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官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事件作出回应称“那(KB360018)肯定不是微软的产品”。而对于微软会如何处理这一事件,微软官方未做进一步回应。微软表示,相关处理方法暂不能向媒体透露。此次“补丁门”事件将360再次推向风口浪尖。据悉,360旗下产品360安全卫士日前向其用户发布了一款名为KB360018的“高危漏洞补丁”,但在用户安装该“补丁”后发现,360旗下浏览器产品被强制安装。
该事件经媒体披露后在微博上引起轩然大波,网友纷纷指责360私自发布形如“KB***”的假补丁是“假传圣旨”,实则强制升级自家浏览器产品。
而据国外权威技术网站systemexplorer发布的公告显示,KB360018的数字签名为360公司,该文件确为360浏览器升级安装包。
这一说法得到了微软的证实。微软官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KB360018肯定不是微软的产品。但微软并没有透露将如何处理
这一事件,并表示相关处理方法暂不能向媒体透露。
业内人士认为,“KB***”是微软公司对旗下补丁文件(hotfix)专有的命名方式,而360发布的KB360018不仅在命名规则上与此形似,而且其文件名windows-kb360018-v4-x86也模仿了微软补丁文件的命名方式,有鱼目混珠,诱导用户强制安装其产品之嫌。
截至目前,针对微软官方的回应,360并未有进一步回应,但“补丁门”事件的事态有进一步扩大化的趋势,外界对微软会如何处理这一事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来源:驱动之家
馒仔乱评:360你淫了 连微软的补丁都敢山寨@76#
[查看全文]
微软Windows部门负责人史蒂文·辛诺夫斯基(Steven Sinofsky)在博客中表示,下一代操作系统Windows 8已经开发完毕,它适用于PC和平板。从今天开始,微软将向第三方制造商提供RTM版本的Windows 8操作系统。未来几周,制造商就可以将Windows 8安装到电脑中,并于10月26日推出。
下面是博客全文:
今天标志着Windows 8项目进入重要里程碑。Windows8团队很自豪地告诉大家,不久前,我们开始向PC OEM和合作伙伴提供Windows 8。这意味着到了下一个里程碑,将在2012年10月26日提供激动人心的新Windows 8 PC,并在线提供Windows 8。
2011年5月我们演示Windows 8时,曾将它描述为“从芯片到体验重构Windows”,这正是Windows 8(Windows RT)向微软与合作伙伴描述的形象。集体工作:包括芯片、用户体验、新程序,曾有过不可思议的协作。我们一起给用户带来了新PC体验,它为新世界的情景和体验带来了Windows PC,也保护了整个产业25年来对Windows软件的投资。
在发布前进行测试时,参与十分广泛,我们深受感动。Windows 8预览版本系统是最广泛、最深度使用的测试版系统。超过1600万台PC激活并参与此项目,包括大约700万发布预览版系统,它于8周前开始。经过广泛而深刻的测试,确定Windows 8已经可以上市了。
预览的开放性代表产品开发的独特视角,我们对预览流程坚持透明性。没有一款产品像Windows 8一样在开发时如此开放,有如此多的人以如此多的方式参与。博客、本论坛、预览版本形式,它们是开发流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每一个里程碑中都有大改变,这是我们承诺的,最终发布版也有许多承诺的改进。客户设计多样化,能满足这种需要,我们深受感动。对于发布前流程的高度参与,其热心也让我们感动。
我们已经达到了RTM里程碑目标,没有一款软件是真正完成的。我们会继续监视,对用户真正的Windows 8体验给予回应,我们用预览程序测试我们的服务,在产品下一个重要阶段,我们也会做好工作。硬件合作伙伴会继续提供新设备,改进对现有设备的支持。在展示Windows 8特别设计时,PC制造商无疑会提供足够多的产品在店铺中销售。
通过基本面改进、存储强化、连接性改进、新架构子系统改进,提供更快更流畅的用户体验,WinRT平台、Windows 8有了数千个新功能。我们提供视频的博客破了浏览纪录,但它仍不足以展示Windows 8的所有元素。还有许多要学习和发现。
Windows 8一些最激动人心的创新还未出炉,那就是开发者在新WinRT平台上的程序创新。程序店已经面向企业开放,我们迅速在全球200个市场推出。全球开发者有机会提供创新程序,它独供Windows 8。我们将看到开发者为Windows 8带来作品。在最近的BUILD开发者大会上,我们会听到人们更多谈论Windows 8平台。
我们知道,关于何时、如何获得Windows8,大家有许多问题,如何使用数千新功能问题会更多。我们的Windows Team博客今天提供了许多新信息,它收集了一些重点,希望可以回答大家的一些问题。请查看我们的博客。
我谨代表Windows 8工程团队,感谢大家在开发时的贡献,也感谢大家对即将到来的Windows 8的贡献。谢谢大家。
2012年10月26日,Windows会全面上市。
查看:Releasing Windows 8 - August 1, 2012
[查看全文]
短链接服务商Bitly推出名为RealTime的“互联网热点发掘引擎”
提供网址和链接缩短、分享和跟踪服务的创业公司Bitly最近推出一项名叫Realtime的“互联网注意力排序引擎”,通过这个引擎你可以分析此时此刻互联网上最热的话题是什么。你还可以通过主题、短语、域名、社交网络这些选项来检索和探寻网上的各种热门话题。
Bitly每天要缩略8000万个链接,积累了互联网上每天源源不断产生的各类链接的详细数据。分析这些链接的内容,Bitly可以相当程度上掌控互联网上的热点和它们的发展趋势。Bitly在缩略每个链接的过程中会建立对应的索引。通过索引中记录的相关信息,用户可以对互联网上的正在“病毒式”传播的热门内容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
Bitly提供的短链接由于易于分享,几乎占领了整个社交网络。这种分散在社交网络中的链接热度由于在传统的Google引擎算法中排序较低而不易被察觉,但是它们在如今的互联网中正在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果你用Google搜索“Onstar”,Google将优先显示Onstar的官网地址和维基百科上的介绍页面。道理很简单,这是由Google的PageRank决定的(PR值的定义,我已经做了度娘的链接,有兴趣可以去看看)你想了解互联网上对Onstar这个话题的讨论情况,官网和维基百科显然不能揭示这一切。众多关于Onstar话题的新页面由于PageRank过低,而不能被用户发现。事实上,互联网上众多热门话题的产生就是源自这些不引人注目的低PR页面。Realtime的出现让我们有可能从另一个维度去发现互联网的潜在热点。
来源:36氪
馒仔乱评:我觉得要是一些很看重网站PR值的站长或者SEOer看到这个工具肯定很想去死一死,每天千辛万苦的想要去提高自己网站的PR值,现在这个注意力排序搜索引擎却无视PR值,专注于抓取社区网站的热门信息。所以说嘛,还是网站的内容最重要啊,如果是好的内容,无论是怎样的抓取方式,都是妥妥的(* ̄▽ ̄)y
[查看全文]
互联网的重心逐步向着移动互联转移,各种新型智能移动设备的迅速普及带来海量数据的爆发。于是大家都在谈论大数据,大家都想用好大数据。但你真的了解大数据吗?当前的行业状况又是怎样?
事实上,大数据只是一种提法,其形态本身是数据云。正如DCCI创始人胡延平所说,以实时感知、分析、对话、服务能力为基础,让数据流成为商业、营销活动的核心才是关键。怎样才能让这些大数据更好地为产品或营销服务,搞清楚大数据时代的业界生态必不可少。
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在今天的Adworld2012互动营销大会上总结了这样几个转变,我们可以结合其发布的数据报告一起来看看。
● 以人为中心,互联网生态结构发生转变截止2012年6月,中国有网民5.38亿,其中手机网民达到3.88亿。同时关于三大移动智能操作系统,我们还得到这样一组数据:
ps:虽然安卓应用在数量上完胜,但是现在已经是泛滥到赚不到什么钱了╮(╯▽╰)╭太多人去开发了啦~~
大量智能移动设备接入网络,移动应用爆发性增长对数据进行深入挖掘的需求突显。而移动互联网与传统互联网融合,成为所有媒体的核心节点却是大数据实现的前提。
● 数据流量剧增,Web Analytics产业曙光出现我们再来看看另一组数据:
如此庞大的数据,哪些具有商业价值?怎样挖掘出这些有价值的数据?事实上在大数据中,存储在数据库中的结构化数据仅占10%,邮件、视频、微博、帖子、页面点击等大量非结构化数据占据了另外90%。怎样从这些与用户行为相关的大数据中挖掘出更多有价值的内容,值得创业者思考和探索,同时也给数据分析与挖掘产业带来更多的机会。
● 数据不是数据存储,而是数据应用从传统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人们产生的数据越来越多。同时Google Glass的诞生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每个人都将产生更多的数据。但如果仅仅是简单地将这些数据存储起来,它本身并不具有任何价值。
● 基于用户行为分析,互联网营销趋向 开放-主动-整合正如前面所说,数据结构更加多样化,图像、视频和文档的比例占了半壁江山。有数据显示每年诸如邮件、视频、微博、帖子、手机呼叫、网页点击等类型的非结构化数据增长率达到80%。大量的用户行为信息记录在这些数据中,互联网营销将在行为分析的基础上,向个性化时代过渡。
● RTB-DSP-DMP,Ad-Exchange发展提速,向营销云转变RTB即为“人群实时竞价”,是近年兴起于美国的网络广告交易模式。该模式一经出现便在全球被大范围采用,目前欧美数字广告发行商中有2/3使用RTB模式。同时Google DoubleClick高管认为,到2015年将有50%以上的展示广告通过RTB模式完成。
DCCI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有超过230万个网站,网页超866亿,移动应用超过135万。由此可以预见,国内网络广投放也将从传统面向群体的营销转向个性化营销,从流量购买转向人群购买。也就是说,未来的市场将更多地以人为中心,主动迎合用户需求。
来源:36氪
[查看全文]
中文版:
[media=x,500,375]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MwODYwMjY0.html[/media]
英文版:
[media=x,500,375]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MwODI4NjE2.html[/media]
[查看全文]
背景介绍:
6.28的百度大K站风波,百度还是在不断的继续进行K站行为,犹如鬼子进村,网站没有恢复的迹象。上周百度再次调整,据CHINAZ的统计,7月第2次调整81%的网站都不同程度存在收录拔毛,网站被K,彭愿所有都站长群,站长论坛都哀鸿遍野,各种询问,抱怨,刷楼甚至连百度站长论坛都经常无法打开。(注释:一般来说搜索引擎都会根据网站的内容、网站的PR值等等因素来进行网页的收录的。这些数据一般可以用站长工具可以测出来。站长工具←传送门)顺便我用360浏览器的那个不知名站长工具也把我们技宅也测了一下下
这里可以看到度娘的收录数量,还是比谷歌少呐,看来我们技宅还是比较和谷歌的胃口嘛@98#,不过说真的,如果PR值是3的话不算低,我有看过一些企业网站,PR值也只有1而已,达到4的话就已经算是一个不错的网站了。
(插入部分完毕)
站长向百度提出宣战:
从7月初开始,部分过激的站长向百度提出了宣战。随着7月的调整,参加的人数越来越多,号称十万。无数高价的百度的竞价被乱点一通,虽然很多的广告商不知道,百度大K站事件造成战火。但是大量的数据显示,让很多广告商感到惊叹。流量成直线网上增长,然而转化率失去平衡。很多广告不得不停止一些百度的广告的投放。百度经济来源很大一部分都是来源于百度竞价广告。然而百度在技术上来讲是无法遏制这样的情况。因为这些都是人工的点击。百度无法分辨的出来真实的点击。
被攻击的主要是高价的词汇如:祛痘、祛斑、丰胸、减肥、面膜、左旋肉碱、女装、脱发、返利、团购等,竞价群的SEM相关人员信息反馈也得到证实,现在严格控制预算,有的甚至暂停了BAIDU投放,静待风波过去。
百度已不是百度的百度,百度现在已经成为中国互联网生态圈的重要一环,无数企业,个人都依靠百度生态圈而生存,百度做出的任何大规模调整不能只考虑百度自己利益,更应该考虑其社会责任,对中国互联网的影响。
(原图本身比较小,看不太清楚,大概内容就是:那些站长跟在百度投广告的人说,如果再不撤掉在百度的广告,就准备好钱,去付高额的广告费吧。注:因为百度广告是按点击收费的,也就好像是淘宝的直通车一样,点得越多,商家就付得越多钱。但是像那些刷点击的话,广告费就会马上飙升,但是却没有转化率,跳出率几乎达到100%。如果大家还记得的话,之前站长有在站内做了一段短时间的google广告,后来就是因为跳出率太高,人家google不愿意。后来就改度娘的广告了,但是有戳过的人都知道,度娘那些多数都是什么减肥丰胸的广告@115#,后来也没做了)
来源:IT咖啡厅
[查看全文]
腾讯科技讯(瑞杰)北京时间7月10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根据路透社研究所数字报告(Reuters Institute Digital Report)显示,在16-24岁年龄段的人群中有43%的人主要通过诸如Twitter、Facebook等社交媒体获取信息,而非谷歌(微博)等搜索引擎。
在45岁以上的人群中,通过社交媒体获取信息的比例则大幅下降,仅为11%。其中,33%超过45岁的英国人表示在线搜索引擎上他们获取的信息的主要途径。
在社交媒体方面,Facebook是最受人们欢迎的社交网络,人们更愿意在这个平台上分享信息。调查显示,55%的人更愿意在Facebook上分享信息,这一数字超过了电子邮件的33%以及Twitter 23%的比例,而Google+和LinkedIn等社交媒体的名字在本次调查中则鲜有人们提起。
此外,路透社研究所数字报告的编辑尼克-纽曼(Nic Newman)表示,美国人相比欧洲人更愿意花时间在社交网络或其他形式的数字生活中。其中,英国数字读者对科技类新闻更感兴趣,比例达到23%,超过了金融类新闻19%的受欢迎度。
http://tech.qq.com/a/20120710/000136.htm
[查看全文]
甲骨文的MySQL团队今天在博客中称,MySQL Forge即将于8月1日终止。MySQL Forge项目旨在为MySQL开发者提供一个用于信息共享的社区wiki库。但是甲骨文发现在过去几年,MySQL社区使用Forge越来越少,反而更多被垃圾邮件造访。因此,甲骨文决定关闭Forge。
Forge关闭后,MySQL工作日志以及内部文档将被转移到dev.mysql.com,并配备新的垃圾邮件防御措施。
MySQL Wiki(Forge项目的主要工作)将被迁移到https://wikis.oracle.com/display/mysql
Via MySQL Blog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