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Whisper1166 于 2013-1-29 19:14 编辑
鄙人的网终于在每日投诉铁通之后连好了。。
现在主力就是有关活动的事宜。
@拖延症有所好转 @腹黑静儿 先是我们两个版的活动。【快来填空。。。】
logo是要求助于设计工坊还是我们自己随手画。。鄙人自己画了一个,就是被室友吐槽格外抽象的那个
左边是液晶的示意图(上面是液晶实体,下面是模型),右边是细胞膜的分裂和融合示意图。
两者相关联是,细胞膜的模型是取自于液晶模型。附有的公式是细胞形状公式(建立在细胞液晶态上)
活动内容:讲述你眼中的“物理中的生物”和“生物中的物理”
参与方式:于地研生物版或物理版任意一版发帖(不可重复),并注明【物生活动】。
帖子内容可以是有关的学术前沿咨询,可以是自己的日常感悟,也可以是有关物理生物交叉现象的讨论。
参与时间:待定
评分细则:待定(包括精华审定)
看到之前在站务区的讨论,这个活动就当做是未来所有子版块联合的一个试水吧~
--关于鄙人的专业,以及“物理与我的相互作用”--
不知道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实则有些复杂的活动,真的是否有人参与。作为活动的策划人和负责人,鄙人自己没有一丝把握,就像之前在物理区发起的答题活动一样。鄙人自己就是一个病得很重的人,现实中不爱群体活动,默默维系着自己搭建的小圈子,交流着只有我们这帮奇怪的人才知道的密语。但也就是这样一个我,目前也是现充状态,不因别的,只是因为自己从众多所爱中选择了一门——物理,成为了大学的专业,不,应该说是人生思维的基矢。
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鄙人,可以说考得不是多理想,最擅长的数学也好,理综也好,都没有发挥正常水平,不过这个是湖北生的高考常态,尤其是对于鄙人这一档次的学生,“正常水平是七大名校,随便一失手就是武大华科”。不过,事已至此多说无用,鄙人自己只是准备着填下一直以来向往的“数学”专业。可是母亲并不是多愿意让鄙人变成一个彻底的“疯人”【初中那会儿搞竞赛的时候,非常疯狂】,她替鄙人决定,“你要给我填‘物理’”。不过当时,鄙人的朋友无一不吐槽,“这两个专业对你有差别吗”。鄙人自己则是笑笑,最后在电脑前将“物理”填在了第一志愿栏上。那时,鄙人只是想,“这就是命,谁叫我中学期间的班主任都是物理老师”,当然也觉得很对不起一直对我期待很高的数学老师们,“我教学生30年只要有一个学数学的,我的教学就是完满的”这是他们对我说过的。
带着几分遗憾,鄙人多年没过的暑假生活开始了。没有像往常一样在书店的角落搜寻着数学读物,鄙人默默将眼睛放到了物理这方面。初中的时候只收藏了《混沌与不确定性》和《核能》,这两本简单异常的科普读物;而高中时间比较紧迫,三年内关于物理的只有《新量子世界》这一本书。一个之前几乎对物理世界无多少兴趣,现在又要与之为伴的人,最需要的就是下一番苦工。和大部分青年人一样,鄙人不是特别喜爱读书,没有在这样一个假期里面列下书单,规定完成多少。鄙人只是静静地依着自己的性子随手翻着可能会在之后用到的教材和参考书目,毕竟之后的三年,物理不再是科普范畴,它将成为鄙人生命中的一部分。
而对鄙人最困难的不是别的,而是“思维的转变”。“数学是一门思维学科”,而“物理是一门研究物质构成与相互作用的自然哲学”,数学在物理人眼里只是工具,我们从不去考虑数学公理的适用范围,只要好算能找到期望的结果就可以。数学思维是建立在基本公理公设上,用这些公理公设相联系然后推出推论,这些推论来构建美妙的世界。而物理却不尽相同,观察的众多现象的结论整合成定理,而这些定理再进一步抽象成定律,反过来,直接使用一定范围内的定律就可以推导出全部的定理,但一旦实验中出现新的现象,这些原有的定理又不再成立而定律也出现问题,理论上就要不断修正,如此往复。就这一工序而言,物理,作为自然哲学基石,比数学要复杂麻烦很多。尤其是,当你很清楚这一点儿,但是依旧信誓旦旦地用定律各种推导到开心时,结果发现“你的前面全是绝路”。
对于物理,很多人,无论是学它的还是不学它的或多或少都有对其的偏见、误区和盲目,就像鄙人自己也不清楚我们现在的物理到底是怎样的,以后又会这样,“暗物质”与“暗能量”又会缔造一个新的力学还是直接枪毙掉某一种主流假说。物理从来都不是什么高端神秘的学科,它太过平易近人以至于你每日的生活无它不可,“推门的时候你会选择推离轴远的一侧”,“你不会选择方形的轮胎而是用圆形的”。量子力学只是四大力学中最年轻而推导起来看似最理论化但实则最荒诞的一门学科,它看似是物理实则是数学游戏,借用着关于能量的基本方程和热力学的熵与吉布斯函数,不断地正交归一化、泰勒展开、爱因斯坦求和。做着相关理论研究的人,不论是QED还是QCD的,都是不断地核实着大量的最新来源于计算机处理后的数据,然后在基本函数中添加着柯西项。而做着实验的人,这是不断地坐在LHC下边喝着咖啡边数据拟合着。当物理人开始到处发表所谓的理论演说而实则用玄而又玄的假说混淆视听的时候,他只是挂名“物理”的无聊人士,并且离物理很远。【请不要随便对号入座,谢谢~】物理人都是务实主义者,脚踏实地地做着自己的实验或是推导着自己的理论,研究凝聚态的人不会回答任何关于粒子物理的问题,即使他在之前一直都是做粒子物理研究的。而即使是从事这一方面研究的大牛可能也会出现自己的问题,比如对于哈密顿原理的推广,即使是目前最通用的Goldstein教材都有些欠考究。
物理学中最基本的理论构建就是能量。我们所说的所有问题,都可以用一种方法解决,那就是“从能量入手”。大学期间,如果你学的不是物理专业,你是不会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物理”,因为大学物理都是从现象本身出发,让你写出与之相关的力学公式,而物理专业的人,会直接告诉你它的理论模型是什么,然后从模型的能量方程出发。大学物理告诉你的是处理一个问题的方法,而物理告诉你的是处理这一类相关所有力学问题的方法。
和物理相伴的这段时间,鄙人还是觉得“他其实是我最熟悉而陌生的朋友”。无论看着多少关于一个现象的理论说明的论文,还是看着与之相关的定理,鄙人始终不能确切地知道“当年,有那么些个物理学家是在怎样的契机和理论基础下,推出这样的结论,引出这样的假设”。无论自己多确定高斯分布和泊松分布与宏观能量的关联是多么紧密,普朗克黑体辐射的曲线函数与微观能量多么对应,鄙人始终不能清楚地肯定“这些介观的粒子,到底是该使用哪一个,或者是哪一方面该用这个而另一方面用那个但要将临界找出”。而至于线性的假设是否合理,非线性的这个问题是否能用叠加原理近似处理,都是惯常问题。
当然,进入物理世界,鄙人不止是有着物理。鄙人有着与之一起奋斗的好友,大家日常引述着理论下推导的结论,但却不如那则搞笑美剧那般无聊。我们看似有些疯癫,但实则是因为大多数人的生活没有物理而我们活在物理的染缸中。除了物理,我们也有自己的喜好,鄙人自身就是一名死宅,看动漫萌声优去各种动漫论坛,和室友日常调侃着勋伯格与古德堡计划。但我们不同于有着文艺细胞的人,只是尽情地解析着生活,或许某一天“生活无处不物理,物理无处不生活”。
不过,就算是真的进入物理的学习,你也不一定会之后就走上研究物理的道路。物理和数学专业,鄙人实话实说,确实是本科阶段以及之后的研究生博士阶段最艰涩的学科,但是他们却无疑是最诱人而富有创造性的。凡是与物理数学为伍的人,都会受益终生。你转行起来比其他任何专业的基础差不多的人要快得多,而且处理问题方面会更加地灵活富有逻辑。美国华尔街有多少你的师兄师姐,而同样在一线的工程师中又有多少曾今在实验室里看到的熟悉面孔,默克尔活跃于德国的政治舞台上,乔尔达诺的处女作让其笑傲意大利文坛。这是为什么?因为物理教会我们是思维,以物理的眼光看待世界,以物理的思维去思考人生。转行本就是人生的惯常,找到自己的意义,这也是物理教会我们的。
如果你打着“对物理很感兴趣但不知道怎样去学,然后自己默默想着当哥德巴赫,然后发表一些自认很厉害的东西”的旗号,鄙人想告诉你“哥德巴赫只有一个,而且这里没有欧拉和伯努利”;如果你有着“在没有任何大学数学知识而读了《时间简史》和《广义相对论》,自己很牛”的想法,鄙人想告诉你“随便在SCI库中找个论文看看吧”;如果你抱着“物理中的弦论怎么怎么样,时空怎么怎么样”的态度,鄙人想告诉你“物理学和数学可是有着千年历史,走了多少弯路也和无依据的假说无关”【当然鄙人自己对弦论没有任何评价】。物理是脚踏实地且务实严谨的,如果没有这种心态聪明如麦克斯韦都不能成功,而有这种心态时像卢瑟福这种普通人也能提出原子模型。
鄙人自己作为现在技宅地研物理版的版主,鄙人自己也只是在求学的路上,而且不能保证以后真的就会走科研这条道路,这都是一种契机。鄙人会尽自己的努力和所有在这条路上的人一同奋斗,欢迎将要学物理和已经在学物理的人一同加入我们这个以物理为核心的主题。当然,如果您是保持着非物理的心来随意胡闹,鄙人会毫不留情。不过,只要您对物理抱有热情而且愿意努力,那么您将会在此玩的开心。
物理是一门古老但又新鲜的基础学科,是科技发展的基石。基础物理的一点儿进步就是彻底地变革一个世界。晶体管和BCS理论是上世纪50年代的产物。看看现在从个人电脑到U盘,从LHC的极细银丝到集成电路板上的连线,无不是与之相关的工程产物。
这样的一篇文章,估计会戳中很多人的痛处,不过鄙人希望能借此机会还原一个真实的鄙人所知的物理。欢迎更多的年轻人加入物理的研究中。
@甚没钱 学姐,来看看,先就这样了~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