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JIAN·绿绿 于 2012-12-24 17:48 编辑
欧白芷 Anglica archangelica
气 味:甜甜的药草香,略带麝香味。
在16世纪的某个时期,欧白芷从北非来到了欧洲气候较温暖的一些地区。因为它在一年中首次开花的日子是5月8日--天使长圣麦可之日,这使它常出现在一些神秘仪式中,由此也不难理解,为何它常被种在修道院,而且被称作“天使草”了。
在法国很流行的一些酒,像是查尔特勒酒与本笃会甜酒中,都用到了这种可爱的药草。后来,它又成为讨喜的庭园植物,普遍认为它可以抵抗瘟疫。l665年,医师学院出版了一本小册子,上面载有一则皇家处方,其中便列有“欧白芷水”这味药材,而那一年也正是伦敦大瘟疫蔓延时期。古代名医巴拉斯索斯(Paracelsus)对它推崇备至,甚至认为它是一种万灵丹,常用以调味琴酒,增添香水的风情,传统上则将它制成糖食甜点。
关于欧白芷的传说:在一场可怕的瘟疫中,一位天使把欧白芷指点给一位monk.所以欧白芷有个通用的名字:root of the Holy Ghost。
注:1、一位三世纪的中医写道:“当我告诉平民……欧白芷和芍药能治腹痛……他们不是起疑,就是驳斥,而宁愿相信用符咒治。”
詹姆士一世的草药医师杰拉德(John Gerard)指出欧白芷为预防病毒感染的处方,相传欧白芷是在1660年的大瘟疫期间,由天使向僧侣显其神效,因而得此名(英语Angelica,天使Angel之意)及另一封号“圣灵之根”。当时,人们嚼欧白芷茎以预防感染,并焚烧种籽与根,以净化空气。
16世纪,欧白芷从北非来到欧洲气候较温暖的地区。因为一年中首次开花的日子是5月8日(天使长圣麦可之日),略带麝香的香甜药草,使它常出现在神秘仪式中,由此理解为何它常被种在修道院,而且被称之为“天使草”。
1665年,正是伦敦大瘟疫蔓延时期,医师学院出版一本小册子,上面記载一则皇家处方,其中有欧白芷水(种籽熬出清淡的汁液),用来清洗眼睛和脸部。
古代名医巴拉斯索斯(Paracelsus)认为欧白芷是万灵丹,而且香气很浓又好闻,因此是许多名酒的调味料,如:查特士酒(Chartreuse)、味美思酒(Vermouth)、琴酒与苦艾酒;也是讨喜的庭园植物,可以抵抗瘟疫 ;增添香水风情,为加尔默罗水(Carmelice)的重要成份;茎部加糖制成糖食甜点,也可增加醃渍物与果酱的风味。
两位知名的十七世纪法国草药学家雷梅里与邱梅(Jean—Baptiste Chomel)表示欧白芷有发汗、补身、净化与化痰的作用;勒克莱尔医生用它来治疗厌食症,因为欧白芷能激励神经与消化系统。
大约一百五十年前,米兰发生传染病时,帕拉切尔苏斯(Palacelsus)也提出相同的用法。
2、欧白芷又称独活草,腹痛之根,大天使之草,在欧洲,相传黑死病肆虐的年代,可以帮助人们对抗死亡,欧洲有很多酒都是使用欧白芷制作而成的。欧白芷强烈的带着中药气息的挑逗性的味道,更是很多名牌香水的独家秘方。
在地中海流域,流淌着很多关于Angelica天使草的美丽传说:相传它清新的草本香味,能有效安抚、愉悦身心,神奇的镇定安神功效,连女巫也无法抵抗,也因此,这一神奇的植株被奉为“天使草”的美名;在中古时代,人们也习惯将天使草根制作成项链,佩戴在孩子身上,保护孩子们免受疾病和巫蛊的伤害。
3、欧白芷不是中国当归
欧白芷属于伞形花科,和中国的当归同科不同属,欧白芷偏重于补气,题补元气,而中国当归更偏重于补血,中国当归当归头可以生血,也就是增加血红蛋白的再生能力,当归身可以活血,也就是可以增加循环的血量,而当归须可以破血,大多用于血瘀之症。常见于流产、产后、胎盘不下、恶露等等。欧白芷又称西方当归。
确实呢,看到这个故事让我突然想起当年在欧洲泛滥的黑死病以及火烧巫女的故事了。
记得巫女那个时候也是因为一种附着在燕麦(?)植物芒上的病菌感染病人导致胡言乱语,而不知情的人就说是中了巫术,所以烧死了很多无辜的少女。。。
果然植物有时候对历史影响也不小呢。。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