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这里卷福,今天想给大家分享一下中国古代的酒器,其实就是心血来潮想整理一下给大家看,以下内容皆来自百度360等各式各样的搜索引擎,可能会有些乱,后面会尽量弄好的,还请大家不要介意。
古代酒器,指中国古代用于盛酒、温酒、饮酒的各类器具的总称。其包括尊、壶、爵、角、觥、彝、卣、纍、瓿、杯、卮、缶、豆、斝、盉等。
尊,是古代酒器的通称,作为专名是一种盛酒器,敞口,高颈,圈足。尊上常饰有动物形象。
壶,是一种长颈、大腹、圆足的盛酒器,不仅装酒,还能装水,故后代用“箪食壶浆”指犒劳军旅。
爵,古代饮酒器的总称,作为专名是用来温酒的,下有三足,可升火温酒。
角,《韩诗说》云:“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觯(zhi),四升曰角,五升曰散。”角由盛酒器发展为饮酒器。早期的角,细腰、平底、圆足有圆孔,宽把手。角的口部呈前后两只尖角形,前角略高,后角稍低,下有一个带附饰的筒形流,宜酌而不宜吸饮。其整体形状与爵相似,但无柱,也无便于吸饮的流。角用于盛酒、温酒和饮酒,同时它又是一种量器。
觥(gōng),是一种盛酒、饮酒兼用的器具,像一只横放的牛角,长方圈足,有盖,多作兽形,觥常被用作罚酒,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有这样的描述:“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杯,椭圆形,是用来盛羹汤、酒、水的器物。杯的质料有玉、铜、银、瓷器,小杯为盏、盅。
卮(zhī ),一种圆筒状的有把手和三个小脚的饮酒器。《鸿门宴》中有“卮酒安足辞”之句。
彝(yí)、卣(yǒu)、纍(lei)、瓿(bu),都是盛酒的大器。彝是清代金石家定的名,其形状长方有盖,器身有觚陵。卣的形状呈椭圆形,大腹,敛口,圈足,有盖。有的上下一样大,像个直筒。,卣都有提梁。在大祭典礼结束后,用卣把酒洒在地上,以享鬼神用的。罍或作“垒”,有两种:方形有盖,宽肩,小口,深腹,圈足,有两耳;圆形的大腹,圈足,两耳,器身下部有个鼻,类似大坛子。瓿为圆口,深腹,圈足。
缶,一种圆身、大腹的容器,有盖,腹部有四个环,可用于结绳提取。缶原作汲水之用,后也常用来盛酒。
豆,一种形似高足盘的盛器,有盖,也有无盖的,有木制的,也有青铜制的;豆本是一种盛肉盛菜的重要器皿,但也有用于盛酒的。
斗,有的人认为斗与豆通,也是一种盛酒器,不过它是一种容量比较大酒器。
斝,古书中也称为“散”,其形状像爵,但比爵大,有把手,圆口双柱,平底之下有三个尖足;也有侈口、下腹扁圆,三足中空,或呈棱形或呈圆柱形的;还有四尖足、带盖、呈方形而圆其四角的。斝可温酒和饮酒,类似现在的大酒杯。
盉,是用水调酒的器具。古人举行大典礼时,喝酒必须卒爵,不能喝酒的人,就喝掺了白水的酒,叫做“玄酒”。盉的形状一般是大腹、敛口,前面有长流,后面有把手,有盖,下有三足或四足;春秋战国时期的盉呈圈足式,很像后来的茶壶。
详细的描述和图片什么的会在下面继续发,会发完,长期,没办法等级不够不能发太多图,还请大家见谅。
如果喜欢这个内容感兴趣的话还请大家回复支持哦!
我会干劲满满的搬运的!
卷福 发表于 2015-2-23 20:16不知道,那时候青铜器正在发展,在此之前是石器和陶器,与它们相比青铜器显得轻便得多,才会出现这样的产 ...
Soga,青铜器果然还是粗犷一些,更适合那个时代吧,不过器型很漂酿,=1138=
话说这个帖子会把中国不同时期的酒器都列粗来,还是仅限青铜器来着?
[查看全文]
长生木 发表于 2015-2-23 20:10。。。。。。盯住露珠名字~
涨姿势= ̄ω ̄=话说用金属酒杯喝酒不觉得味道很怪吗?誒?我是沙发?
。。 ...
没事,可以的哟,欢迎( ^∀^)/欢迎\( ^∀^) ,我还担心搬的东西太冷门,没人看呢,O(∩_∩)O谢谢
[查看全文]
长生木 发表于 2015-2-23 20:10。。。。。。盯住露珠名字~
涨姿势= ̄ω ̄=话说用金属酒杯喝酒不觉得味道很怪吗?誒?我是沙发?
。。 ...
不知道,那时候青铜器正在发展,在此之前是石器和陶器,与它们相比青铜器显得轻便得多,才会出现这样的产物吧,我个人是这么觉得的
[查看全文]
本帖最后由 卷福 于 2015-2-25 23:05 编辑
夏乳钉纹爵
夏乳钉纹爵是1974年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其通高22.5cm。为长流尖尾,束腰,平底,三棱足。腹部一侧有五枚横排乳钉,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最精美的一件青铜酒具。
爵,是一件酒具。据极导二里头遗址已出土七八件之多,他们的造型以取得了相对固定的格式。他们已从原始的陶爵中分离出来,成为独具特色的酒具。
这件爵当置身于精美的商周青铜器中,的确比较朴素,小巧,然而,它却是我国目前发现青铜器中最早的一件。
鸟纹爵
鸟纹爵是西周中期的饮酒器,原器通高22厘米,口径17.4厘米×7.5厘米,重0.88公斤,1946年入藏故宫博物院。
宽流,帽形长柱,圆鋬,中腰微收,下承三宽形刀状足。流、腹均饰凤纹,高冠长尾,造型舒展不拘。以鸟纹作为装饰的爵遗存较少。
[查看全文]
爵是中国古代一种用于饮酒的容器。爵在商代和的西周青铜礼器的考古发现中是非常常见的容器。另外也是君主国家贵族封号。
简述
爵可以说是最早的酒器,功能上相当于现代的酒杯。流行于夏、商、周。爵的一般形状,前有流,即倾酒的流槽,后有尖锐状尾,中为杯,一侧有鋬,下有三足,流与杯口之际有柱,此为各时期爵的共同特点。
青铜器爵实际上就是相当于现在的酒杯。其形状为“圆腹前有倾酒用的流,后有尾,旁有把手。当属最早期的酒杯。相关的酒器还有角、觚、觯、觥等。“角”亦是饮酒器,但其“形似爵,前后都有尾,无两柱。有的有盖。觚与觯的差别在于:觚“长身、侈口、口和底均呈喇叭状”,觯“圆腹、侈口、圈足、形似小瓶,大多数有盖”。而兕觥是盛酒或饮酒器。“椭圆形腹或方形腹,圈足或四足,盖作成兽头或象头形”。
中国古代青铜器源远流长,绚丽璀璨,有着永恒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传世和近年发现的大量青铜器表明,青铜器自身有着一个完整的发展演变系统。自夏、商、周至秦、汉整个青铜器发展史,大约可以分为十三期:即夏为二里头文化期,商、西周、春秋各为早、中、晚三期,战国分作早期和中、晚二期。秦、汉为青铜器发展史的余辉。而青铜器爵在各期的特征,有不同的发展,其间最辉煌与最早当为青铜器“爵”。而透过爵的发展可以看到中国青铜器各个时代的不同特点。可以说,爵是青铜器中不可缺的重要一簇奇葩。从各个不同时期来看爵的表述:
就现今发现的来看,最早青铜器起源为科学发掘的“二里头文化期”的青铜礼器,而其间发现的仅限于饮酒器“爵”。基本的特点是流狭而较平,尾短、无柱,或有柱状的雏形,底平。体较扁,下承三足。体型分长体束腰式,长体分段式和短体束模式等数种。足有长短两类,长足为三角尖锥形,短足为三角段形,有些短足可能是使用损蚀所致。有的做成镂空状,是为二里头文化期的特点。
二里头文化青铜器一般无纹饰,但有些爵的杯体正面有一排或二排圆钉状纹饰。有的腹有圆饼状突起,当是二里冈期上因纹的滥觞。虽然二里头文化青铜礼器上未见动物形纹饰,但二里头出土的青铜戈的内部,已有变形的动物纹饰,因而不能排除青铜礼器上出现动物纹的可能。
二里头文化
公元前1900-前1600年:二里头文化期得名于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发掘。二里头遗址发现了相互叠压的四个文化层次,发掘了墓葬和宫殿遗址。目前二里头发现的青铜器不多,是一些小工具和兵器矢镞及戈、戚等,但是发现了青铜礼器爵,爵的整个数字虽还不足十件,但在铸造史上极为重要。从铸造简单的兵器、工具到铸造容器,在技术上是一个飞跃。中国古代青铜器以礼器为主体。青铜礼器是青铜时代的主要征象。二里头文化中青铜礼器的发现。表明历史已进入具有古代中国特色的青铜时代。
二里头文化中的青铜礼器出土于二里头文化第三期。据碳14测定,整个二里头文化期大约为公元前1900一前1600年,属于夏代历史的范围。夏人能铸造铜器,史有明载。二里头文化是夏代的青铜文化。但是,对于二里头的四个文化期,考古界中存在着不同的认识。一种意见认为,二里头四期的遗存,都属于夏代的遗存。第二种意见认为一、二期遗存与河南龙山文化有继承关系,属夏文化,三、四期遗存与郑州二里冈文化有很多相同之处,属于商文化。第三种意见认为二里头的四期遗存全属商文化。具代表性的意见是以上三种,当然还有一些其它的分析,歧异益多。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的见解比较合乎史实。
商代早期
公元前16世纪——前15世纪中叶:较早的器类比较简单,但是爵、觚、凶楹系囊惶拙破鳎已普遍出现。爵的形状承继二里头文化式样,—律为扁体平底。流甚狭而长。
商代中期
公元前15世纪中叶—前13世纪:爵尾虽然与早期相似,但流已放宽,出现的圆体爵是放所未见的。
商代晚期
公元前13世纪至前11世纪又分为殷墟时期前段:值得注意的是,方器在这时大为发展,殷墟五号墓出土的有方爵、方壶、方缶等等,而传世器中还有方觚、方觯,几乎凡主要的酒器都有方形,从整体来看,虽然方器是很小的一部分,但却是富有特征性的器物。五号墓圆体爵和平底扁体爵共出,但总的来看、扁体爵的数量很少。觚的造型前部向细长发展,喇叭口扩展。大+形孔退化成十字孔或徙存形式而不穿透。上面开始有了较多的兽头装饰,三足有明显增高的趋势。同时出现了圆体和椭方体不分段的形状。角这种饮酒器本来就很少,殷墟五号墓出土爵近五十器,未见有一角。
殷墟时期后段
沿用的酒器中爵觚大致相似,只有小的变化,例如平底爵巳不再出现,爵柱的位置后移等,继续行用袋足,但体形都较为低而宽,柱饰粗壮。式样较前减少,此时行用的多为袋足,开始有形体亦较低的式样出现。
西周早期
武王至昭王:西周早期爵也有某些特点,形体高低各有不同,但流部两侧前端高于后端,是多数器的共同特点。具有刀形足的爵,也是此时的特点之一。觚因袭商晚期,可以确知为周人所得的臣辰觚,与商觚在形式上没有区别,但周原扶风家族器群中的青铜觚,中腰极细,不似一般商觚可以看得出器腹,纹饰只施于圈足上,是周初觚发展的唯一新式样。西周觚的数量远比爵的数量少,但爵、觚是成套最基本的酒器,当必有一定数量的漆、木觚相配,北京房山琉璃河燕国墓地出土漆觚,说明西周早期一些酒器和食器,是用漆、木器替代的。至于觥、觯等酒器,基本上是商代的因袭,但前两种方形器较多,尤其是方觥,为晚商所罕见。
西周中期
穆王至夷王:饮酒器中爵的遗存甚少,痪爵和孟爵仍然保持西周早期式样。但是这时出现了三种饮酒器,一是形如无提梁的小卣形器,一是其圆似杯的小觯形器,另一是深垂腹小尊形器,均铭为饮壶。
西周晚期
厉王至幽王:酒器壶仍如中期的长颈垂腹壶和方壶,方壶似有一定发展,如颂壶、梁其壶等,梁其壶壶盖为莲瓣形,则是西周晚期出现的新式样,在春秋时代甚为流行。
春秋
春秋晚期青铜器的形制比较复杂,各个地区的器用也不尽相同,而有的地区发现甚少,情况未明。但总的来看,现存这一时期各个地区的青铜器,其形制与纹饰的共同点大于不同之点。春秋晚期已经进入铁器时代,新兴地主阶级取代奴隶主阶级,他们的代表人物逐步得到政治优势而进行社会改革,新的生产关系适合于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促进了社会生产的高涨。从当时各种遗存诸如玉雕、漆器、原始青瓷、纺织品等制造工艺的水平来看,的确有着极大的提高,青铜铸造业并不由于青铜时代的终结而造成衰疲,反而由于整个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春秋晚期的青铜铸造业在生产技术、艺术水平和器物种类等许多方面,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在青铜器发展史上形成第二个高峰。
酒文化是诞生中华民族最早期文化中的青铜器时期,由此可见,对酒把杯,是中国人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而爵算是遗传至今最伟大的酒文化传统的见证之一吧。
(图为夏乳钉纹爵)
[查看全文]
本帖最后由 卷福 于 2015-2-22 20:42 编辑
壶:陶瓷或金属制成的一种有把有嘴的器具,通常用来盛茶、酒等液体。
壶为古代盛酒或盛水器,最早出现在商代早期,流行于商至汉代。壶的形制在商代多为圆形、扁形、瓠形三类,周代以后又增加了方形、椭圆形等。战国以后,大腹的圆壶自名为钟,汉代时方壶自名钫,扁壶在战国时自名为钾。汉晋时瓷质壶开始流行,历代烧制有大量有同形制的壶,如西亚的扁壶、鸡头壶、唾壶,唐代的凤头壶、皮囊壶,辽代的鸡冠壶、马镫壶等。壶式的演变是:早期壶形由口颈、腹、足构成,有的加双耳、无流与柄。六朝后盛放汁液的壶,在腹部置流和曲柄,如西晋时的鸡首流、羊首流,唐代的短颈管状流、八方流,宋代细长而弯曲的流。柄式有管形曲柄、龙柄、凤柄、曲带式柄等等。
壶使用的年代较长,式样也很多,大致有圆形、方形、扁圆形、八角形、弧形等。断面为扁圆形,深腹下垂,带扁方形贯耳和圈足的壶大多为商代器物,但商代也有长颈鼓腹的圆壶。西周壶除承袭商代式样外,多设有圈顶壶盖,盖可倒置用作杯。耳多为半环耳或兽首衔环状耳。春秋壶造型较商周壶轻巧,多为扁圆壶或方壶。许多壶盖上端做成莲瓣形,也有一些在壶盖或壶身外表装饰鹤、龙、璃虎等立体动物形象。战国相汉代的壶由垂腹改为鼓腹,下腹部内收,圈足微外撇或平底,底部小巧而稳重,显得秀丽灵巧。这一时期也有提梁壶,提梁用数十节铜链串接而成,便于外出携带。弧形壶主要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作品。造型为长颈,圆腹,腹旁有鉴,平底或圈足。壶颈向一侧倾斜,形状类似瓢瓜。
(古代酒壶:古代酒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现多收藏于博物馆中,民间也有,但一般用于收藏及传承。)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昆吾圜器也。缶部曰。古者昆吾作陶。壷者,昆吾始为之。聘礼注曰。壷,酒尊也。公羊传注曰。壶,礼器。腹方口圆曰壷。反之曰方壷。有爵饰。又丧大记狄人出壷,大小戴记投壶,皆壷之属也。象形。谓?。从大象其葢也。奄下曰。葢也。大有馀也。户姑切。五部。凡壷之属皆从壷。
古代器皿
绹索龙纹壶
绹索龙纹壶是春秋晚期的盛酒器,原器通高44.6厘米,宽26.6厘米,传山西浑源李峪村出土,现藏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描述
高体束颈鼓腹,颈部置一对兽形耳,口沿下饰内填一对夔龙的垂叶纹带。颈腹部有带状饰五道,均以绹索纹带为界纹。第一、三道纹饰为夔龙纹,第二道纹饰为夔凤纹,第四道纹饰为鸟兽纹,第五道纹饰为内填夔龙的垂叶纹。圈足饰垂叶纹带和变形龙纹带。全器通体纹饰,极为精美。
[查看全文]
本帖最后由 卷福 于 2015-2-24 20:09 编辑
国宝青铜器
名 称:鸮尊
年 代:商代晚期(公元前14—11世纪)
出 土: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
规 格:通高45.9cm, 口长16.4cm
复制件规格:高47.3cm/高24.5
现 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河南博物院(注:妇好鸮尊两件一双,现已“分家”:一个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一个在河南博物院。)
简 介:中国西周晚期的铜尊最早见于商代,主要形制有圆尊、方尊、鸟兽尊等,鸟兽尊种类繁多有羊尊、牛尊、鸮尊、象尊等。妇好墓同出两件,整体做站立鸮形,头微昂,面朝天,小耳高冠,圆眼宽喙,双翅并拢,双足与尾构成3个支撑点,使鴞形尊体稳稳地站住。头后为器口,盖面铸站立状的鸟,此尊整体以雷纹衬地,通体遍布十几种形状各异的动物形象。口内有铭文,为“妇好”二字。此鴞尊,造型雄奇,花纹绚丽,既是实用器,又是极好的艺术品,是商代青铜器中的精品。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