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荷卷卷 于 2015-8-17 21:09 编辑
|
中国部分:
1.外号“温八叉”的著名唐代诗人是? 温庭筠
2.苏门四学士是哪四位? 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和张耒
3.传统的“六书”是指?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4.“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出自何人? 杜甫
5.”四大名注“包括?(北鼻们是“注”不是“著”) 南朝宋裴松之<三国志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唐李善<文选注>,南朝梁刘孝标<世说新语注>
外国部分:
1.夏目漱石的爱情三部曲是?《三四郎》《后来的事》《门》
2.但丁的《神曲》由哪三部曲构成? 《地狱》《炼狱》《天堂》
3.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是?《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4.有红色圣女之称的历史人物是? 路易丝·米歇尔
5.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是? 莫泊桑 契诃夫 欧·亨利
[查看全文]
中国部分:
1.外号“温八叉”的著名唐代诗人是?
温庭筠
2.苏门四学士是哪四位?
秦观(秦少游)、黄庭坚、晁补之、张耒
3.传统的“六书”是指?
六书,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汉代学者把汉字的构成和使用方式归纳成六种类型,总称六书。
4.“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出自何人?
杜甫
5.“四大名注”包括?(北鼻们是“注”不是“著”)
南朝宋裴松之<三国志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唐李善<文选注>,南朝梁刘孝标<世说新语注>
另外一种说法是段注《说文》、郦注《水经》、刘注《世说新语》、李注《文选》
外国部分:
1.夏目漱石的爱情三部曲是?
《三四郎》《后来的事》《门》
2.但丁的《神曲》由哪三部曲构成?
《地狱》《炼狱》(有些版本也称其为《净界》)和《天堂》
3.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是?
《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4.有红色圣女之称的历史人物是?
路易丝·米歇尔
5.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是?
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
[查看全文]
中国部分:
1.外号“温八叉”的著名唐代诗人是?温庭筠
2.苏门四学士是哪四位?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
3.传统的“六书”是指?
指汉字的六种构造条例,是后人根据汉字的形成所作的整理,而非造字法则:
包括:象形 、指事 、形声 、会意 、转注 、假借 。
4.“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出自何人?赠卫八处士 作者:杜甫
5.”四大名注“包括?(北鼻们是“注”不是“著”)中国的四大名著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外国部分:
1.夏目漱石的爱情三部曲是?《三四郎》《后来的事》《门》
2.但丁的《神曲》由哪三部曲构成?《地狱》、《炼狱》和《天堂》三部
3.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是?《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4.有红色圣女之称的历史人物是?路易丝·米歇尔
5.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是?莫泊桑 契诃夫 欧.亨利
[查看全文]

本帖最后由 荷卷卷 于 2015-8-17 18:39 编辑
|
文学区的一个是说言情 真是机缘巧合
爱情其实就是因为相关的人和事物促使脑里产生大量多巴胺导致的结果。所以说是因为爱情而产生的多巴胺。
这是科学的角度说 爱情是激素调节的产物
当然 我们仍不知道到底是爱情的感受促发了多巴胺,又或是多巴胺产生了爱情的感受
不过 还是说单身狗们 想感受恋爱就去吃巧克力吧
不涉及科学
爱情有时候也真的是有点让人难以把握
莎士比亚说:“爱情不过是一种疯。”
不过大概也真的是因为爱情来的突然 难以捉摸 所以才会受到憧憬
也正是爱情难以把握 所以 会受到伤害
爱情不会说是简单的 爱或者不爱
爱情会由多种多样的感情糅合而成
然后说点其他的
最近在看解忧杂货店 里面有这样一段话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往往不是因为某些具体的原因而断绝。不,即使表面上有某种原因,其实是因为彼此的心已经不在一起,事后才牵强附会地找这些借口。因为,如果彼此的心没有分开,当发生可能会导致彼此关系断绝的事态时,某一方就会主动修复。之所以没有人注重修复,就是因为彼此的心已经不在一起了。就好像眼看着船要沉了,仍然在一旁袖手旁观。”
这里说的更广 但爱情其实也是一样的吧 有时候 很多爱情的决绝 看起来是因为一件小事所引发的矛盾 但事实上 这其中 隐藏着的是一开始就存在的问题和危机。
有时候我们说爱情要经得起考验,对于我爱情就是经不起考验的,什么是考验?当你想要去“考验”一段爱情的时候 这段爱情就充满了裂痕 破镜终究难重圆
当然我并不是对那些真的在灾难、曲折之中存活的那种你若不离不弃,我必生死相依的美好爱情的歧义
这种爱情 说实话 让人感动 但却也不一定是纯粹的爱情了 虽然我在之前说 爱情本身就是不纯粹的
或许是这个社会本身就是不纯粹的 我们的爱情 难免不受到物质的干扰
爱情本身受到怀疑就开始走向了崩溃
爱情本身就需要的是小心翼翼的维护
连维护都不愿去维护 那这段爱情对于双方真的是有价值的么
想起了爱情和面包的选择
爱情显得虚幻而不实际
想起了一个故事里 老人 中年 青年 孩童 都放弃了爱情 选择了面包
但现实中 爱情与面包也并非不可兼得的
执着与爱情的也大有人在
这世界要是没有爱情,它在我们心中还会有什么意义!这就如一盏没有亮光的走马灯。 —— 歌德
爱情有的时候真的会是不可缺少的 没有了以爱情开始的婚姻就是一场为了金钱、权利、名势、肉欲的交易了吧
爱情只有当它是自由自在时,才会叶茂花繁。认为爱情是某种义务的思想只能置爱情于死地。只消一句话:你应当爱某个人,就足以使你对这个人恨之入骨。 —— 罗素
对於爱情 也应当有足够的自由 不然 就不只是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了,爱情就是自由的坟墓
这是可悲的
总之 爱情 可有 可无 应有 应无
[查看全文]
爱情这两个字,没有过深刻的经历所以也不敢谈得多。
以前看过很多小说,有言情的有耽美的,有HE的有BE的。也有不少书里说过爱情,因为无关痛痒所以也不甚在意。
我觉得吧,爱情,可以是轰轰烈烈的短暂,也可以是细水长流的恬淡。
很多故事里的爱情多是前者,主人公们爱得深爱得惨,但是故事只说了他们在一起了,却没说多久。
可能是因为我比较懒也比较实际,所以想的东西跟很多人都不太一样吧哈哈。
我看过爸妈小吵小闹最后还是跟没事儿人一样地互尊互爱,也看过不少朋友圈秀恩爱最后分手的恋人。
也许爱情和婚姻就是这样地如此不一样吧,爱情或长或短,婚姻却可能陪你一生。
今天还在电视上看到了穷摇的情深深雨濛濛,这样的爱情我是不想要的,太过戏剧了。
希望自己遇到的还没遇到的爱情,都能让我觉得长久的开心和幸福~
[查看全文]
爱情。
我没有亲身感受过,也没有亲眼见过。于是我能谈的爱情,都是纸上谈兵。
有的爱情,是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却一定同年同月同日死。杨过找不到小龙女,隔着十六年也要跳下悬崖。
有的爱情,是离开后花一辈子每天思念那个人。露丝让杰克在她心里多活了八十年。
但这都是虚构的。
平茹和美堂,是爱情吗?钱钟书和杨绛,是爱情吗?沈复和陈芸,是爱情吗?
他们之间,用友情,用亲情,似乎都能解释。那爱情是什么样子的?
一定要像罗密欧与朱丽叶,轰轰烈烈,百折不挠,贵于生命吗?
真正的爱情,是不是仅存在于文学作品里?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凑合着过吧”这样的理由,大多数人还是一凑合就凑合了五十年、六十年,子孙满堂,和和美美。我不希求爱情,只希望能有个人,陪我凑合一辈子。
[查看全文]
谈爱情啊....我还一次没谈过啊....不过有暗恋,虽然年纪略早= =
看前面谈到了东野的作品,突然想起了他的另外一部作品《嫌疑人x的献身》,记得看《恶意》的时候,就有一段话,大意是东野擅长用合理的话写出一个不可思议的结局。石神的选择让我至今震惊,却也觉得,在写爱情方面,最喜欢的反而是东野了。
那时候暗恋在想些什么呢?是想和他并肩吧。因为他很优秀嘛。但是其实回想起来大概只是好感阶段吧。
关于爱情,至今还没有很了解的感觉,停留在的是柏拉图的阶段——互相了解,达到一个契合的地步。直至当外人说起其中某个人时,立刻会想到另外一个人——他们俨然已经一体,彼此信任。不过这种想法肯定是很理想化的吧。(唉,果然没有经验谈起来感觉怪怪的....)
细水长流,宝驹过隙,回首相望,已然垂垂老矣,却依旧携手。他们或许争吵,或许差点撕破脸,但最后还是一起,还是在一起。
或许爱情有的是《泰坦尼克号》里的“You jump,I jump”,或许是白发时的在摇椅上看夕阳的细水长流,但是我想,最后都是美好的吧。
曾经看过《忍冬》里的话,女主说“爱情,要么救人,要么杀人”,感觉有点道理啊。我想,我想自己在开始一段感情的时候,应该是感情占上风吧, 因为爱情本来就是没道理的事啊,所以就感性点吧。(好莫名的逻辑.....)
(果然还是各种理想化.....觉得自己没救了....)
[查看全文]
啊这个话题我还是有资格来说一下的2333
刚上大学的时候谈过一个男朋友,短短三个月,初恋结束。。嗯然后就到现在了@@22!!
也不是不想和谁一起亲亲我我,但是内心的不信任已经无法改变了,所以我觉得,爱清大概很大程度上是信任。
我记得在我刚开始收到告白的时候还是不怎么愿意接受的,而对方那种时不时就要在众人面前表达爱意和略带强迫一样的逼我答应让我有些害怕,我可能不是那种适合爱的轰轰烈烈活的潇潇洒洒的人,但是总有人觉得,女孩子就喜欢被别人关注,被别人羡慕,其实并不是。
后来觉得给自己一个机会,说不定意外的很喜欢呢,浴室就答应了,然而女孩子一旦打开了门缝,就会被外界那些光鲜亮丽的外表所吸引,很容易迷失了自己,我喜欢他的口才,喜欢他的表演,分不清了现实和舞台,而且也把自己变成了他的附属品,没有了自主,究其原因,就是太相信了,愿意卸掉所有盔甲在荆棘中伴他同行。
而走到最后却发现,只有自己是伤痕累累,身边的人却是铜墙铁壁一脸轻松,并且还在责怪你为何不懂得保护自己,第一次的责怪可能会觉得是自己的错,第二次就变成了皱眉的责骂,第三次就只有风声呼啸眼前的一切都觉得好陌生,不可置信。
啊好可怜哦。。啧啧写成悲剧了
爱清和信任如果直接画上等号也是说得通的,初见面,彼此相识,再相遇,攀谈而产生最初的信任,谓之友,而后渐相通,信任扩大,以为知己,多有来往,隔阂渐消,信任至深而亲密无间者则有情,非亲情天生自有,实爱清日渐形成。
哦上面这段我觉得写的蛮有哲理的还有点酷酷的2333+289+
而说爱清是其他什么的,我觉得也都可以从信任延伸出来,例如常说的要安全感,安全感其实就是信任,不相信所以才会觉得没有安全感,说要相互包容,包容的标的物一定是对你来说有些讨厌的,不喜欢的,你为什么要去习惯这些你一直讨厌的,不喜欢的呢,还是因为信任,你相信这些讨厌的可能并没有那么恶劣,这些不喜欢的有可能是自己的偏见,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你身处于爱情之中,你相信自己的另一半,所以也会爱屋及乌连同那些讨厌和不喜欢也相信了,所以爱清也是盲目的,因为过于信任。
看着没有接触爱清的人带着羡慕和憧憬,爱情中的两个人相互甜蜜,走出爱情的人则会有了更多的成熟,因为曾错以为自己什么都不怕,只有经历过才知道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即使看起来谈了恋爱又分手好像没什么结果,但是却真的能够让你有所成长,一帆风顺实在是上辈子拯救了银河系的人品才能遇到,作为一个普通人还是要经历一些风风雨雨,挨过一些伤痛才能更好的走下去,当然儿戏的人也没有认真去信任什么,自然不算是经历了什么,也不会有什么结果
啊我所期望的爱清就是两个人无甚特别,在一起就会面带微笑,分隔两地也都在努力生活,彼此抱有美好一点的期许,没有过多的担心,偶尔可能心血来潮制造个惊喜什么的,频率不要太频繁,三五年来一次就足够了,日常就是柴米油盐,然后等到退休老了就算没有共同喜欢的,也可以你看你的电视剧我逗我的八哥,不管谁先走都不会让那个人面带悲伤,即便不能到老分别,突遇变故也希望可以好好整理情绪,最好是藏到心底,然后继续努力生活叭w
啊说的我都想谈恋爱了23333
[查看全文]

本帖最后由 荷卷卷 于 2015-8-31 22:45 编辑
开学啦!又是愉♂悦的一学期本宝宝表示已经要被冻死在云南了@@22!!半个月不见!有没有想念小活动~这次很简单!本次题目中国部分:1.出自《木兰辞》的诗句:“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当中“唧唧”指的是2.许慎对于六书中假借的定义是
3.“三言二拍”指的是哪几本书
4.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是
5.古代“诗仙”“诗圣””诗佛““诗鬼”分别指的是那几位诗人
外国部分:
1.”多余人“形象最早出现在哪位作家的哪部作品中
2.流传至今的早期英雄史诗中最完整的一部是
3.被恩格斯誉为”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世纪第一位诗人“的是
4.英国诗人乔叟被誉为
5.柯勒律治和华兹华斯是哪个文学流派的代表人物
奖励规则1.每题5宅币,全部答对加5宅贡2.答案要让人一目了然~3.本次活动截至日期至9.15沉稳大气的大活动 ಠ౪ಠ不要吐槽我这次的文字配色!!!!我已经很努力了你造吗!祝大家玩得愉快!@85#[flash=330,86]http://music.163.com/style/swf/widget.swf?sid=2925187&type=2&auto=1&width=320&height=66[/flash]
1.花木兰织布时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2.本无其子,依声托事
3.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二拍:《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
4.《国语》
5.诗圣”杜甫“诗仙”李白 “诗鬼”李贺 “诗佛”王维
1.普希金《叶普盖尼 奥涅金》
2.《贝奥武甫》
3.但丁
4.英语诗歌之父
5.湖畔派诗人
[查看全文]
本帖最后由 薛丁二 于 2015-9-3 20:57 编辑
中国部分:
1.解释有说是织布机的声音,又有说是木兰的叹息,我觉得应该是木兰的叹息吧,因为下一句是‘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2.有些词原先没有为它造过专用字,只是从现成的字中选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后来习惯了,这个字也就归它使用了
3.“三言”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合称;
“二拍”则是中国拟话本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
4.《国语》
5.诗仙”指李白,“诗圣”指杜甫,“诗佛”指王维,“诗鬼”指李贺
外国部分:
1.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
2.《贝欧沃尔夫》
3.阿利盖利·但丁
4.英国诗歌之父
5.浪漫主义诗派“湖畔派”
[查看全文]
中国部分:
1.出自《木兰辞》的诗句:“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当中“唧唧”指的是 叹息声
2.许慎对于六书中假借的定义是 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3.“三言二拍”指的是哪几本书 三言:《喻世名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4.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是 《国语》
5.古代“诗仙”“诗圣””诗佛““诗鬼”分别指的是那几位诗人 李白 杜甫 王维 李贺
1.”多与人“形象最早出现在哪位作家的哪部作品中 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
2.流传至今的早期英雄史诗中最完整的一部是 《贝奥武甫》
3.被恩格斯誉为”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世纪第一位诗人“的是 但丁
4.英国诗人乔叟被誉为 ”英国诗歌之父“
5.柯勒律治和华兹华斯是哪个文学流派的代表人物 湖畔诗派
[查看全文]


本帖最后由 PeterRixon 于 2015-6-16 19:24 编辑
[postbg]bg3.png[/postbg]#30x 我相信只要你能点开这个帖子你一定对这方面的历史抱有兴趣,并且你一定也有自己的理解。
我不会过多的去评判历史问题,我只希望历史能给大家带来思考与反思。
你或许是对日本抱有很大的怨恨的,你或许对抗日战争只是作为一个历史的理解。
但只要你是中国人,你一定不会不知道,曾经有这么一段历史。
但历史给我们带来的只是仇恨的话,那前辈们的牺牲就如同一口已经碎掉的缸,白白牺牲了。
正视历史,我们来补好这口缸,把他贴起来,或许不能继续装水了,但我们可以拿来装别的东西。
这口缸上的一条条裂纹会让我们记住这口缸曾经被打碎了。也提醒了我们,下次要小心。
你如果是单纯的来喷日本,或者喷日本人的话,那亲您关闭帖子,因为你抱着这种想法是无法正确的理解历史的。
战争中,双方人民都是受害者,不能将政府的过错凌驾于整个名族,整个国家之上,虽然,的确是脏了脸。
本贴是站在日本的角度去看整个历史的,然而历史没有对错,只有相互不同的矛盾,每一个决定都会对整个世界产生不同的影响,而这影响有好有坏,只在于这个决定对全局的影响与考虑是否到位。
详细的历史内容我就不做历史老师来普及了,大家多少都有些认识的,不清楚的可以找度娘。
还有,我是研究战史学的,不是纯纯研究历史学的,如果有什么写错的历史部分,希望大家懂的可以指出。
我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写吧,就不用特别庞大的数据什么的来写这论题了。
第一论 (论发动侵华战争时的日本)
[fold]要发动一场战争一定有原因,我们先来看看当时的日本是什么个情况。
一战结束后的日本历经了几次战争都是以胜利告终。整个国家士气高昂,加上政府的熏陶,日本当时有种天不怕地不怕的感觉。
日本本身的工业能力比不上欧美各国,但刚刚打完仗嘛... 各国的经济尚未恢复,日本也借此机会使国家经济一度繁荣。但好景不长,各国的发展速度是日本这种本身发展能力比较薄弱的国家比不了的。
经济节节败退的日本也迎来了空前的大灾难——
由于欧美各国对日市场的大量冲击,导致了由此开始的第一次金融危机 —— 时间线(1920年 大正 8 年)
1923年 大正 11 年 日本关东发生大地震,由此导致东京和横滨的建筑大面具被摧毁。
这无疑是对已经面临经济崩溃的日本雪上加霜。
这个时候的日本政府为了保证人民最基本的生活还是选择了向外借外债,靠借钱和战后捞取到的好处勉强生活的日本向国内的各大财团发放救济贷款才勉强度过这个艰难的时期。
你以为这就完了?#28x 然而并不... ——时间线(1927年 绍和2年)
绍和天皇刚刚上任,接着就迎来了日本的第二次金融危机
(个人看法:以当时的世界格局与发展观,经历了第一次金融危机的日本想稳定的慢慢的发展,并不现实)
在这种情况下的日本,在东方会议上确定了“征服满蒙”的侵略计划
第二次危机简单的说是由之前的地震给日本带来的问题导致的。
连续经历了几次财政风波的日本政府为了不让自己的国家经济彻底奔溃,决定做些什么来挽回自己国家的经济。
(恩,我们现在可以把视线转向国内,当时国内在做什么。 敖~ 中国在打内战,国民政府正在全力的围剿红军 。 嘛~简单的说,当时的中国对日本来说就是嘴边的一块肥肉,加上全国士气旺盛,日本逐渐开展了一个可以始国内经济恢复的侵略计划)
大家注意一下这个时间线,这个时候轴心国还没有建立也就是说距离第二次时间大战还是很远的,然而打仗也是需要钱的,但是打赢后这些都是小事。所以日本在对中国发动战争时,还是比较依靠来自欧美各国的资源的。
但是! 就在侵华战争正式拉开序幕时 ——时间线 (1928年 绍和 3年)
(恩就是在这个计划正式开始实施的时候,恩,本文是以日本的方面去看的,所以不过多的去论中国方面,就先单方面看看日本。 至于1928年发生了什么,我就不多说了。)
日本遇上了著名的世界金融危机 ——时间线(1929年 绍和 4 年 )
@@25!!@@25!!@@25!!@@25!!@@25!!@@25!!运气不好时,喝水都可以被自己呛到@@25!!@@25!!@@25!!@@25!!@@25!!@@25!!
请看下一轮吧,第二次世界大战要正式拉开序幕辣~~[/fold]
第二论 (论日本侵华的那一天)
[fold]由于日本在前期仍遗留有很强的封建思想,使日本变成了一个极具侵略性的国家。加上经历压力加剧,日本政府彻底已经打算以军国主义通过侵略来维持自己国家的一切。
来来来,我们都看惯了国内的报道,1928年日本与中国的冲突,然而我在国内怎么搜索都搜索不到3.15事件 这个事件就发生在1928.
我们先来看看那时的日本都发生了什么。
那一年,日本有3个比较重大的新闻:1.張作霖爆殺事件 2.特別高等警察設置 3. 3・15事件
我们先来说说张作霖这个大人物,张作霖是个真农民,和你们城里人不同#7123!。人家是维护国家统一的大军阀。
但是在1928年6月4日却死在关东军的手里。
6月4日、中国北方軍閥の首領・張作霖が、引き揚げ中奉天(現=瀋陽市)の郊外で、列車爆破されて死亡した。当初、日本政府は事件の真相をつかむことができず、陸軍相は「中国革命軍のしわざ」と言明したが、日本陸軍が関与しているという噂が流れた。 事実、計画したのは関東軍高級参謀の大佐で、実行責任者は独立守備隊中隊長だった。这是日本的重大事件的报道,我直接载录了,皇姑屯事件,懂日语的都能看懂事件的背后张作霖死于列车爆炸,可在初期日本军队企图掩盖真相 ,日本陆军说是中国革命军搞的鬼,然而并不是,是日本陆军关东军的警备队中队长的计谋,然而,这不在我们讨论范围。我在这还要提出来也是为了说明为什么我怎么尊敬旧日本海军这么讨厌日本陆军。
接下来就是 特别高等警察的设置 这和我们国内当时设置的 秘密警察 差不多,有着很大的权利,下面的单位害怕,民众也害怕。
由内务省设立的特高警察有着很大的权利,设立的目的是为了镇压共产主义的运动以及寻找间谍。当然,权利大也就是说虐待,严刑逼供都是合法的。为什么会设置这么一个单位呢? 那就是要说到接下来的日本的很大的一个事件: 3.15事件
3.15事件
在正式开始提这件事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 “日本GCD”
日本GCD JCP 日共虽然也是GCD,但大家别搞混了,日共在今天是一个非常大的右翼党派。
日共的建党目的是为了废除绝对天皇制、实现国民主权。但这种党派在日本当时算是非合法政党の第二次共産党 来,我有链接,不知道什么是第二次GCD的可以戳进去围观一下(PS:日语网站)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 3.15事件
简单的说就是社会主义者、共产主义者与日本政府发生的镇压事件。 好吧,光看这个我也不懂到底是什么鬼。那我们就来说一下具体内容吧。
先说说背景,好吧,背景要详细说的话太复杂了.... 那我们就简单的来说说吧,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大量的外国文化进入日本,民主思想逐渐在日本扩展,也因此有许多党派在这段时间被建立。
当然,这么说一定是违法的,日本GCD就是个冤大头,他们顶风作案,成立了一个非合法性质的党派。
这么说或许你们就明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了,恩。
3。15事件就是专门打击这些非法党派的,1928年 3月15日 警察全国联动,抓捕了1568名浪比 ,另外抓捕了486名违法选举法的大浪比 徳田球一、野坂参三、志賀義雄等浪比头目在内,直接给了日本GCD一巴掌,让他们自己解散。但因之后任然有部分党派死灰复燃,于是就设立了我们前面所说的特高警察,专门抓浪比耍。
恩,第二论我不想写多,因为侵华战争大部分都是涉及到国内的很多政治问题。所以第三论我会跳过很长一段时间,自制二战爆发前。
#7109!
[/fold]
少年时 发表于 2015-6-15 16:44因为我不素很懂就当科普来看的√(连下面的评论也看完惹_(:зゝ∠)_)
即使没有人回复也一定会有人默 ...
#7036!好好好!!!既然有人看我就继续写啦~~
[查看全文]
因为我不素很懂就当科普来看的√(连下面的评论也看完惹_(:зゝ∠)_)@@15!!
即使没有人回复也一定会有人默默的看哒√_(:зゝ∠)_
写第二轮也要记得艾特我@@1!!
[查看全文]
服毒君 发表于 2015-6-15 10:46继续写的话记得艾特我~(๑•̀ㅂ•́)و✧
恩恩,今天没什么事的话应该就会接着写第二论了, #7057! 我一开始还怕没人看呢。。。。
[查看全文]
落篱 发表于 2015-6-15 09:38然而我相信大部分二次元,至少是混迹在这个论坛里的人,或多或少都可以说这点道理基本都是懂的0-0更有像 ...
#7036! 要写中国与韩国的冷战吗 #6988! 有句话说得好,中日友好靠韩国~
[查看全文]
PeterRixon 发表于 2015-6-15 09:11是的,当时日本政府面临着破产,然而,国民自己并不是非常知情,如果政府突然宣布破产,对于当时那个年代 ...
继续写的话记得艾特我~(๑•̀ㅂ•́)و✧
[查看全文]
PeterRixon 发表于 2015-6-15 00:57嘛...我是文科生... 我选择战史是因为讨厌战争而不是喜欢才去研究他。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害是无法 ...
然而我相信大部分二次元,至少是混迹在这个论坛里的人,或多或少都可以说这点道理基本都是懂的0-0更有像我这种的,有亲日迹象…至少说看过漫画的…基本上都是懂事物两面性的…知道一个人并不能代表一个国家…一个国家也不是只有一种这样的人………虽然道理我都懂0-0但是恶韩这点在我这边几乎无解…韩/国对这边的恶意真是…哎…就我个人来说…韩国里亲我们中/国的少之又少…主要还是他们政/府不知道哪来的自信给国人传播“中/国人都是乡巴佬”的观念…0-0你了解那个国家么?如果你啥时候写一篇中立韩的帖子请务必艾特我。毕竟我也不想一直跟韩/粉过不去0-0
[查看全文]
Decardo 发表于 2015-6-15 08:21好少( ﹁ ﹁ ) ~→ 加油写2333
今天如果空得出时间我就接着写第二论辣~#7123!
[查看全文]


搬运自我的知乎。
我将分两个层次讨论这个问题。其中,
第一个层次将是对「有文化」之内涵的界定;第二层则是对「男人」这个族群来说,「有文化」的好处是什么。
如果我们在日常的语境下来使用「文化」这个词,接下来要进一步追问的就是:何谓「有文化」?
如果一个自称有钱的人的家产都是价值低下的赝品或劣等品,那么这个人就并不是真正的「有钱」——他最多只是看起来有钱罢了。与之类似的,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如果都是由「印度用鼠标令世界转动,中国或成最大输家」这样的三流八卦组成,那他就不算是一个有文化的人。
一个大手大脚的阔少,如果挥霍的钱都是通过借贷获得的,那他也不能算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有钱人」——他自己的实际财力与他的表现其实并不相符。与之类似的,如果一个人没能理解和掌握他使用的知识,那么他就不能算占有这种知识;进一步说,如果他的「文化」都是由这种不被自己所占有的知识所构成,那么这个人就不能算「有文化」。
一个不知道怎么从银行取钱的人,就算他的账户里有五十亿美元,他能算有钱吗?一个把美玉当做石头的人,就算他拥有再多的美玉,他算有钱吗?在我看来是不算的,因为他们出于各种原因不能以正确的方式运用自己的财富——只要那个不知道如何提款的人一天没把钱提出来,他所占有的本质上就不是五十亿美金而是一张作为存折的废纸,只要那个占有美玉的人一天不知道美玉的价值,那么他们占有的本质上就是几块好看的石头而不是价值连城的美玉。同理,如果一个人不能理解自己学到的知识,那么他使用自己的知识就只是出于偶然性而不是必然性,就好比瞎猫碰到死耗子一样。从这一点上来看,他甚至不算真正地占有这种知识,更不能被称得上有文化。
这样一来,我们以粗糙的方式引出了两点对于「有文化」的规定——或许还会有更多的规定,但这里姑且先讨论这两种:
「文化」得由好的知识构成。
你得真正地占有这种知识。
如果接受我在以上的定义,那么「有文化」其实与「有智慧」相去不远了。「文化」这个词从来不是与生活割裂的,如果一个人 一个埋首故纸堆而不知学以致用的人、一个知行不合一的人,他们不算「有文化」,甚至还不如一个老练的农夫。
那么,「有文化」的好处是什么呢?当我们把这一点与题目联系到一起来看时,问题显得更细致了:对一个男人来说,「有文化」的好处是什么呢?但在这里,我不打算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取而代之的是,我要先谈谈「有文化」对一个单纯的人来说有什么好处。对于「男人」这一群体来说,也许会存在几点特殊的好处,我将把它们穿插在其中提出。
开宗明义地说,我认为「有文化」使一个人成为自由的。这里咱们先不详细展开,姑且先从一些侧面谈起。至于「有文化」对一个人的好处,我打算具体地谈以下四点:
第一,「文化」能提升一个男性在一群男性中的竞争力,从而使这个男性在物质生活上成为自由的。
男性与女性的本质区别在于,男性对于「支配」、「尊严」、「荣誉」等要素的要求远远超过女性。贯穿于那些要素并把它们统一联系起来的东西,按尼采的说法就是「强力意志」。对这种意志的满足和追求或隐或显地支撑起了一个男人的一生:大到职位的升降、头衔的长短,小到同事间的面子,一局dota的胜负。从普遍情况下,男性是习惯于战斗的,尽管战斗的形式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其本质从原始时期到现代文明一直都没变过:在蒙昧的时代,雄性为了配偶、住所和食物互相撕咬扭打,在今天,男性为了自己的家庭而在职场奋斗,二者所处的环境本质上都是同类相争的环境,所变化的只是竞争的形式而已。在这一点上来说,为了获得最终的胜利——或者说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男人有相当大的必要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说到竞争力,无非就是两个方面,一个是肉体上的,一个是精神上的。二者不论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同等重要,一个只锻炼身体而不锻炼智力或反之的人,他们都没有认识到一个人其实是精神与肉体的统一体。如果一种强大的竞争力存在,那么这种竞争力只会在精神与肉体二者的共振中爆发出来。这虽然要求我们对精神和肉体二者都有所兼顾,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肉体是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老的,但精神和文化不会。
一个「有文化」的男性意味着能以正确的方式筹划自己的生活,能更专业、更有创造力地在职场运用自己的各种技能,这个男性从而能因此有更大的概率摆脱自己物质上的匮乏,从而能为自己和自己的家庭维持一种安全稳定的生活。通过这样做,这个男性从物质-社会关系的层面上成为自足的,他的生活成为稳定的,这意味着他不用靠天吃饭——换而言之,他在社会关系的层面上成为自由的。
第二,「文化」使一个男性的精神成为强韧的,从而能使这个男性能在精神上成为自由的。
一个普通人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顺心的事。我们很明显能感受到一些来自自己内心的困扰和阻碍。我们不可能不遇到这种阻碍,甚至不可能绕过其中的大多数阻碍。当情况紧急、避无可避的时候,我们只能选择迎上去面对这些阻碍。但问题在于,不是每个人的精神都足够强韧。他们的精神世界是一堆生活经验、心灵鸡汤和闲言碎语构成的大杂烩,脆的和纸一样。在现代这个愈发呆板的世界,一个精神不够强韧的人很容易被各种困惑和烦恼缠住,从而裹足不前。当这样的累赘越来越多时,大多数人干脆直接不成人形了。这时候任你肌肉再多也没用。
一个「有文化」的男人,其精神世界是相当强韧的。在理想的情况下,他们不论面对大事小事都应对自如,在最平常的作业和最华丽的舞台上都同样冷静——这种态度不是说面对这样事就可以,面对那样事就不行了,而是说,他们的这种态度是一以贯之的。这样的男人,于精神上不会为被虚妄的欲望所驱使,不会为空洞的烦恼而纠结,不会被恐惧吓退,不会被外力所制约——为什么?因为他的精神活动是被自己完全掌控的,他这样一来在精神上就是自由的。
第三,「文化」使一个男性洞悉自身和世界,从而能以恰当的方向和方式培养、发展和释放自己潜力;这个男性得以将自身实现为「完整的」。
这一点比较难理解。这么说吧,如果让一个痛恨音乐并且没有音乐天分的人走上音乐道路,那么这个人是相当可悲的,他努力越大,就越令人悲伤。为什么?显而易见,他选择的方向就是错的。同理,一个没文化的人意味着,他对自己曾经拥有的、正在经受的和将要遭遇的东西都一无所知;不仅如此,他对于外界情况、现实世界的认识也是可怜的,最多只有一种模糊的认识。
而这样的一个人——一个对自身和外界都不了解的人,他怎么能知道什么东西是值得追求的?他怎么能知道以什么方式才能追求到那个东西?前面提到的那个可怜的音乐少年就是一个典型。当然,这不是说一切没文化的人都不会成功。这里的意思是,那些人的成功是偶然的,就好像一个盲目的苍蝇飞进一个窄口瓶一样,是很幸运的事。
有文化意味着你在逐渐把这种「偶然」提升到「必然」。尽管这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一个有文化的人对于「追求什么」、「怎么追求」这样的问题,认知肯定要比没文化的人要深刻很多。有文化使男生成为目光敏锐的,它带来的是一种真正的智慧,而不是讲价钱式的小聪明。而通过这一点,有文化者的人生便不是盲目的、为外界所支配的,他在真正意义上明白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并且真正地、不遗余力地把自己推向那个方向。尽管他最后不一定成功,但他在以这样一种方式掌控自己的生活,并把自己与自己的展开过程最大限度的连接在一起。这样一来,这个个体的命运便是由自己发出的,他拥有了命运,这一刻他在命运中展开的过程便是自由的。由于一个人就是这个人的展开过程,所以这个人在这时真正拥有了自由,他可以称自己为自由的。
第四,这一点严格的来说要从属于以上几点,但我知道大家都爱看这一点,所以我也姑且说一说吧:
「文化」使男生能得到魅力上的提升,并且能使此人能恰当地处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
企图以「文化」代替腹肌来令妹子们折服的少年,我虽然赞赏你们的这个愿望,但我觉得这是不现实的。单纯会因为精神世界而被你吸引,进而与你展开一段桃色恋情的女孩子,我觉得甚至不占同龄女生中的百分之零点二。但我仍然要提出这个事实的另一方面——假如你在「有文化」的基础上再为自己添上六块腹肌、健康的身形和爽朗的笑容,那么之前的概率将会猛增至少六十个百分点。
当然,不排除有一些人就是喜欢能和你由谈论古典哲学而相识、结婚,乃至于能与你在关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概念的理解上产生分歧并进一步离婚的女神……但我仍可以对那些人说,干净健康的外表与一些肌肉对你不会有任何坏处,只会令你找到她的概率更大——正如我会对那些只知道傻练腹肌的人说:嘿,兄弟,也学点文化知识吧,这对你把妹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咳。以上的论述相当不严肃,你们不要在意细节。
以我的理解来看,「文化」这个词是与生活实践紧密相关的。把「文化」与「生活」割裂开来,我只会认为这是一种粗鄙的见解。既然如此,「文化」在交际上能起到的作用肯定比一般人所想象的多得多。能在与他人交往的时候,一个「有文化」的人更能知道在恰当的时机做恰当的事(文化作为对生活经验的提升和超越,并不排斥生活经验)。他更能知道对恰当的人说恰当的话,以恰当的方式与恰当的人展开恰当的关系。这样的一种生活态度会渐渐地过滤这个人的社交圈,这就不多说了。
总之,「文化」于魅力这一方面来说,对硬件不足的人是雪中送炭,对硬件过硬的人是锦上添花。
最后还是得说一下,至少对于男生来说,我觉得精神和肉体都要强健才好,请不要偏废其中任何一端。
论毕。

个人感想:采访得不错,从德国人的视角来看中日,甚至亚洲和日本的关系,西方的耻文化不适用于亚洲。也简略说明了德国人眼里的真正的华夏文明,某一程度上而言他们的观点有些类似日本的“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不过标题起得有些偏颇了,看完全文会觉得叫“日本永远无法对中国道歉”更为合适。
下面开始正文。
那小兵:恩格尔教授,您和汉斯伯格都是我熟悉的德国学者,他专精军事历史,你则专精欧亚比较文化学,因此我想特别请你就中国、日本和德国关系上提出意见。我们知道,日本人一向崇拜德国人,中国人也一向崇拜德国人,那么德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和日本这两个民族的呢?
恩格尔:谢谢您的采访。坦白而言,德国人比较认同日本人的文化和民族性,有某种程度惺惺相惜的意味。相比之下,中国人在德国人心目中一直是个鞑靼帝国统治下的“异治”民族,她缺少真正的主权意识,缺少民权意识,缺少独立人格,如此等等,中国文化在德国人眼中更接近于“古董文明”,就如埃及文明那种,但属于“活化石”文明。
如果从战争角度看,真正的中华文明从秦朝开国就没有了,而后来的中华文明“复兴模式”到宋朝崖山战役也结束了。我这么说中国学者不认可,因为他们都以为“汉朝”才是真正的“中国汉族政权”,是“汉文化”代表。德国历史上是城邦国家,由许多城邦大公国结盟而成,因此德国人喜欢那种个人与城邦之间的忠诚关系,贵族与庶民之间存有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崇尚自我牺牲精神,但缺点是城邦主义严重,直到俾斯麦时代才真正统一起来,但始终保持着某种部落精神意识,因此各类行会、宗教团体、文化组织都具有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
德国人对于中国式的大统帝国感到陌生而且难接受,而对于日本那种武士道精神和城邦制度传统非常习惯。德国人欣赏中国的先秦文化和社会精神,因为那时中华大地也是由城邦国家组成的,人与天,人与人,人与邦国等关系都类似于过去的德国。德国人对于后来中国历史中的少数民族城邦国家依然非常有兴趣,从战争历史看,蒙古与西夏之战在德国被看成是中国古代最英勇的战役,但中国人自己却不熟悉。
另外,蒙金战争、蒙宋战争等都是德国军事学院历史系所感兴趣的题材,尤其是崖山战役这样一场蛮族和“初级资本主义社会”之间的决战,它让中国人从此走上了没有主权精神的历史轨迹,令德国人叹息,甚至有德国人建议中国在崖山修建纪念碑。有个别德国人偏爱藏族也出于这种情趣。也正是出于这种感情,德国人心中当然想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的耻辱,德国人选择了复仇主义,由此产生了纳粹主义,最后,德国在把血流干后重新做人,经历了分裂和统一,这就形成了现代德国。
许多中国学者认为德国是战败国,其实德国人的精神没有溃败,这很大程度是因为德国没有被异族统治过,没有被“异治”的民族就不会丧失独立意志,也容易保存公民共治意识。当然,这背后原因非常复杂,我只是简单谈谈。同样,日本没有被外族“异治”过,因此没有中国那种服从大统天下的概念,搞民主制度比较容易,但问题是如何不搞军国主义,这个问题至今没有完全解决。
中国很难做到这点,秦国大统模式注定了所有中国统治者都必须压制地方自治权力,方法就是剥夺民众的独立人格,先是搞法家专制,后来添加了儒家等级伦理统治,如同一个“少数民族贵族”统治整个“中华苍生”,产生了皇权与民权,“外族”和“本族”之间的永远对立,即使汉族皇朝也把自己当成“异族”看待,这可以是“八旗”也可以是“党派”,永远保持自己高于民众地位,这在全球是罕见的。
那小兵:这种说法的确让中国人吃惊。这种“异治”是否造成了中国和日本乃至德国之间不同的现代化轨道?
恩格尔:当然非常明显的起到了作用。日本天皇历史接近两千年而不断,中国则经历了数十个不同朝代和王朝,可见两者区别很大。日本神道与德国基督教不同,但也具有了某种普世价值特征,比如“忠”的精神内核,不论是人与人之间,贵族与庶民之间,都具有忠义的相互依托情感观念,这种观念不是儒家那种繁杂重复的说教,而是一种思想和情感方式,不因为地位不同而有差异。
相比之下,中国没人信仰,但却有伦理,信仰是发至内心的感情感念,而伦理是大家遵守的规则,两者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大差距,日本的“忠”可以让日本人感到自我牺牲是一种绝对崇高,具有审美意义,而中国人的“孝”伦理却是嘴里说的,职位需要的,是做给别人看的。中国人有“忠”吗?我认为一个不信神的民族不会有真正的“忠”,根本就没有那种至高的情感和冲动。
当八国联军打到中国时,大批义和团和民众投靠外国军队,这让德国部队十分惊讶,一问才知道他们都恨满族统治,希望洋人解放他们。你知道吗,德军攻打北京最英勇的就是胶东华人先头部队,不惜流血牺牲为德军立下汗马功劳,这让德国人后来常用华人部队打主攻。德国人在天津驻扎一年,建设了中国最早的西化管理体系,后来被推广了全国,可见中国人看重实惠,而不是愚忠。同样,德国在青岛统治十七年,当地乡绅个个拥护德军临时政府,市政建设一片欣欣向荣,后来日本人来攻打,青岛民众踊跃支持德军抵抗。
当年青岛人欢迎德国人治理有几个原因,一是德国建立了一套平等的司法制度,德国人和中国人按同一个套规则管理,治安良好,中国人第一次发现了“法律平等”的实施过程,二是德国人在青岛建立教堂和学校,德国教徒和中国教徒平等,中国人第一次了解到什么是“天赋人权”的信仰,三是德国人在远东建立设想是“百年计划”,不惜血本搞建设,青岛经济大大受益。德国在青岛的经济发展当时远远超越英国的香港,后来日本人和英国人攻入青岛也自叹不如。德国人在青岛的治理给后来的中国领袖人物一个良好印象,包括蒋介石也非常崇拜德国治国治军文化。
我前年到青岛,一位老教授告诉我:青岛人最喜欢德国人,最恨日本人,虽然他们都曾经是法西斯。当年希特勒也支持中国多于日本,向中国提供了大量武器和教官,甚至日本人在南京大屠杀时,只有德国人敢于相救,所以中国人对于“德国法西斯”没有特别痛恨。希特勒这个人十分看不起日本人,认为他们不配和德国争夺天下。二战后,德国人很快在思想意识上与美国融洽起来,一方面德国也是美国一样的新教国家,民族主义挫败后一步退回到普世价值原型,这个心理关不难跨越。东德则进入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圈,这个东西原本就是德国极端主义文化一部分,也不难调整,结果德国人成为西方集团和东方集团的宠儿。
日本就不同了,他们改成和平宪法是出于不得已,不见得很真诚,但美国人让他们敬佩和服气,服从就服从了,久而久之也习惯了。美国人在日本没有搞皇朝更替,而是搞文化更新,这点比德国人更伟大。另外,日本在西化启蒙阶段就依靠与中国文化划清界限搞起来,通过对中国文化贬低而全力搞西化,因此现代日本人一直对中国文化有偏见,同时,日本被美国“和平”后一直无法摆脱“异治”感觉,没有自己的民族本体发展战略,必须依附美国战略,因此养成了依赖心理,像个不成熟的人,不成熟就不会感到有认罪责任。
日本一位著名学者曾对我讲:日本可以向美国人认罪,可以向英国人认罪,可以向澳大利亚人认罪,因为英美都具备了忏悔文化,这种文化圈内的人有自我认罪的信仰,认罪是一种自我强大方式,但日本人绝不敢向中国人和其他亚洲国家认罪,因为一旦认罪就会被当成未来报复的理由,亚洲人没有忏悔文化。我个人认为日本人永远不会向亚洲人认罪,相反,德国人很诚恳地到青岛和在德国本土向青岛人民认罪了,德国人也就成了中国人的真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