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JIAN·绿绿 于 2012-12-26 20:19 编辑
罗勒 Ocimum basilicum
气味:非常清甜,带有青草的香甜气味
具有特殊香味特征:一般而言会散发出如丁香般的芳香,也有略带薄荷味,稍甜或带点辣味的,香味随品种而不同。
一、罗勒名来源
二、罗勒的历史与传说
罗勒的历史与神话
罗勒的种名来源于希腊文,意指“皇家”或“国王”;另一个拉丁字母源则指“蛇类”,不免有声名狼藉之感。
古老传说
传说一
传说罗勒的花朵长得像怪兽Bajirikass,因而叫做Basil,有“香草之王”的称号,在印度罗勒被视为神圣之物,在法庭上发誓的时候,必须以它为誓。在印度亦认为佩带罗勒叶片可以避邪。
传说二
几世纪前的古代亚洲,罗勒被奉为老天爷赐给世人作药和食用的礼物,每到罗勒收成季节,人们便举行神圣的庆祝仪式。罗勒是神圣的,据说当时若有人踏在罗勒田里,这人将被众人践踏至死。
传说三《十日谈》第四天故事五
《十日谈》中有个关于罗勒的伤心故事:“是谁/这样狠心/竟偷去我心爱的罗勒花盆”——这个故事关于爱情与死亡。
一个女孩爱上一个男孩,女孩的两个哥哥心狠手辣,把男孩杀死在荒郊野外。女孩没办法,把男孩的头带回家,为了不暴露,她把它藏在罗勒的根下。别人都夸罗勒的芬芳和繁密。还有那凌驾于一切凡物之上的美味。只有女孩知道原因。
用爱人的血肉滋养罗勒,这罗勒开的如此茂密啊,带着辛辣与清甜。就像不再重来的爱情.......
有一些荒谬的魔术师,以为他们可以用两个石头捣碎罗勒而变出蝎子来。希腊人认为蝎子会在香草盆下繁殖。
印度人视其为神圣的香草,是天神赐给人类的恩典。有些印度部落在参加宗教仪式前,习惯嚼罗勒叶以获得“天启”,而且它也广泛用于印度传统的阿优斐达医疗中。认为凡夫俗子是不敢受用的,这就是在印度菜中见不到罗勒的原因。印度人认为可保护灵魂,印度人将罗勒培植在家中,期望为家庭带来幸福。下葬时,会用一片罗勒叶子陪葬,以示逝者将通往天国。在印度的传说中,罗勒则代表殉情的牺牲。据说部分印度地方仍有这种“为爱牺牲”的传统风俗,只要丈夫死去,不管妻子的意愿,都要接受焚火而亡,而伴随的就是罗勒的枝叶。
中古时期的欧洲流行一种诅咒方式,夜深时暗自种下一颗罗勒,默念咒语即可成真。
在欧洲传说中,罗勒则被视为疯狂,与神话里的恶毒怪物“蛇怪”(basilisk )有关,认为只要闻到罗勒的味道,就会在脑袋里长出这种怪物,认为罗勒传递着不安与危险。罗马人认为,吃罗勒会保护自己免受蛇怪侵犯,也会解毒。罗马人还将罗勒视为爱情和生育之象征。
意大利有些地区的人为了做传统的意大利面而摘罗勒叶时,要说出自己所知道的所有脏话。因为古罗马人相信“只要一闻到罗勒的味道,脑中就会长出传说中所说的蝎子状妖怪,但是如果对它说尽所有的脏话的话,那种气韵就会失去效力”。
自古罗马时期起流传至今的催情秘方。西方人用罗勒作菜来充当催情药,因为它所具有的浓郁香气,会带来神奇而具诱惑性的感官刺激。
埃及人曾用来防止尸体腐败。
中国人则用来治疗癫痫,对减轻蛇咬毒性也有效。
在泰国或东南亚的其它国家则用罗勒叶子来消除体臭,也可作防虫植物。
中南美洲国家视罗勒为保护身家安全的吉祥植物;墨西哥的情人之间也会献上罗勒,代表仰慕之意。而罗马尼亚罗勒则代表比较浪漫的意义,当男孩子接受少女一支罗勒枝条,表示他们彼此已经正式订婚。
罗勒受欢迎的程度在二次大战时期打到顶峰,因为战争时期不易获得香料。
发明与传说
李时珍记载:以前庐州县彭大辨在临安,突然得了红眼病后视物不清。一和尚拿罗勒籽洗净晒干,每一次放一粒在眼内,闭上眼片刻后,罗勒籽连同眼内的秽物而出,治愈了红眼病和视物不清。另一方,是将罗勒籽研成细末和水制成汁,点入眼中也有效。我曾经取罗勒籽放入眼中,结果籽也胀大了。大概是因这籽被打湿后的原因,所以可粘附在眼膜上的尘物。然而眼中容不下一粒尘埃,而放入这籽三、五颗却并没有妨碍。这大慨是一一个例外吧。《饮膳正要》记载它与各种菜同吃,辛香味能够避去腥气。但是不可多吃,否则会使关节活动不利,经络不通,使人血脉不行又动风,诱发脚气。
[查看全文]
本帖最后由 JIAN·绿绿 于 2012-12-26 20:17 编辑
罗勒名来源
1、西方
英文单词“Basil”来自希腊字的basileum,代表为皇室或国王,据称当时在宗教祭典上希腊国王用的香油即为罗勒精油所制成,因而被称为 “国王的香药草”。
罗勒与圣十字(基督牺牲的那个十字架)有联系,基督教传说中,圣十字架被发现在生长着的罗勒下面。根据马克神父(Father Mark)在Vultus Christi博客上所说:“在基督鲜血流淌过,圣母悲痛的眼泪浸润过的十字架脚下,罗勒植物生机勃勃地长着。从圣十字架之木上长出了一丛罗勒。”在牛津英语字典引述,推测罗勒可能被放于一些王室的药膏中、用作沐浴或者作为药材来使用。很多烹调食谱作者仍然认为罗勒是“药草的国王”。
另一个语源学指它是来自拉丁单词“basilicus”,意思为龙并且源自于蜥蜴,但是这也可能其实是语言学上自希腊语演变而来的。
古罗马将罗勒称为“basiliscus”,与basilisk(鬣蜥 liexi)发音相近,鬣蜥是一种凶暴危险的蛇怪,会杀死注视它的人。
2、东方
原产于印度的罗勒,就被用来奉献给印度神明,有“印度教之神的捧花”之称,当地人也相信死者胸前必须放上罗勒叶才能进入天堂。
在中国,中国南方以及台湾罗勒别称为九层塔。有一种说法是,罗勒当初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罗勒”是印度梵音的翻译,但因味道特殊,并不怎么受欢迎,反倒荷兰人引进台湾后,特殊风味甚合台湾喜好,再加上气候适合种植而广为普及,因为开花时花序层叠如塔,而以象征多的 “九”来命名“九层塔”,还因为九层塔的特殊香气,而流传有“九层塔,十里香”的说法。“罗勒”在台湾再引风潮,当然拜义大利美食风行之赐,随着资讯普及,大家渐渐认识到“甜罗勒”这类“义大利九层塔”,也开始尝试分辨其间的不同,下厨时手边没有甜罗勒,用台湾九层塔替代也是相当普遍的作法。近来有一说法是古时有位皇帝在巡视瘟疫之地时,碰上大洪水,被迫逃上一座九层塔,并且摘取生长于塔上的植物食用,因此得名,然而此说较没有根据。罗勒又俗称西王母菜。北方人称它作兰香,是古时为了避石勒的名讳。(石勒:羯族人,五胡乱华时后赵的建立者。)
中国在北魏《齐民要术》中就有其栽培加工记载。罗勒茎四棱,多分枝;叶对生,卵圆形;花分层轮生,花冠唇形,白色、紫色,叶色翠绿或红紫,花簇鲜艳,且具有芳香气味,是庭院花镜、树坛边隙地栽植的优良地被材料。
注:
1、罗勒称呼
罗勒也被称为九层塔、金不换、圣约瑟夫草和甜罗勒。
但是罗勒是一个大家族,九层塔是罗勒大家族中的其中一种。
客家语称为七钱插,广东潮汕地区称为金不换或九层塔,安徽北部方言称为香花子,中国北方部份地区则称之为兰香,是一种矮小、幼嫩的唇形科香草植物。大多数普通种类是一年生植物,一些是多年生植物,包括非洲蓝罗勒和泰国神罗勒。
2、在欧美的神话故事中常见到“罗勒”的踪迹。在古罗马时期,罗勒的名称为“basilescus”,它源自于喷火龙“basilescus”之意思,因此传说胸前必须佩带着罗勒才能解除魔咒击败此怪兽。在欧美传统医学(民俗疗法)上以罗勒作为解蛇毒或毒蜘蛛之药剂。据传耶稣基督复活之后,在它的墓穴旁长满了罗勒,除了代表罗勒本身韵神性外,更强调其生命力的强韧。
3、王的香叶
“罗勒”是神圣而令人敬仰的,被尊为“王的香叶”。根据劳费尔的雄著《中国伊朗编》,这个名字来源于它的波斯名称。在5000多年前的波斯,人们就已经开始人工种植罗勒,入药入食,偶尔还戴着它抵抗瘟疫,进行祭祀。罗勒的确很神圣,但谁也说不清它和王究竟有什么关系。在希腊与波斯漫长的战争当中,罗勒也许曾跟着波斯统帅的厨师四处驰骋,也可能曾被亚历山大的博物学家们放入了自己的图录当中,但最终还是要到六世纪拜占庭时代,才进入基督教文献,成为传说中基督墓地上最早长出来的香草。直到如今,很多地方东正教会举办的圣事当中,罗勒仍然不可缺少。东正教祭典使用的圣水都是以罗勒调制成。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