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N·绿绿
本帖最后由

本帖最后由 JIAN·绿绿 于 2012-12-26 20:17 编辑

罗勒名来源

1、西方

英文单词“Basil”来自希腊字的basileum,代表为皇室或国王,据称当时在宗教祭典上希腊国王用的香油即为罗勒精油所制成,因而被称为 “国王的香药草”。

罗勒与圣十字(基督牺牲的那个十字架)有联系,基督教传说中,圣十字架被发现在生长着的罗勒下面。根据马克神父(Father Mark)在Vultus Christi博客上所说:“在基督鲜血流淌过,圣母悲痛的眼泪浸润过的十字架脚下,罗勒植物生机勃勃地长着。从圣十字架之木上长出了一丛罗勒。”在牛津英语字典引述,推测罗勒可能被放于一些王室的药膏中、用作沐浴或者作为药材来使用。很多烹调食谱作者仍然认为罗勒是“药草的国王”。

另一个语源学指它是来自拉丁单词“basilicus”,意思为龙并且源自于蜥蜴,但是这也可能其实是语言学上自希腊语演变而来的。

古罗马将罗勒称为“basiliscus”,与basilisk(鬣蜥 liexi)发音相近,鬣蜥是一种凶暴危险的蛇怪,会杀死注视它的人。

2、东方

原产于印度的罗勒,就被用来奉献给印度神明,有“印度教之神的捧花”之称,当地人也相信死者胸前必须放上罗勒叶才能进入天堂。

在中国,中国南方以及台湾罗勒别称为九层塔。有一种说法是,罗勒当初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罗勒”是印度梵音的翻译,但因味道特殊,并不怎么受欢迎,反倒荷兰人引进台湾后,特殊风味甚合台湾喜好,再加上气候适合种植而广为普及,因为开花时花序层叠如塔,而以象征多的 “九”来命名“九层塔”,还因为九层塔的特殊香气,而流传有“九层塔,十里香”的说法。“罗勒”在台湾再引风潮,当然拜义大利美食风行之赐,随着资讯普及,大家渐渐认识到“甜罗勒”这类“义大利九层塔”,也开始尝试分辨其间的不同,下厨时手边没有甜罗勒,用台湾九层塔替代也是相当普遍的作法。近来有一说法是古时有位皇帝在巡视瘟疫之地时,碰上大洪水,被迫逃上一座九层塔,并且摘取生长于塔上的植物食用,因此得名,然而此说较没有根据。罗勒又俗称西王母菜。北方人称它作兰香,是古时为了避石勒的名讳。(石勒:羯族人,五胡乱华时后赵的建立者。)

中国在北魏《齐民要术》中就有其栽培加工记载。罗勒茎四棱,多分枝;叶对生,卵圆形;花分层轮生,花冠唇形,白色、紫色,叶色翠绿或红紫,花簇鲜艳,且具有芳香气味,是庭院花镜、树坛边隙地栽植的优良地被材料。

1、罗勒称呼

罗勒也被称为九层塔、金不换、圣约瑟夫草和甜罗勒。

但是罗勒是一个大家族,九层塔是罗勒大家族中的其中一种。

客家语称为七钱插,广东潮汕地区称为金不换或九层塔,安徽北部方言称为香花子,中国北方部份地区则称之为兰香,是一种矮小、幼嫩的唇形科香草植物。大多数普通种类是一年生植物,一些是多年生植物,包括非洲蓝罗勒和泰国神罗勒。

2、在欧美的神话故事中常见到“罗勒”的踪迹。在古罗马时期,罗勒的名称为“basilescus”,它源自于喷火龙“basilescus”之意思,因此传说胸前必须佩带着罗勒才能解除魔咒击败此怪兽。在欧美传统医学(民俗疗法)上以罗勒作为解蛇毒或毒蜘蛛之药剂。据传耶稣基督复活之后,在它的墓穴旁长满了罗勒,除了代表罗勒本身韵神性外,更强调其生命力的强韧。

3、王的香叶

“罗勒”是神圣而令人敬仰的,被尊为“王的香叶”。根据劳费尔的雄著《中国伊朗编》,这个名字来源于它的波斯名称。在5000多年前的波斯,人们就已经开始人工种植罗勒,入药入食,偶尔还戴着它抵抗瘟疫,进行祭祀。罗勒的确很神圣,但谁也说不清它和王究竟有什么关系。在希腊与波斯漫长的战争当中,罗勒也许曾跟着波斯统帅的厨师四处驰骋,也可能曾被亚历山大的博物学家们放入了自己的图录当中,但最终还是要到六世纪拜占庭时代,才进入基督教文献,成为传说中基督墓地上最早长出来的香草。直到如今,很多地方东正教会举办的圣事当中,罗勒仍然不可缺少。东正教祭典使用的圣水都是以罗勒调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