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箫吟
【普及贴】【汉族之传统民族服饰——汉服(不是古装)】

本帖最后由 竹溪箫吟 于 2012-5-2 21:43 编辑

想到各位亲不喜欢看大段大段的文字,所以,想只是大概了解汉服的话,就请看下面的4:30视频。

@101-

想下载汉服书籍的话请点击这个链接,10本华夏衣冠电子书:

https://www.gn00.com/t-34606-1-1.html

[media=swf,500,375]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zQzMzAzNTQ4/v.swf[/media]

竹溪箫吟
某些古装电视剧中的
展开Biu

【伪汉服】
某些古装电视剧中的戏服、影楼中的古装、动漫中的cosplay服和一些具有汉元素的时装不能称之为汉服。详情请看此贴:http://tieba.baidu.com/p/329244318?pn=1

诸如此类的服饰都不是汉服:

[查看全文]
竹溪箫吟
另外需要指出
展开Biu

另外需要指出,古代布衣人家穿着的还有裋褐shù hè,又称“竖褐”,不分男女,包括上衣下裤,其在商代妇好墓中就已发现,为生活便服。《说文》曰:裋,竖使布长襦。这里是将“裋”解释为竖使布(可理解为竖裁)缝制成的长襦。褐就是绵羊毛织成的布,较为粗劣。到清末,短褐在小说、戏曲中称短打,上衣长度一般在臀部和膝盖上下。

[查看全文]
竹溪箫吟
明代穿公服的官吏
展开Biu

明代穿公服的官吏。其制为盘领右衽,袖宽三尺。袍服所用的纹样及颜色,因级别而异纹样也不一样,袍服与展脚幞头搭配,多用于重大朝会。图:明朝官吏公服

明代官吏常服,官员戴乌纱帽、幞头,身穿盘领窄袖大袍。“盘领”即一种加有圆形沿口的高领。这种袍服是明代男子的主要服式,不仅官宦可用,士庶也可穿着,只是颜色有所区别。平民百姓所穿的盘领衣必须避开玄色、紫色、绿色、柳黄、姜黄及明黄等颜色,其他如蓝色、赭色等无限制,俗称“杂色盘领衣”。明朝建国二十五年以后,朝廷对官吏常服作了新的规定,凡文武官员,不论级别,都必须在袍服的胸前和后背缀一方补子,文官用飞禽,武官用走兽,以示区别。这是明代官服中最有特色的装束。图:明朝官吏朝服

明代士人的主要便装款式是道袍,此“道袍”非彼道袍,不是道教教士的服装,而是指交领、大袖、衣身两侧有内摆的长身式外衣。

[查看全文]
竹溪箫吟
宋朝的男装大体上沿袭唐代样式
展开Biu

宋朝的男装大体上沿袭唐代样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领或圆领的长袍,做事的时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带上,衣服是黑白两种颜色。而当时退休的官员、士大夫多穿一种叫做「直掇」的对襟长衫,袖子大大的,袖口、领口、衫角都镶有黑边,头上再戴一顶方桶形的帽子,叫做「东坡巾」。 图:直裰 东坡巾

宋代汉服又可分官服与民服两大类。官服又分朝服和公服。(图片:宋代官吏朝服 宋代皇帝朝服)朝服用于朝会及祭祀等重要场合,佩带和衬以不同颜色和质地的衣饰,还有相应的冠冕。

公服是官员的常服,式样是圆领大袖,腰间束以革带,头上戴幞头,脚上穿革履或丝麻织造的鞋子。依照规定,凡有资格穿紫、绯色公服的高级官员,都必须佩带用金、银装饰为鱼形的“鱼袋”。庶民百姓只许穿白色衣服,后来又允许流外官、举人、庶人可穿黑色衣服。但实际生活中,民间服色五彩斑斓,根本不受约束。宋代公服:

宋代出现了朱子深衣,朱子深衣是指根据朱熹的朱子家礼记载考证的深衣,直领(没有续衽,类似对襟)而穿为交领,裳幅皆梯形的汉服。朱子深衣被记载进了朱子家礼,流传万世,并流传到了中华文明影响圈的每一个角落,至今,在日本、韩国的许多重要祭祀场合,参与人员都会穿着脱胎于朱子深衣的礼服,以示隆重。

朱子深衣:

到了蒙元时期,汉服循宋制,但糅合了部分蒙古游牧民族服饰元素。

[查看全文]
竹溪箫吟
隋唐时代开始盛行汉服的一种重要变体
展开Biu

【男装】

隋唐时代开始盛行汉服的一种重要变体 - 圆领衫。圆领式样在中国服饰历史上很早便有出现,但一直到隋唐才开始盛行,成为官式常服。这种服装延续了唐,五代,宋,明,并对日本,高丽等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图:圆领衫。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圆领汉服变体的盛行并不代表传统右衽交领汉服的消失。实际上,即便是在其最盛行的唐朝,也多局限于以长安为中心的地区,以及官员,皇室成员之中,而在如吴越地区以及普通百姓之间,则以大襟右衽交领的汉服为主,宋明类似。
唐代官吏,除穿圆领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场合,如祭祀典礼时仍穿礼服。礼服的样式,多承袭隋朝旧制,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着围裳,玉佩组绶等。圆领汉服和交领汉服一样,是汉民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图:礼服

始现于唐的还有襕衫,到了两宋时期,男子常服以襕衫为尚。襕衫是无袖头的长衫,上为圆领或交领,下摆一横襕,以示上衣下裳之旧制。其广泛程度可为仕者燕居、告老还乡或低级吏人服用。一般常用细布,颜色用白,腰间束带。也有不施横襴者,谓之直身或直缀,居家时穿用取其舒适轻便。图:襕衫

[查看全文]
竹溪箫吟
本帖最后由
展开Biu

本帖最后由 竹溪箫吟 于 2012-5-3 15:21 编辑

历经蒙元的残暴统治,中国在经济,科技,文化上全面倒退。蒙元末,中国经济与社会陷入彻底崩溃和混乱。为重塑礼仪与汉民族的自尊心,明朝复国以后,十分重视整顿和恢复服饰制度,采周汉,下取唐宋,全面恢复了汉族服饰的特点。当今中国戏曲服装的款式纹彩,多采自明代服饰。

明代的襦裙,与唐宋时期的襦裙相比,只是在年轻妇女中间,常加一条短小的腰裙,以便活动,有些侍女丫环也喜欢这种装束。上襦为交领、长袖短衣。裙子的颜色,初尚浅淡,虽有纹饰,但并不明显。至崇祯初年,裙子多为素白,即使刺绣纹样,也仅在裙幅下边一、二寸部位缀以一条花边,作为压脚。裙幅初为六幅,即所谓“裙拖六幅湘江水”;后用八幅,腰间有很多细褶,行动辄如水纹。到了明末,裙子的装饰日益讲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间的褶裥越来越密,每褶都有一种颜色,微风吹来,色如月华,故称“月华裙”。 腰带上往往挂上一根以丝带编成的“宫绦”,一般在中间打几个环结,然后下垂至地,有的还在中间串上一块玉佩,借以压裙幅,使其不至散开影响美观,作用与宋代的玉环绶相似。

明代襦裙:

明制袄裙、女衫较有特色,外衣多为收袖口的琵琶袖,袖口可有缘边,领子加护领。下裙多配马面褶裙和普通褶裙。女袄衫长度有长有短,有交领、竖领、方领、对衿等。此外,明代的女袄衫和男袄衫一样,也有直袖和箭袖。

明朝的霞帔、禙子(背子)、比甲为对襟,左右两侧开衩。成年妇女的服饰,随各人的家境及身份的变化,有各种不同形制,普通妇女服饰比较朴实,主要有襦裙、禙子、袄衫云肩及袍服等。明代禙子,有宽袖禙子、有窄袖禙子。宽袖背子,只在衣襟上,以花边作装饰,并且领子一直通到下摆。窄袖背子,则袖口及领子都有装饰花边,领子花边仅到胸部。

需要注意的是明立领、清立领以及扣子问题。

明朝由于气候寒冷,故出现了立领款式,但是,虽然是立领,和满清的满族立领有着差别,这点请各位明晰。

1.明制是“一”字领,清制是“人”字领。

2.明制是斜襟,清制是厂襟。

3.明制的扣子都在领上,且是金属扣;清制从衣到襟都有扣子,且是盘扣。

上图:

来个大版的明立领:

各位亲想必已经明白了吧~~66!

扣子问题:

大家看到的明立领上的扣子,不是盘扣,满族服饰是盘扣,汉族服饰是金属扣。

盘扣就不用解释了……大家都知道,旗袍、马褂上面的。

来几张金属扣的

这是个明朝立领+扣子:

放大之后,是这个样子:

明代 定陵出土金银扣:

好了!释疑完毕!!

[查看全文]
竹溪箫吟
进入蒙古帝国元朝的统治
展开Biu

进入蒙古帝国元朝的统治,由于蒙元没有进行“剃发易服”,故汉人仍保持着宋代汉民族的着装。

[查看全文]
竹溪箫吟
宋代一般妇女所穿服饰有袄
展开Biu

宋代一般妇女所穿服饰有袄、襦、衫、背子、半臂、裙子、裤等服装样式。宋代妇女以裙装穿着为主,但也有长裤。宋代妇女的穿着与汉代妇女相似,都是瘦长、窄袖、交领,下穿各式的长裙。襦和袄是基本相似的衣着,形式比较短小,下身配裙子。颜色常以红、紫为主,黄次之。宋代的襦裙样式和唐代的襦裙大体相同。除披帛以外,在腰间正中部位佩的飘带上增加一个玉制圆环饰物,它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压住裙幅,使其在走路或活动时不至会随风飘舞而影响美观,史书所称的“玉环绶”,就是这种装饰。图:宋代妇女汉服

宋朝流行一种叫“褙子”的外衣(到了明代被也称为“披风”),宋代的褙子为长袖、长衣身,腋下开胯,即衣服前后襟不缝合,而在腋下和背后缀有带子的样式。这腋下的双带本来可以把前后两片衣襟系住,可是宋代的褙子并不用它系结,而是垂挂着作装饰用,意义是模仿古代中单(内衣)交带的形式,表示"好古存旧"。宋代褙子的领型有直领对襟式、斜领交襟式、盘领交襟式三种,以直领式为多。斜领和盘领二式只是在男子穿在公服里面时所穿,妇女都穿直领对襟式。

有身份的主妇正妻则穿大袖衣。宋代女子所穿褙子,初期短小,后来加长,发展为袖大于衫、长与裙齐的标准格式。

图:大袖衫(里面是对领襦裙,外面是大袖衫)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