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蔓子的荞麦面 于 2013-3-17 20:10 编辑
张良(? 一前189) ,字子房,汉初功臣。与萧何、韩信合称"汉初三杰"。传说是城父(今河南宝丰牵)人,爷爷与父亲都是韩国的国相。
秦国消灭持国后,张良本打算为韩国报仇,变卖家产,收买刺客,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牵南)地带行刺秦始皇木中,改名流亡于下邳(今江苏睢宁北)。传说在见上遇黄石公,得到真传,并学习《太公兵法》。公元前208 年,张良聚众百余人归刘邦,封留侯。
他的一生,不像韩信一样在战场,叱咤风云,也不像萧何一样在内政方面功勋卓著,他仅仅是坐在刘邦后面,在最最关键的时候点拔一下,最后却和韩信、萧何相提并论,同样得到了刘邦最高的评价,这其中的原由只有刘邦最清楚。
刘邦曾想过改立太子,张良向吕后献计,招商山四皓与太子交游,迫使刘邦无法易储。
后人在介绍诸萄亮的时候就曾说过:"此人可以和周朝的姜太公和汉初的张良相提并论。"张良凭借自己的一张嘴,就获得"帝师"的称号,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张良晚年喜好黄老的神仙道术,死后被封为丈成侯。
该贴已经同步到 易长空的微博
本帖最后由 蔓子的荞麦面 于 2013-3-17 20:09 编辑
项羽
(前232一前202)名籍,字羽。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原楚国人,出生于名将世家,精通兵法,式艺高强。因祖父项燕为秦所杀,而立下反秦之志。他自小跟随叔父项梁长大成人。项家祖辈都是楚国大将,因封在项城(今河南省) 而姓项。项羽的祖父项燕在率兵保卫楚国的战斗中,被秦将王翦所杀。
项羽少年时对读书、学剑不大感兴趣,项果为此很是恼火。项羽却说:“书足以记姓名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愿学万人敌。"于是项梁就教他学习兵法。项羽十分高兴,但学得略知一点大意,却又不肯学完它,总是半途而废。
后来项梁因为杀人一案,带着项羽避难吴中,遂和吴中人士结交起来。秦二世元年(前209) ,陈胜起义后,从叔父项梁在吴(今江苏苏州)杀会稽郡守,起兵响应,项羽和项梁的队伍逐渐壮大到千号,号称子弟兵。次年立楚怀王孙熊心为楚王,沿用怀王称号。后项梁在定陶(今山东定陶西北)战胜身亡。
陈胜、吴广揭竿起义反秦虽然相继失败,但农民起义的烈火却因此越烧越旺。项羽和项梁迅速带兵渡江北上,沿途不断招纳义军,队伍逐渐壮大到六七万人。抵达江苏北部时和秦军相遇,打败秦军的先头部队,遂在山东南部驻扎下来。
项羽和项梁召集各路将领在薛县开会,共同商议伐秦大事,刘邦也前来参加。他们经过深思熟虑后,慎重采纳了谋士范增的意见,决定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楚王,封项羽为鲁公,刘邦为沛公。义军在山东的西南部作战时,打赢了好几场战役,项梁被这接连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不久便遭秦王朝主力章邯部偷袭战死。此后项羽退兵彭城(现徐州)西部并驻扎下来,这时章邯率领30 万大军攻打起歇的义军,将赵军的巨鹿域团团围住。赵歇多次派人求救,楚怀王得知后,立即委任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带领20 万大军前去营救赵歇。
行至安阳(今河南安阳市西南) ,宋义令大军安营扎事,停步不前,一共呆了46 天不发兵,项羽再三催促仍按兵不动。项羽于是杀了宋义,他命自己为上将军,带领全军渡过黄河,破釜沉舟,在示只有前进,绝不后退,狠下决心打败秦军。在巨鹿大破秦军,杀秦将苏角,生擒王离。旋又迫章邯所部20 万人,被指为诸侯七将军。
此后项羽继刘邦进入咸阳,杀暴降王子婴,尊楚怀王为义帝,自立为西楚霸王,建都城在彭城(今江苏徐州),并分封18 诸侯王。
在楚汉战争中,项羽屡次击败刘邦。后因刘邦后方稳固,并会合韩信、彭越等人,兵势日盛。最后,他惜败垓下(今安徽灵壁县东南),至乌江(今安徽和县北部),自刎而死。
[查看全文]
周勃(?一前169) ,西汉文帝时期的丞相。祖籍为卷(今河南原阳西南),后徙居沛(今江苏沛县)。是高祖刘邦的同乡,史是他手中一位璀碟的将星。
周勃出身贫贱,青年时期以给富人织结(蚕具)为生,有时候也帮办丧事之家吹萧奏哀乐,赚点小钱。他身强力大,为人质朴敦厚,比较死板,不喜欢说话,从刘邦起事之日就跟随刘邦。虽然没有非常大的功劳,但他办事牢靠,值得信赖。所以刘邦临终的时候把他作为汉朝危急时刻的救命稻草,他也不负众望,拯救了汉室江山。
周勃一生追随高租,平定韩信、陈豨和卢绾的叛乱,官至太尉,曾经由于政治原因被免职,惠帝六年又被任命为太尉。吕后死,后,周勃与陈平定计,珠杀企图夺取政权的吕产、吕禄等人,立刘邦之子刘恒为文帝。文帝元年(前179)周勃官至右丞相,赐金五千斤,邑万户。居十月,发现自己才能不够,辞去了职位。次年,丞相陈平去世,他继续担任丞相一职。后来由于政治变动,他怕被牵连,在家中也常常穿着战袍。
后来有人上书说周勃要谋反,被抓捕,经薄太后为之开脱得释,恢复了爵位。文帝十一年去世,死后封武候。
[查看全文]
萧何(?一前193),沛县(今江苏沛县)人。西汉时期的著名丞相,跟随高帝起事,后又在惠帝年间辅助汉朝。秦朝时期,萧何为沛县的一名小官吏,后为泗水郡卒吏。刘邦早年曾得到萧何的维护和资助,起兵后,任萧何为参相,负责后方事务。
秦二世二年(前208)刘邦攻下咸阳,诸将争相奔往有金银财宝之处,只有萧何独先入秦丞相府、御史府接收律令图书.这些档案材料使刘邦得以掌握天下地势、户口及民情,对后来楚汉之争,安定天下辅助很多。第二年(前206) ,刘邦接受项羽的封赏,成为汉王,命萧何为参相,他向刘邦推荐韩信为大将,上演一出 "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历史典故,显示出了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对人才独特的鉴别能力。
正是由于萧何的椎荐,使得后来楚汉相争中,汉营多了一员猛将。楚汉相争五年,萧何先坐镇巴蜀,继而留守关中,源源不断地输送军粮,补充兵源,刘邦与项羽交战,虽然损失惨重,但总能在危息时刻得到补充,终于转败为胜。刘邦称帝后,论功行赏,萧何功劳最大,不但封候,还享受带剑履上殿,入朝不受阻拦的优待。萧何根据秦朝的法制,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况写出《九章律》,让刘邦治理天下有了参照。他的一生对汉朝鞠躬尽弄,在众多汉初功臣中,他是很少得以善终之人。
高帝十一年(前196) 吕后用萧何的计革诛杀了韩信,让韩信死前发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千古绝唱。他早年与曹参关系融浩,后来由于诸多政治原因又生芥蒂。在他病危的时候,惠帝亲自到底前探视,问他死后谁可代为相国,他抛弃前嫌,推荐曹参.惠帝二年(前193)萧何离开人世,谥号文终侯,葬在咸阳的东北。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