊谁的道德最高尚,东方朔说:颜渊的道德是高尚的,但他只像一山桂花,独自芳香,孔子的道德像春风一样浩荡,天下万物都受其化育熏陶。
晋武帝泰始年间,吏部尚书崔洪举荐郤诜当左丞相。后来郤诜当雍州刺史,晋武帝问他的自我评价,他说:“我就像月宫里的一段桂枝,昆仑山上的一块宝玉。”用广寒宫中一枝桂、昆仑山上一片玉来形容特别出众的人才,这便是“蟾宫折桂”的出处。蟾宫即月宫。晋武帝大笑并嘉许他。唐代以后,科举制度盛行,蟾宫折桂便用来比喻考中进士。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先考中进士,他的堂弟白敏中后来中了第三名,白居易写诗祝贺说: “折桂一枝先许我,穿杨三叶尽惊人。”
折桂等级之分:状元——丹桂;榜眼——金桂;探花郎——银桂。唐宋以来,凡立志十年寒窗、金榜题名者竟相种植桂花,期盼能显示或征兆自己“折桂”“仕途通达”“财源茂盛”。
1、蟾宫折桂
(1)
一说见自《晋史》。据该书载称:“郄诜对策第一,武帝问之曰:臣今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一枝。”泛指历代文人喜爱桂花,简直到了如醉似痴、梦寐以求的程度。宋代与苏轼交游唱和的僧仲殊有词赞美桂花曰:“花则一名,种分三色,嫩红、妖白、娇黄。……许多才子争攀折。常娥道:三种清香,状元是红(丹桂)、黄为榜眼(金桂)、白探花郎(银桂)。”意指用攀桂、折桂来借喻科举及第的头、二、三名。(注:宋僧仲殊有词《金菊对芙蓉》赞美桂花:“花则一名,种分三色,嫩红妖白娇黄。正清秋佳景,雨霁风凉。郊墟十里飘兰麝,潇洒处,旖旎非常。自然风韵,开时不惹,蝶乱蜂狂。携酒独挹蟾光,问花神何属,离兑中央。引骚人乘兴,广赋诗章。许多才子争攀折,嫦娥道,三种清香,状元红是,黄为榜眼,白探花郎。”“蟾光”指月光;“蟾宫折桂”意攀折月宫之桂,喻才子应试登科,金榜题名。)
(2)
据《后汉书.天文志注》中云:“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娥窃之以奔月……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
神话传说中嫦娥偷食了丈夫的仙药,飞到月宫,变成了蟾蜍。蟾蜍也就成了月亮的代称,这也是蟾宫的来历。
折桂,就是要到月宫折取桂枝。晋朝的诜应试时,自喻为“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再如《元曲选郑德辉〈王粲登楼〉二》中云:“寒窗书剑十年苦,指望蟾宫折桂枝。”充分说明旧时文人努力为考取功名的艰辛以及奋斗目标。
在封建科举年代里,二月是“乡试”,八月是“会试”,“金榜题名时”,是最动心的时刻。还有一付类似的联句:“好消息几时来,春月桃花秋月桂;实功夫何处下,三更灯火五更鸡。”“天才出自勤奋”。
[查看全文]
本帖最后由 JIAN·绿绿 于 2013-2-8 14:08 编辑
一、众多别称
桂花有很多别称:因其叶脉如圭而称“桂”;纹理如犀,又叫木犀;其清雅高洁,香飘四溢,被称为“仙友”;桂花又被称为“仙树”、“花中月老”。桂花通常生长在岩岭上,也叫“岩桂”;桂花开花时浓香致远,其香气具有清浓两兼的特点,清可荡涤,浓可致远,因此有“九里香”、“七里香”;黄花细如粟,故又有“金粟”之名;桂花为“仙客”;花开于秋,旧说秋之神主西方,所以也称“西香”或“秋香”;桂花的花朵很小,但香气浓郁,被人称为“金秋骄子”;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桂花的花朵是管状的,由五个小瓣瓣联合组成,叫“花冠管”;汉晋后,人们开始把桂花与月亮联系在一起,编织了月宫吴刚伐桂等许多美丽的传说,故亦称“月桂”,因此,月亮也称“桂宫”、“桂魄”。 桂花树是崇高、贞洁、荣誉、友好和吉祥的象征,凡仕途得志,飞黄腾达者谓之“折桂”。“月宫仙桂”的神话给世人以无穷的遐想。
关键词:折桂 蟾宫折桂 吴刚伐桂 文桂之舟 月桂落子 桂花仙子 楚霸王与桂树 玉兔捣药 嫦娥奔月
注:
(一)、桂花(英文别称“sweet olive”),又名“月桂”、“木樨”、“木犀”。木犀科木犀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叶子对生,多呈椭圆或长椭圆形,叶面光滑,革质,叶边缘有锯齿;秋季开花,花簇生于叶腋,花冠分裂至基乳有乳白、黄、橙红等色,极芳香;核果成熟后为紫黑色。它的叶子没有香气。大致将桂花树分为四个品种,即丹桂,金桂,银桂和四季桂。其中丹桂,金桂和银桂都是秋季开花又可以统称为八月桂。
宋代记载:“月待圆时花正好,花将残后月还亏,须知天上人间物,同禀清秋在一时”,指出其开花的基本规律:即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月圆时,桂花盛开,半个月后花凋榭了,月亮也亏缺了。
(二)、月桂
1、 一种说法是中国传说中的月桂指的是桂花,桂花与月亮紧密相连,月中桂,直接称之为月桂。
2、另一种说法是桂花中确有一品种俗称月桂(据载,前人把这种每月开花的月桂、以及四季开花的桂,称为“真桂”。),但与樟科的不是同一种植物。其有一个与月相应的特点,即月月开花的特点。黄岳渊、黄德邻合著之《花经》说月桂“月月开花,以十月为盛,花香较次”。明代王象晋《群芳谱》说桂“有秋花、春花、四季花、逐月花者”。这种逐月开花的桂,古人即名之曰月桂。明代诗人李东阳《月桂》诗:“一月一花开,花开应时节”,歌咏的就是月桂逐月开花的特点。
【真桂,又称“天竺桂”,或以为浙江一带最多,王象晋《群芳谱》云;“天竺桂,即今闽粤浙中山桂,台州天竺最多,生子如蓬实,或二或三,离离下垂,天柱僧称为月桂,其花时常不绝。”真桂生于南方,东南一带尤多。月中桂的传说,当产生于南方特别是东南一带。《楚辞·远游》:“嘉南州之炎德兮,丽桂树之冬荣。”古书中常称桂为“南方奇木”。】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