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箫吟
【普及贴】【汉族之传统民族服饰——汉服(不是古装)】

本帖最后由 竹溪箫吟 于 2012-5-2 21:43 编辑

想到各位亲不喜欢看大段大段的文字,所以,想只是大概了解汉服的话,就请看下面的4:30视频。

@101-

想下载汉服书籍的话请点击这个链接,10本华夏衣冠电子书:

https://www.gn00.com/t-34606-1-1.html

[media=swf,500,375]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zQzMzAzNTQ4/v.swf[/media]

竹溪箫吟
自魏晋南北朝开始
展开Biu

自魏晋南北朝开始,汉服男装和汉服女装区别逐渐明显,故以下分女装和男装单独论述。

【女装】

于此同时,出现了半臂这种款式(图:半臂),半臂又称半袖,是从上襦发展而出的一种无领(或翻领)、对襟(或套头)短外衣,它的特征是袖长及肘,身长及腰。

到了隋唐时期,半臂有对襟、套头、翻领或无领式样,袖长齐肘,身长及腰,以小带子当胸结住。因领口宽大,穿时袒露上胸。多穿在衫襦之外。流行于隋代宫廷内,先为宫中内官、女史所服,唐代传至民间,历久不衰。
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

齐胸襦裙:

交领襦裙:

对领襦裙(对襟襦裙):

披帛,又称“画帛”,通常一轻薄的纱罗制成,上面印画图纹。长度一般为二米以上,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唐代妇女,由于身材丰硕,中唐女服也渐趋宽大,裙子的宽度比隋末唐初时要肥大的多。衣衫虽为小袖,但与初唐、盛唐女服相比,也明显趋于宽松。 图:披帛

[查看全文]
竹溪箫吟
的说法是来自西汉文帝时期的
展开Biu

“杂裾”的说法是来自西汉文帝时期的《七发》。

  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的深衣制已不被男子采用,但在妇女中间却仍有人穿着。这种服装与汉代相比,已有较大的差异。比较典型的,是在服装上饰以“纤髾”。所谓“纤”,是指一种固定在衣服下摆部位的饰物。通常以丝织物制成,其特点是上宽下尖形如三角,并层层相叠。所谓“髾”,指的是从围裳中伸出来的飘带。由于飘带拖得比较长,走起路来,如燕飞舞。到南北朝时,这种服饰又有了变化,去掉了曳地的飘带,而将尖角的“燕尾”加长,使两者合为一体。

“杂裾”或者袿衣,实际上在汉代就已经有了,东汉的经学家郑玄甚至以为上三代的翟衣就是袿衣的一种。

到了汉代,由于深衣的普遍流行,穿这种服式的妇女逐渐减少。据此,有人认为汉代根本不存在这种服饰,只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才重新兴起。其实,汉代妇女并没有摒弃这种服饰,在汉乐府诗中就有不少描写。这个时期的襦裙样式,一般上襦极短,只到腰间,而裙子很长,下垂至地。襦裙是中国妇女服装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自战国直至明朝,前后二千多年,尽管长短宽窄时有变化,但基本形制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样式。

[查看全文]
竹溪箫吟
随着服饰的日益完备
展开Biu

以后,随着服饰的日益完备,裤子的形式也得到改进,出现有裆的裤子(称为“裈”)。由于内衣的改进(出现了中衣、中裤、中裙),曲裾绕襟深衣已属多余,所以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并替代了曲裾绕襟深衣。(图:中衣中裤 中衣中裙)

[查看全文]
竹溪箫吟
直裾在西汉时出现
展开Biu

直裾在西汉时出现,特点是正直端方的方形衣身。直裾袍可分为交领直裾袍、圆领直裾袍、直衿直裾袍(直衿直裾袍即典型的宋代褙子)。但它不能作为正式的礼服,原因是古代裤子皆无裤裆,仅有两条裤腿套到膝部,用带子系于腰间。这种无裆的裤子穿在里面,如果不用外衣掩住,裤子就会外露,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所以外要穿着曲裾深衣。

直裾:

南宋褙子:

[查看全文]
竹溪箫吟
本帖最后由
展开Biu

本帖最后由 竹溪箫吟 于 2012-5-3 14:59 编辑

秦汉时期出现了深衣,深衣分曲裾袍和直裾袍两种。

黄宗羲的《深衣考》说“曲裾,用布一幅如裳之长,交解裁之,叠两广头,并令向上,布边不动但稍裁其内旁大半之下,令渐如鱼腹而末如鸟喙,内向而缉之,相沓缀于裳上之右旁,以掩裳际。右幅在下,左幅在上,布边在外,裁处在内。”

与其他服饰相比,曲裾除了上衣下裳相连这一特点之外,还有一明显的不同之处,叫“续衽钩边”。“衽”就是衣襟,“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钩边”就是形容衣襟的样式。它改变了过去服装多在下摆开衩的裁制方法,将左边衣襟的前后片缝合,并将后片衣襟加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时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 真正的曲裾,既有文献很明确的记载,也有马王堆等出土实物为证。我们判断一件衣服是否符合形制,不是看它的宽窄、长短,也不是看它的沿宽是不是一样,关键是看它的主要结构跟原来的形制对不对得上号。作为曲裾,最关键一点就是上身的衣沿与下身的衣沿一起向身体的右侧延长,直到相交为一个小于或等于9的锐角

穿衣者用右手执这个角,衣服这部分看上去就像一张被子的一角。凡是按这种形制制作的,就是曲裾,其他都不是

汉代曲裾:

另外,关于饱受争议的“小曲”(小曲裾)。

小曲裾:

这种款式现在并不能为大众认可,因为有人认为古代资料中并没有显示有关“小曲”的内容,小曲属于现代臆造的产物,也有人认为古物中有相关证据表明小曲的存在。当然,汉服的发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虽然断代过,但是如果把现代发展出的“小曲”来作为汉服体系的一种新款式也不是不可以(就像和服分为振袖、留袖等等),但是,众所周知,目前汉服复兴运动正属于瓶颈期,争议较大,所以鄙人认为还是保守考据一些较好,如果有朋友想购买的话,目前不建议购买这种款式。

这个是秦汉文物里一些近似“小曲”的形象:

左图实际上就是襦在穿着过程中按照箭头所指的方向斜拉的效果,秦汉兵马俑中多见。现代汉服“小曲”的2号形象相近,当然,虽然相近,但其实不一样。

所谓的“小曲”,其实就是下面的直裾,

如果斜拉特别用力,这种“小曲”效果更明显:

←出现了“小曲”的效果,其实就是直裾被斜拉。= =

[查看全文]
竹溪箫吟
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服制而略有变化
展开Biu

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服制而略有变化。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为宽松。衣袖有大小两种样式,领子通用交领右衽。不使用钮扣,一般腰间系带,有的在腰上还挂有玉制饰物。裙或裤的长度短的及膝,长的及地。

图:西周汉服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服饰大致沿袭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变化。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宽松,衣袖有大小两式,领子通用矩领,没有扭扣,一般在腰间系带,有的在带上还挂有玉制的饰物。当时的腰带主要有两种:一种以丝织物制成,叫“大带”或叫“绅带”;另一种腰带以皮革制成,叫“革带”。(图:东周汉服)

[查看全文]
竹溪箫吟
本帖最后由
展开Biu

本帖最后由 竹溪箫吟 于 2012-4-26 22:43 编辑

商朝是中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根据众多的考古发现,这一时期的汉服基本样式已经完全成型。这一时期的服装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上衣和下裳(裙)。袖口较窄,没有扣子,在腰部束着一条宽边的腰带,肚围前再加一条像裙一样“蔽膝”,用来遮蔽膝盖。(图:商朝汉服)

这个时期的织物颜色,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但并不等于不存在蓝、绿等冷色。只是以朱砂和石黄制成的红黄二色,比其他颜色更鲜艳,渗透力也较强,所以经久不变并一直保存至今。经现代科技分析,商周时期的染织方法往往染绘并用,尤其是红、黄等正色,常在织物织好之后,再用画笔添绘。

[查看全文]
竹溪箫吟
本帖最后由
展开Biu

本帖最后由 竹溪箫吟 于 2012-5-3 14:32 编辑

【一、汉服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不是汉朝的服饰,也不是“古装”】

汉服,即华夏衣冠,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其由来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一直到明代,连绵几千年,华夏民族(汉族)一直不改服饰的基本特征,这一时期汉民族所穿的服装,被称为汉服。

《尚书正义》注: “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左传正义•定公十年》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中国有精深博远的礼仪,因此称之为“夏”;有雍容华贵的服饰,因此叫做“华”)这就是“华夏”一词的来历,由此可见,华夏之服早在那时就已经被认为是华夏民族的象征之一了。后来,"汉服"这个词汇的基本内涵也固定下来,即汉族传统服饰。在唐代樊绰的书中就明确地称大唐的服饰为"汉服".到了宋元明时期,一些异族执政者也明确地用“汉服”来指称汉人服饰,如“辽国自太宗入晋之后,皇帝与南班汉官用汉服;太后与北班契丹臣僚用国服,其汉服即五代晋之遗制也”。元代修《辽史》时,甚至专门为汉服开辟了一个“汉服”条。

因此,“汉服”的“汉”,并不是“汉朝”的意思,而是“汉族”之意,汉服是汉族的服饰,而非汉朝的服饰,所以说,作为民族服饰的汉服,不能被称为“古装”,就好像作为民族服饰的日本和服、韩国韩服、印度纱丽一样,不能被称为“古装”(即便古代人是这样穿着)。

值得一提的是清满清时期的服饰,清装,向前追溯,来源于满族的服饰,向后观察,也非汉服传统。所以虽然是汉人所穿(“剃发易服”的强压政策所致),但不符合汉族传统服饰的“传统性”要素,所以不能划入汉服范畴;而今天汉人所穿的服装,其源流主要是来自西方,“唐装(APEC领导人所着时装)”、马褂旗袍等主要(要分清主次)源流来自满族的传统服装(旗袍属于时装,不属于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服饰,满族的民族服饰是旗装),后经过汉化、西化,所以它们不能称为汉族的“传统服装”

【二、汉服的主要特征】

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束腰,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

黄帝制衣,交领右衽中国汉族的汉服领子都是右衽的,左边那片包住右边那片。也就是说领子的样子看起来应该是字母y形状的。这个是中国汉族人服装的特性。各位亲一定要注意哦~@79-

不过,有些容像中也有左衽出现,属于以下情况:

1) 人们穿衣的实际情况并非人人都是遵从礼制来的,每个时代总会有一些在当时属于非主流的人士会穿衣左衽,这也是有文献记载的“谕禁,而民风不止”的事实。

2)受异族的影响。比如明朝初期,由于刚推翻蒙元,沾染了异族风俗,有些人右衽左衽不分,尤其在靠近异族生活区的范围更容易出现“左衽”。

3)异族服饰。比如宋朝的画像中,如果出现左衽,那么就是契丹人。

4)死者穿的寿衣。

此处为大家例举几段古人是怎么看待“左衽”的记载:
子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这段由孔子说的话大致意思是,如果没有管仲,我们都要成为披发垂肩衣襟左开的野蛮人,这是孔子遵从周礼的一种华夷之辩。
宋代周必大《二老堂词话》说:“陈益为奉使金国,属官过滹坨,光武庙,见塑像左衽。”此处很明显记载的意思是“左衽”为金国服装的特点,即为胡服。
在岳苛《呈史》中也说至涟水、泗洲,都见到塑像刻像皆做“左衽”,并说:“此致盖金人为之”
从上面简单几个例子可以说明左衽”在士人的眼中一直都非汉族人的穿着。(这一点恳请各位画师们注意@74-,看到不少画师画古代汉族人服饰的,结果都画成了左衽@60-)

至于寿衣和左衽的关系,要提到满清“剃发易服”的“十从十不从”,其中有一条是“阳从阴不从”,也就是说,活着的汉族人必须穿满洲服饰,而阴世的事,像做佛事超度等,或者死人,都仍按汉族传统佛道教习俗办理。而满清入关后,华夏人民为缅怀明朝,“生不能为大明人,死亦要做大明鬼”,故寿衣做成明朝汉服样式,但是领子变为左衽,对于此种改变,一说是左属阳,右属阴,右领在外,表示阴,故死人穿着;一说是明朝遗民自觉无颜面对华夏先人,把汉服衣领变为左衽,以表耻辱之心。

汉服有礼服常服之分。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

  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配饰头饰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

  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样。女子发髻也可梳成各种式样,并在发髻上佩带珠花、步摇等各种饰物。鬓发两侧饰博鬓,也有戴帷帽、盖头的。

  汉族人装饰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喜饰玉佩。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