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7070370、 于 2012-8-6 21:53 编辑
扇子的分类:
一平扇(即是团扇、葵扇、麦草扇、玉版扇等)不能折叠;二折扇可自如敞开收叠。而团扇,也叫“宫扇”、“纨扇”。是一种圆形有柄的扇子。宋以前称扇子,都指团扇而言。王昌龄《长信愁》诗:“奉帚平明秋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杖扇新录》载:近世通用素绢,两面绷之,或泥金、瓷青、湖色,有月圆、腰圆、六角诸式,皆倩名人书画,柄用梅烙、湘妃、棕竹,亦有洋漆、象牙之类。名为“团扇”。团扇出现在西汉时期,又称绢宫扇、合欢扇,是当时妃嫔仕女的饰品。然而在历代,团扇已几乎成为红颜薄命、佳人失势的象征,如唐代王建的词:“团扇,团扇,美人并来遮面。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圆形或近似圆形扇面,扇柄不长。多为唐代女性随身佩带,中国团扇一般在扇面画上仕女图。团扇系中国的发明,又名纨扇,而后传入日本。班婕妤作《团扇诗》,又称《怨歌行》:新制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作合欢扇,团圆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弃捐荚笏中,恩情中道绝。![]()
雁贴寒云次第飞,向南犹自怨归迟。谁能瘦马关山道,又到西风扑鬓时。人杳杳,思依依,更无芳树有鸟啼。凭将扫黛窗前月,持向今朝照别离。![]()
曲阑深处重相见,匀泪偎人颤。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半生已分孤眠过,山枕檀痕涴。忆来何事最销魂,第一折技花样画罗裙。![]()
无情野火,趁西风烧遍、天涯芳草。榆塞重来冰雪里,冷入鬓丝吹老。牧马长嘶,征笳乱动,并入愁怀抱。定知今夕,庾郎瘦损多少。便是脑满肠肥,尚难消受,此荒烟落照。何况文园憔悴后,非复酒垆风调。回乐峰寒,受降城远,梦向家山绕。茫茫百感,凭高唯有清啸。![]()
烛花摇影,冷透疏衾刚欲醒。待不思量,不许孤眠不断肠。茫茫碧落,天上人间情一诺。银汉难通,稳耐风波愿始从。![]()
相逢不语,一朵芙蓉著秋雨。小晕红潮,斜溜鬟心只凤翘。待将低唤,直为凝情恐人见。欲诉幽怀,转过回栏叩玉钗。![]()
美人临残月,无言若有思。含颦但斜睇,吁嗟怜者谁。予本多情人,寸心聊自持。浩歌幽兰曲,援琴终不怡。私恨托远梦,初日照帘帏。![]()
马上吟成促渡江,分明闲气属闺房。生憎久闭金铺暗,花冷回心玉一床。添哽咽,足凄凉。谁教生得满身香。只今西海年年月,犹为萧家照断肠。![]()
愁痕满地无人省,露湿琅玕影。闲阶小立倍荒凉。还剩旧时月色在潇湘。薄情转是多情累,曲曲柔肠碎。红笺向壁字模糊,忆共灯前呵手为伊书。![]()
戚戚复戚戚,高楼月如雪。二八正婵娟,月明翡翠钿。由来工织锦,生小倚朱弦。朱弦岂解愁,素手似云浮。一声落天上,闻者皆泪流。别郎已经年,望郎出楼前。青天如海水,碧月如珠圆。月圆以复缺,不见长安客。古道白于霜,沙灭行人迹。月出光在天,月高光在地。何当同心人,两两不相弃。
海色残阳影断霓,寒涛日夜女郎祠。翠钿尘网上蛛丝。澄海楼高空极目,望夫石在且留题。六王如梦祖龙非。![]()
春云吹散湘帘雨,絮黏蝴蝶飞还住,人在玉楼中,楼高四面风柳烟丝一把,暝色笼鸳瓦,休近小阑干,夕阳无限山[查看全文]
本帖最后由 岛音。 于 2012-5-12 13:58 编辑
古时候的人们是怎么称呼颜色的(* ̄︶ ̄)y
(* ̄︶ ̄)y 因为不知道该放哪个版块,于是要是不对的话那么就麻烦版主整理一下了
[查看全文]
本帖最后由 溪wing 于 2013-5-6 17:59 编辑
@设计目录中國女服變遷圖 | 商周禮制十五而笄;西漢深衣制,上襦下裙,街市罗衣飘飘;南北朝衣身緊貼,对襟直領衣袖細窄,引入胡服風范;唐中前期小头鞋履窄衣裳,披帛半臂興盛;晚唐時世寬妝束,衣裙寬松;宋尚素雅,明霞帔比甲興盛。清漢族傳統服飾終結,滿族特色的旗袍影響至今。圖:Nancy Duong
[fold=~简体~]中国女服变迁图 | 商周礼制十五而笄;西汉深衣制,上襦下裙,街市罗衣飘飘;南北朝衣身紧贴,对襟直领衣袖细窄,引入胡服风范;唐中前期小头鞋履窄衣裳,披帛半臂兴盛;晚唐时世宽妆束,衣裙宽松;宋尚素雅,明霞帔比甲兴盛。清汉族传统服饰终结,满族特色的旗袍影响至今。图:Nancy Duong[/fold]
[查看全文]
唐朝开放的政策与发达的交通使得外商外客可以随时出入,也带来了许多域外食品和外民族的饮食习惯。这些外来食物普遍流星于唐朝社会,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从而构成了唐代饮食独特的地方,即“胡风饮食”十分兴盛。
作为吃货,让给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唐朝人的胡风饮食都有些神马~
【我又报社来了~~~
【胡饼】
胡饼大约是在汉代班超通西域时传来的。可惜至今尚未找到直接的文字记载。最早一条记载“胡饼”的文字,是《太平御览》八六。引《续汉书》:“灵帝好胡饼”。其次是《三辅决录》:“赵歧避难至北海,于市中贩胡饼”的记载。就算有人说《三辅决录》出自后人之手,《晋书》也有王羲之独坦腹东床,啮胡饼,神色自若的记载。可知至迟晋代已传入“胡饼”了。所谓胡事的种类,《一切经音义》提到:油饼本是胡食,中国效之,微有改变,所以近代亦有此名……胡食者,即毕罗、烧饼、胡饼、搭纳等。胡食自汉魏以来,即在中国风行,到唐代最盛。唐代的胡饼类似于今天的烧饼,它是在炉中烤制而成,上着胡麻,中间还可以着馅。京师长安盛行胡饼,市场之中到处有定点供应的“胡麻饼店”和流动贩卖的“登饼胡”,而且价钱便宜。《旧唐书》:“贵人御馔,尽供胡食”唐人无论贵贱,皆以胡饼为主食,吃胡饼已经成了一种最时髦的享受。安史之乱,玄宗逃难途中也以此充饥。当时,长安辅兴坊的胡饼最富盛名,而传为一时美谈的就是白居易亲自制胡麻饼,并送给杨敬之,作七言绝句一首“胡麻饼样学京师,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蒸胡饼】《释名》曰蒸饼是“随形而名之也”。蒸胡饼也很受人们青睐,宰相刘晏“五鼓入朝,时寒,中路见卖蒸胡处,热气腾辉,使人买以袍袖包裙褐底啖之,谓同列曰‘美不可言’”。从这条记载,我们可以看到唐代饮食生活的一角:官员的早朝早点,路中蒸饼铺的及早营业和热气腾腾的景象,以及它制作方法的方便快捷。(不知道长什么样子,就找的烧饼的图(。ω。))【饆饠】亦写作“毕罗”。是一种包有馅心的面制点心。始于唐代,当时长安的长兴坊有胡人开的饆饠店。据史料,有蟹黄饆饠、樱桃饆饠、天花饆饠等,甚为著名。毕罗是什么样子,仍不清楚。按《酉阳杂俎》记载,毕罗是按斤计算。也有说毕罗是一种用于捻而食之的抓饭。《太平广记》卷234“御厨”引《卢氏杂说》:“有物若毕罗,形粗大,滋味香美,呼为诸王修事。”由此看出毕罗应当不是一种抓饭,刘恂《岭表录异》中记载了一种蟹毕罗,是以蟹黄,蟹肉为佐料的毕罗饼,又有韦巨源《食谱》中的“天华毕罗饼”,由此可见毕罗应是一种面点。(不知道长什么样子,就找的红薯饼的图,别打我【泥垢!)除了以上几种面食,还有曼陀样夹饼,婆罗门轻高面等为唐人所喜爱( >ω<)【水果】【马乳蒲桃】:最早记载了传入时间的是贞观年间突厥可汗进贡,史载“长二丈余,子亦稍大,其色紫”,唐太宗平定高昌后,成功将其移植到长安的皇家园林中,以后在民间也广泛栽种。(貌似就是今天的马奶葡萄~(=・ω・=))
本内容已隐藏,回复后刷新可见哦 以上就是今天的,蔬菜酒类和其它下次撸,整理的依据是傅晓静《唐代的胡风饮食》(o>▽<)[查看全文]









本帖最后由 宫本希 于 2013-11-5 16:48 编辑
【整理】那些被遗忘的古老风俗【唐】
(图出《王弘力·古代风俗百图》)
【唐·饰梅花妆】
初七人日又立春,梅花点额颜色新。
此身若在含章殿,疑是寿阳宫里人。
古代以正月初七日为『人日』,《事物记》载:东方朔最初置『人日』。传说宋武帝时,寿阳公主在人日卧含章殿,檐下梅花飘落在公主额上,形成一种装饰;宫女效之,以红点额为『梅花妆』。此俗传至唐宋,妇女多在脸上画各式图案;有『斜红、面靥』等名目;涂唇有『万金红、大红、内家圆』等名目。其实,妇女在脸上点画装饰,早在春秋战国时已经兴起了;长沙出土楚国女俑的脸上就有圆点的图案可证。到唐代发展为往脸上贴金箔花钿,成为一种化妆时尚。
【唐·送穷】
年年晦日送穷神,柳车草船载出门。
沥酒再拜早离去;老穷方走新穷临。
送穷之俗,自汉已有之。西汉扬雄有《逐贫赋》。据《金谷园记》云:“高阳氏子瘦约,好衣敝衣食糜。人作新衣与之,即裂破以火烧穿著之。宫中号曰穷子。正月晦日巷死。今人作糜,弃破衣,是日祀于巷,曰送穷鬼。”传说穷神穿破衣,吃稀饭;在正月最后一天死去。人们在这天熬粥、扔破衣、结柳为车、缚草为船,在巷口焚之。祝送穷神,永不回来。至唐仍有此俗。韩愈有《送穷父》文;姚合有《晦日送穷》诗:“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唐·放灯】
火树银花不夜天,游人元宵多留连。
灯山星桥笙歌满,金吾放禁任狂欢。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故称“元宵”。道家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早在汉代已有庆贺元宵之俗,至唐规模更为盛大。苏味道的《正月十五日夜》诗:“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浓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成为元宵诗经典之作。唐睿宗时元夕作灯树高二十丈,燃灯五万盏,号为“火树”。“金吾不禁夜”是说京城破例取消夜间戒严,允许市民逛灯三整夜,又称“放灯”。
【唐·内宴冷餐】
御赐冷食满宫楼,鱼龙彩旗四面稠。
千官尽醉犹教坐;归来月上金殿头。
唐张籍《寒食内宴》:“朝光瑞气满宫楼,彩纛鱼龙四面稠。廊下御厨分冷食,殿前香骑逐飞球。千官尽醉犹教坐,百戏皆呈未放休。共喜拜恩侵夜出,金吾不敢问来由。”所谓冷食,即已做成的熟食。据史料载,如干粥、醴酪、冬凌粥、子推饼、馓子等。因在寒食节用,又称寒具。唐宫内的寒食内宴,可谓最早的冷餐大会。
【唐·祭扫】
寒食祭扫冢一堆,风吹旷野纸钱飞。
黄泉不知生人泪;暮雨萧萧惆怅归。
《荆楚岁时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按:传说介子推于三月五日为火所焚,国人哀之,每岁春暮,为不举火,谓之禁烟。唐王建《寒食行》:“寒食家家出古城,老人看屋少年行,丘垅年年无旧道,车徒散行入衰草。牧儿驱牛下冢头,畏有家人来洒扫。远人无坟水头祭,还引妇姑望乡拜。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但看垅上无新土,此中白骨应无主。”在唐代寒食扫墓,后来与清明祭扫合为一事。《东京梦华录》:“寒食第三日即清明矣,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
【唐·走马射箭】
垂杨金堤翠幕连,健儿走马射堂前。
国家尚武多才俊,方显干城诸英贤。
孟浩然诗《上巳洛中寄王九迥》:“斗鸡寒食下,走马射堂前。”
【唐·浴佛节】
佛光普照遍长安,吃斋诵经建寺庵。
居士男女多布施;为求来生结善缘。
相传夏历四月初八日为释迦牟尼生日,佛寺常于此日诵经,以各香浸水灌洗释迦之太子诞生像;纪念佛之诞生,称为浴佛节。唐代佛教信仰极盛,长安善男信女多于此日施舍。此风迄宋明依然。《东京梦华录》:“四月八日佛生日,十大禅院各有浴佛斋会,煎香药糖水相遗,名曰浴佛水。”《日下旧闻考》:“京师僧人念佛号者,辄以豆记其数。至四月八日佛诞生之辰,煮豆微撒以盐,邀人于路请食之,以为结缘。今尚沿其旧也。”
【唐·蛛丝乞巧】
七夕织女赐新妆,挑来蛛丝盒中藏。
明朝结成玲珑网;试比阿谁称巧娘。
《荆楚岁时记》:“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采缕,穿七孔针,或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喜子即指一种小蜘蛛。唐刘言史《七夕歌》:“碧空露重新盘湿,花上乞得蜘蛛丝。”杜甫在《牵牛织女》诗中也写过这种风俗:“蛛丝小人态,曲缀瓜果中。”宋代《东京梦华录》:“妇女望月穿针,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
【唐·拜新月】
妆楼鸾镜拜月明,再乞嫦娥驻美容。
蛾眉新月今相似,如水流年叹无情。
唐代妇女拜新月,多是祈求青春常驻。常浩《赠卢夫人》:“佳人惜颜色,恐逐芳菲歇。日暮出画堂,下阶拜新月。”中唐大历才子吉中孚之夫人张氏有《拜新月》之诗:“拜新月,拜月汝楼上;鸾镜始安台,蛾眉已相向。东家阿母亦拜月,一拜一悲声断绝。昔年拜月逞容辉,如今拜月双泪垂。回看众女拜新月,却忆红闺年少时。”看来,拜新月应是年轻妇女的事。
[查看全文]











本帖最后由 宫本希 于 2013-11-5 16:42 编辑
#技术宅社区古风版#
(图出《王弘力·古代风俗百图》)
【唐·刺青】
长安少年多英雄,胴臂竞相比雕青。
精刺五彩多奇妙,东传扶桑有遗风。
刺青是古代纹身风俗的遗迹,许多民族都曾有过。古书记载:周代的越人即披发文身。后来民间的刺青已没有上古图腾崇拜的内容。唐代民间特别流行刺青,当时称为“札青、点青、肤札、镂身。”刺的内容有各种图形,文字以及人物佛像等。《酉阳杂俎》载:“荆州街子葛清,自颈以下,遍札白居易诗。段成式尝与荆客陈至呼观之;令其自解。背上亦能暗记,反手指其札处,至‘不是花中偏爱菊’,则有一人持杯临菊丛;‘黄夹缬窠寒有叶’,则指一树,树上挂缬窠,文绝细。凡札三十余首,体无完肤。陈至呼为‘白舍人行诗图’。”唐代刺青的技术水平已很高妙,“又有王力奴以钱五千,召工札胸腹为山池亭院,草木鸟兽,无不具悉,细若设色。”《水浒传》中九纹龙史进,浪子燕青等皆刺得一身好花绣,说明宋代仍有刺青。宋后便少见。刺青唐代传入日本,迄今仍有满身刺五彩图形者。
【唐·登乐游原】
乐游原上游人多,重九登高乐如何。
留恋夕阳无限好,寸阴难买莫蹉跎。
据《续齐谐记》载,东汉桓景跟费长房学道术。一日,费告知桓:九月九日有大灾,可速回家,让全家插茱萸,登高饮菊花酒,即能免灾。从此形成一种风俗。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是茴香科植物,据说戴其茎、花有避疫的功效。李白《宣州九日寄崔侍御》诗:“九日茱萸熟,插鬓伤早白。”杜牧有《九日齐山登高》诗。
【唐·驱傩】
驱傩吹笛又击鼓,瘦鬼涂面赤双足。
桃弧射矢茅鞭打,鼠窜引得众欢呼。
“驱傩”是古代驱除疫鬼的仪式,多在腊月举行。唐王建《宫词》:“金吾除夜进傩名,画裤朱衣四队行。院院烧灯如白昼,沉香火底坐吹笙。”描写了仪式的场面;孟郊的《弦歌行》:“驱傩击鼓吹长笛,瘦鬼染面惟齿白。暗中崒崒拽茅鞭,裸足朱衫行戚戚。相顾笑声冲庭燎,桃弧射矢时独叫。”描写了傩的形状和人们驱傩的欢乐情绪。
【唐·镜听】
夫君远宦盼回程,跪拜灶前点香灯。
怀中抱镜藏门候,闻人初言细品评。
《月令萃编》载:“元旦之夕,洒扫,置香灯于灶门,注水满铛,置勺于水,虔礼拜祝。拨勺使旋,随柄所指之方,抱镜出门,密听人言,第一句便是卜者之兆。”又《琅环记》载:“先觅一古镜,锦囊盛之,独向神灶,勿令人见,双手捧镜,诵咒七遍,出听人言,以定吉凶。”唐王建《镜听词》云:“重重摩挲嫁时镜,夫婿远行凭镜听。回身不遣别人知,人意丁宁镜神圣。怀中收拾双锦带,恐畏街头见惊怪。嗟嗟嚓嚓下堂阶,独自灶前来跪拜。出门愿不闻悲哀,郎在任郎回未回。月明地上人过尽,好语多同皆道来。卷帷上床喜不定,与郎裁衣失翻正。可中三日得相见,重绣锦囊磨镜面。”
唐·新妇不拜
并蒂莲花两相偎,红毡展地迎亲回。
新妇不拜新郎拜,感谢天公为良媒。
唐代结婚有男拜女不拜之风俗。最明显的形象证明,即在敦煌莫高窟第十二窟(又有记为四七三窟者晚唐的《婚礼图》,“礼堂”用步幛遮之,新娘立右,新郎跪左;新郎旁一人司仪。宴席设在对面一大棚之内,长案陈列美食,来贺男女嘉宾分两侧而坐。据《寄园寄所寄》引《渤海国记》云:“古者男女皆跪,男跪尚左手,女跪尚右手,以此为例。自唐武后尊妇人,始易令拜而不屈膝。”
【唐·折柳】
跋山涉水轻别离,天涯芳草亦萋迷。
只因登程常折柳,桥畔岸边皆秃枝。
古人离别时,有折柳枝相赠之风俗。隋末无名氏《别诗》:“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此为较早之思行人而折柳之诗。唐王之涣《送别》云:“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韩翃《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敦煌出土唐代民间曲子抄本《望江南》:“莫攀我,攀我太心偏。我是曲江临池柳,者人折了那人攀,恩爱一时间。”最初因相思而咏柳,后来送别时折柳以示相思。王翰《凉州词之二》:“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折杨柳》者,乃胡笳与笛之曲目名也。其取名折杨柳,当与离人相思有关。
【唐·步障】
国殷民富夸盛唐,豪门出行步障长。
可怜明皇幸蜀路,难遮风雨任凄凉。
晋代即有步障,贵族富家出门要用步障遮住路的两侧,尤其内眷不欲路人看见。《晋书》:“王恺作紫丝布步障四十里;石祟作锦步障五十里以敌之。”唐代贵家妇女出门,仍用步障;在敦煌莫高窟唐代多处壁画中有步障出现。但更多的不是长形固定步障;而是方形活动步障,以横梁展障,梁中间接一竖杖,由男役持之,可以随人移动。妇女下车,即用步障遮之。
【唐·西域歌舞】
西域歌舞名胡旋,传入宫掖靡长安。
吹奏何必琼林宴,市间到处闻管弦。
隋唐时期,西域文化包括宗教(如景教、祆教)、服饰 (如胡服翻领窄袖)、饮食(如胡饼、烧饼)、绘画、歌舞、音乐及乐器等一起传入长安。音乐主要有龟兹乐、天竺乐、疏勒乐、安国乐等。乐器舞蹈也随之而流行。著名的“胡腾舞”出自石国;刘言史《王中丞宅夜观胡腾》诗:“石国胡儿人见少,蹲舞尊前急如鸟。”李端《胡腾儿》诗:“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扠腰如却月。”又有“胡旋舞”,出自康国;白居易《新乐府:胡旋女》:“胡旋女,出康居。弦歌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飘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出土唐三彩中有穿舞服的舞伎俑,唐墓壁画中也有舞女张臂作舞形象。
【唐·双陆】
桐阴对坐品香茗,一局双陆赤与青。
掷骰滴答如铜漏,深宫又闻小尨声。
双陆是古代一种棋类游戏,有固定长方形盘,上画左右各有六路,双方分黑白各十五个马子,状如保龄球的小木棒。马子按规定在盘边摆放,双方轮流掷骰子,按点多少移动马子。白马子自右向左,黑马子自左向右。马子先出尽者为胜。晚唐反映宫人生活的绘画中有打双陆的形象。
【唐·骑驴打球】
吐番马球号波罗,传入大唐靡中国。
民间亦好击鞠乐,无奈马少骑驴多。
马球藏语称波罗。在唐初传入长安后,即为皇帝和贵族们所喜好。盛行情况可见《封氏闻见记》。尤其到唐玄宗时,打马球风气大盛。波罗球大如拳头,用坚韧木料制成,内部挖空,外面涂色或装饰。故又称“朱球、画球、彩球、七宝球”等。球杖长数尺,击球一端呈弯月形。球场宽阔平坦,两端各有球门,两队球手骑马入场,打入球门为胜得一筹,将筹插在球门上。当时也有在大街上打球者,也有骑驴打球者。如《逸史》载:李林甫“年二十,尚未读书。在东都,好游猎打球,驰逐鹰狗,每天城外槐坛下,骑驴击球,略无休日。既惫舍驴,以两手返据地歇。”后来也有步行打球者,如王建《宫词》:“殿前铺设两边楼,寒食近人步打球。一半走来争跪拜,上棚先谢得头筹。”
【唐·相扑】
孟贲古冶两相搏,强者角抵在必得。
今番对阵显身手,他日三军勇报国。
我国古代角觝最早进入宫廷,《礼记·月令》:“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在秦汉时的角觝不作为体育项目,而归于百戏一类。唐《因话录》载:“文宗将有事南郊,礼前,有司进相扑人。上曰:我方清斋,岂合观此事!左右曰:旧例皆有,已在门外祗候。”可见唐代相扑久已有之。巴黎藏敦煌唐代写经上画有两个赤身着犊鼻裤者相扑的形象,可为形象佐证。宋代《东京梦华录》及《梦粱录》载:宋代宫廷御用之相扑手,乃御前卫队左右军士,名为“内等子”。市井职业相扑手,则皆有名号。胜者受赏物品有:旗帐、银杯、彩缎、锦袄、官会(钞票)、马匹等;“须择诸道州郡膂力高强、天下无对者,方可夺其赏。”亦有以相扑设擂,如《水浒传》中所描写者。故我国职业相扑,要早于日本(十六世纪日本出现职业相扑)。北宋还有“小儿相扑、乔相扑”。更有早于全世界者,南宋景定年间(1260-1264)临安有著名的女相扑手,《梦粱录》记载了她们的名字:赛关索、嚣三娘、黑四姐等。《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相扑始于日本之说,并不正确。因为角力、相扑之类,欧亚许多民族都有,例如蒙古、伊朗、土耳其等,只是规矩有所差异而已。
[查看全文]
本帖最后由 溪wing 于 2013-5-18 22:19 编辑
转自【栖凤阁汉服】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198d6a01007wbm.html 【侵删,PM本人或者PM主版版主】
《论语·乡党》里说“红、紫不以为亵服”,亵服就是指内衣裳所以,大致上来说,亵衣其实就是胸兜啦。最使人感到奇怪的是,在南北朝时,妇女的内衣还有一个雅号,叫“袜”。有时候看古籍翻到,经常要愣一下:袜怎么会穿到身上去的呢?原来古人所穿在脚上的叫“足衣”或“足袋”,并不作“袜”,而作“韈”、“韤”。只是穿在女人身上的内衣,才称为“袜”。宋朝的“抹胸”、 “抹肚”的早期写法为“袜胸”、“袜肚”。梁刘缓《敬酬刘长史咏名士悦倾城诗》中就有“袜小称腰身”的比喻。隋炀帝的《喜春游歌》中也有“锦袖淮南舞,宝袜楚宫腰”的诗句,咏的都是妇女的内衣。袜是“襪”的简化字,襪的前身为“韈”和“韤”。后两字分别为“革”、“韦”旁。在古文字中,革、韦各代表生皮和熟皮;而“襪”从衣旁,表示由织物做成。所以,从“韈、韤”到“襪”,象征古人穿袜由皮革向织物的转变。古人何时由穿“韈”变为穿“袜”?从韈字改从“衣”旁的时间看,估计在秦汉时代(或许更早)。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袜”发音为“mò”自魏晋南北朝以儒学独尊为内核的文化模式出现裂隙后,中国古代内衣文化开始了不为礼俗所拘的浪漫岁月。隋唐时期,凭借内衣的形制、赋色来袒露身体,更显唐代内衣服饰文化的开放气度及人文精神中精彩绝艳的异光;宋代的由于“程朱理学”的“存天理、去人欲”制约,使封建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思想禁锢愈益深重,但并没有使内衣文化黯然失色,而是以“窄、瘦、长、奇”别具中原特色,为日后的“肚兜”文化奠定了根基;明朝内衣文化中“非绣衣大红不服”的“主腰”式内衣(本人以为这个主腰是历代最性感的一种,下文会详细交代),更体现了当时社会风尚中“导奢导淫”的生活消费理念;清末民国,既有对传统内衣的继承,又有对西方内衣文化的接纳,修身塑形、寄寓精神的“肚兜”艺术提升了中华内衣的品格。在内衣的发展历史中,无论禁锢也好,释放也好,内衣的魅力是深邃而久远的。内衣同时也是一个时代女性身份和地位的晴雨表,女性不断改变着自己的腰肢和臀部,这个过程充满了曲折与艰辛。中国古代内衣都“体”现了时代的特征。从长方形、菱形、三角形、半圆形到倒花蕾形、如意形、虎形,呈现千姿百态,纵观整个内衣文化的发展,软玉温香,精致考究,一派中国古代内衣画卷的流动展示,投射的是谦和、内敛、包容的东方式温婉美丽。中国古代内衣以一种朦朦胧胧、时隐时显、含羞内敛来抒发对美、情以及身体表现的企望:)汉代以前:亵衣“亵”意为“贴身的内衣”和“轻薄、不庄重”,可见古人对内衣的心态,是回避而隐晦的。《礼记·檀弓下》里写了这么个故事:“季康子之母死,陈亵衣。敬姜曰:‘妇人不饰,不敢见舅姑,将有四方之宾来,亵衣何为陈于斯 ’命彻之。”敬姜是季康子从祖母,这个老太深明礼仪,孔子对她有很高评介。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当时的妇女在去世之后,要备亵衣入殓,不过这种女人的内衣通常是不能见人的,所以不能在大庭广众面前显露。在秦始皇兵马俑里,从秦兵马俑服装的领口就可以看到,这些武士外有铠(铠:音kǎi)甲战袍,里边也另有衣服。汉:抱腹、心衣汉代内衣的款式,有多种形制,人们对衣饰的追求已经开始趋向精美。这时女性的内衣比较常用的有帕腹、抱腹和心衣。汉刘熙《释名·释衣服》称:“帕腹,横帕其腹也。抱腹,上下有带,抱裹其腹,上无裆者也。心衣,抱腹而施钩肩,钩肩之间施一裆,以奄心也。”由此可见,这时的内衣有繁简之别,简单的只是横裹在腹部的一块布帕,因称“帕腹”;稍微复杂一些的,只是在帕腹上缀以带子,用时紧抱其腹,故名“抱腹”;如果在抱腹上加以“钩肩”及“裆”,则成了“心衣”。穿的时候要像缠绷带似的前一块后一块慢慢把自己裹成一个肉粽,灰常麻烦……“心衣”与“抱腹”的共同点是背部袒露无后片。我们从后人所绘的《北齐校书图》(见图)中,仍可找到心衣的遗型。帕腹、抱腹和心衣,尽管有着繁简之别,但全都只有前片,没有后片,穿着这种内衣,后背部分是全部袒裸的。HOHO,好像泳衣哦!“心衣”的特点是以“以带吊缚”以及“以平裁式布帛遮束”。其“带”的量及位置各有不同,其“平裁式”的几何形态化布帛的分割均有变化。应该说“心衣”已经基本具备了后世内衣的特点。在汉代。还出现过一种既有前片又有后片的内衣;既可当胸,又可当背,因形得名“两当”,它是后世背心的最早形式。汉朝常用的内衣面料是平织绢,上面多用各色丝线绣出花纹图案(称彩绣),图案多以“爱情”为主题。魏晋(十六国):两当三国两晋南北时朝北方游牧民族的女性内衣 “裲裆”传人中原,后被汉族女性接受。“裲裆”也就是“两当”,顾名思义,有前后两片,既可当胸又可当背”。通常为两层,夹层可衬棉,贴身保暖。《晋书·五行志》称:“至元康末,妇人出两裆,加乎交领之上,此内出外也。”
穿著裲裆的人物形象,在甘肃嘉峪关魏晋壁画墓中有所反映(见图),画中所绘采桑女及护桑女形象,就身穿方形裲裆。不过这种裲裆形制都比较单薄,当时还有种材质手感厚实、色彩丰富的织锦裲裆。晋人小说《搜神记》中就有描写:据说三国时在颍川(今河南长葛)一带经常闹鬼,一日夜晚,魏大臣钟繇外出,恰巧遇上一个“如鬼”,其“形体如生人,著白练衫,丹绣裲裆”,钟繇见之,奋臂挥刀斫砍,只见该妇一边奔跑,一边以丝绵揩血第二天,钟繇派人沿着血迹找到一具女尸,只见其服饰依旧,只是裲裆中的丝绵被抽掉了不少,那是因为用其揩血的原故。故事内容虽然荒诞,但反映了当时妇女服饰的一些史实,由此我们知道,在当时,妇女确实穿著裲裆,而且已将其穿著在外面,裲裆的表面采用刺绣,比较考究;更主要的是在裲裆的里面,还纳有丝棉。这种裲裆当为后世‘棉背心’的最早形式。时过一千多年,考古工作者在新疆等地,还发掘出这种纳有丝棉的“丹绣”裲裆实物,与文献记载正好相符。反闭则是另一种内衣,这种内衣也有前后两片,不过不象裲裆那样前后分制。以带襻相联;而是前后两片缝缀,于后背开襟,穿著时在背后纽结,“反闭”一名就由此而来。《释名·释衣服》称:“反闭”,儒之小者也,欲向著之,领含于项,反于背后闭其襟也,说的就是这种内衣。唐代唐代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外关系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唐朝崇高的国际地位和辉煌的经济文化成就,遂使中国成为亚洲诸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和中心,而且与西北各民族往来甚密,因此而影响到唐人的装束。同时也孕育了中华文明开放的着装制度,并对后世影响颇深。大唐女子日常服饰是衫、袄、裙,多见是上身着襦、袄、衫,而下身束裙子。裙子以红色最流行,其次为紫、黄、绿色。而襦(襦:音rú)到了唐代,由原来的大襟,更多的采用对襟,衣襟敞开,不用纽扣,下束于裙内,为配合外衣的穿着,唐内衣也随之改变甚大。唐代以前的内衣肩部都缀有带子,唐朝女性的“以胖为美”,所追求的并非肥胖,而是丰满,也就决定了美丽的女性不能像前朝人一样穿吊带的“心衣”,于是,唐代女人便发明了无带的内衣。唐代浪漫奔放的文化使得内衣的样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在我国历史上首次出现了不系带的内衣,称为“诃子”。唐代女子喜欢穿半露胸式裙装,她们将裙子高束在胸际,然后在胸下部系一阔带,两肩、颈、上胸及后背无带且袒露,穿时由后及前,胸前有一排扣子系合,或用其他带子系束,外披透明罗纱,内衣若隐若现。内衣面料考究,多为织锦,色彩缤纷,与今天流行的“内衣外穿”颇为相似。为配合这样的穿着习惯,内衣需为无带。 “诃子”常用的面料为“织成”,这种面料挺括略有弹性,手感厚实,穿时在胸下扎束两根带子束紧以支撑胸部,使两胁至腰部臀部形成诱惑的曲线。这时候的内衣功效已经有点接近今天的美体内衣了。“织成”保证“诃子”胸的上部分达到挺立的效果。这点我们可以从唐代画家周昉《簪花仕女图》(见图)里的女性就带有一种健康丰腴的自然美,她们的裙子高束在胸际,在胸部下方系一根装饰性的锦带,外穿透明绣花罗纱衫和随风飘曳的披帛,裸露的臂膀、后背与前胸若隐若现。裙子里面的“诃子”在画面上表现不出来,但这正是“诃子”的特点,“诃子”没有带子,胸际为“一字形”的包缠式。这是唐代女性那份对自身的自信与坦然,是古代女性自然形体美亮相。据《唐宋遗史》及《绿窗新语》等书记述,这种内衣为杨贵妃所创。杨贵妃与安禄山私通,两人颇为狂悖,无意之间安禄山的指甲误伤了贵妃的胸乳....咳咳,贵妃担心被皇帝发觉,于是制诃子以遮之,后宫嫔妃未悉深情,反以为未肯露乳,觉得新奇,遂群起效之,成为一时风俗。由此可见,“遮丑”也是内衣的主要功能之一。“诃子”的美在于藏而不露,隐而不坚。从这点说来,杨贵妃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美貌的女子,起码她是深谙中庸之道的,知道美丽在这种犹疑的时刻方才显得愈加珍贵。由此可见,唐代妇女“诃子”,其作用不在护腹,而在掩胸——即遮蔽在乳,应该以杨贵妃为分界线的。我们以现代对女性胸罩的第一个正式名字“乳房支撑物”来看唐朝的“诃子”,在胸下部系一阔带,胸前有一排扣子系合,或用其他带子系束,唐朝的“诃子”应当是现代女子所用胸罩的最初雏形,“诃子”作为内衣的功效也更接近今天的女性内衣——胸罩。宋代:抹胸宋代大片土地沦为女真贵族统治领地,服饰文化也因其政治和经济因素而发生交互影响。《续资治通鉴》记载:“临安府风俗,自十数年来,服饰乱常,习为边戎……”,故自宋代始,女子有束胸的习惯。宋女子日常服饰:上身穿袄、襦、衫、背子、半臂,下身束裙子、裤。其面料为罗、纱、锦、绫、绢等。宋代“抹胸”穿着后“上可覆乳下可遮肚”,整个胸腹全被掩住,因而又称“抹肚”。其实“抹肚”的早期写法为“袜肚”。用纽扣或带子系结。平常人家多用棉制品,俗称土布,贵族人家用丝质品并在其上绣以花卉。有单有夹,形式不一。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袜肚》:“袜肚盖文王所制也,谓之腰巾,但以缯为之;宫女以綵为之,名曰腰綵。至汉武帝以四带,名曰袜肚。至灵帝赐宫人蹙金丝合胜袜肚,亦名齐裆”可见由来已久。“袜肚”又可称“袜腹”、“抹胸”,原似妇人所服,即指有前片无後片,上可覆乳,下可遮肚腹的内衣。後则男女皆服。这种抹胸实物在考古发掘中常有发现。如福建福州的一座女墓中所出土的一件,制为双层,表里均以素绢,内絮少量丝绵,长55厘米,宽约40厘米;在抹胸的上端及腰间,各缀有帛带,以便系扎。《金瓶梅词话》第62回写李瓶儿患了重疾“面容不改,体尚微温,脱然而逝,身上止着一件红绫抹胸儿”;还有《红楼梦》写尤三组妆束:“身上穿着大红小袄,半掩半开的,故意露出葱绿抹胸,一痕雪脯”,啧啧,多么惊心动魄的一幕哇。元代:合欢襟蒙古族入主中原,服饰上既承袭汉制,又推行其本族制度。至元大德年间,蒙、汉间的士人之服也就各从其便了。元朝内衣称“合欢襟”或“合欢”由后向前系束是其主要特点。元代的“合欢”,无论从形制还是名称上都很有煽情的味道。“合欢”后背坦露,以带子相连,肩部无带,穿时由后及前,有胸前一排扣子系合,或用襻(音盼pàn)带等系束。面料为手感厚实的织锦,图案则多为四方连续。同学们注意啦。审美风尚变了哦,好欧化,居然有束胸呢(我这个没见识的人想起了斯佳丽与铁达尼)是不是成吉思汗爷爷铁骑踏到罗马的时候顺便学来的?明代:主腰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帝国后先是禁胡服、胡语、胡姓,继而又以明太祖的名义下诏:衣冠悉如唐代形制。明代女子服饰规定民间女子只能用紫色,不能用金绣。袍衫只能用紫绿、桃红、及浅淡色,不能用大红、鸦青、黄色。带则用蓝绢布。明衣衫已出现用纽扣的式样。明代女性内衣称“主腰” 、“阑裙”,其外型与背心相似,开襟,两襟各缀有三条襟带,肩部有裆,裆上有带,腰侧有系带将所有襟带系紧后形成明显的收腰,起到调节腰部的效果,可见明代女子已深谙凸显身材之道,知道通过衣饰充分勾勒出女性具体的轮廓和曲线,使人体美充分得到展示。主腰,其“主”是指系扣的意思,通常为宫女所穿的款式,强调刺绣装饰。《醒世姻缘传》第9回:“许氏洗了浴,点了盘香……下面穿了新做的银红绵裤,两腰白绣绫裙,着肉穿了一件月白绫机主腰。”《水浒传》27回:“那妇人便走起身来迎接,下面系一条鲜红生绢裙,搽一脸胭脂铅粉,敞开胸脯,露出桃红纱主腰”,指的或就是这种内衣。主腰作为女子内衣的称谓早在元代就有。元代戏曲家马致远在他的《落梅风》曲中就写到:“实心儿待,休做谎话儿情。不信道为伊曾害。害时节有谁曾见来?瞒不过主腰胸带”。整只曲子,以女主人公辩白的口吻,倾吐情思苦深。由此可见曲中的主腰所指的就女子内衣,“瞒不过主腰胸带”比诗词中常用的“衣带渐宽”,更坦诚直率。古代女子内衣文化中以图腾和工艺:
![]() 《三元及第》 以喜鹊图形来报”三元及第”的吉庆之喜,妙趣横生, “喜上树梢”的上下图形“同量不同形”,统一中求变化。 古代女子内衣文化中以图腾形象来寄寓理想,表达人生价值与生活态度最具特色。将山水、花鸟、云气、吉祥物、吉祥文字等通过刺绣工艺展示在内衣上,主张天、地、人同源同根平等和谐的文化理念。 图腾线条的吉祥化寄寓,通谐强调物象寓意。例肚兜的胸际边缘—亡绣—亡“夜广体壮”,“玉洁冰清”等直接抒写人生的态度;“麒麟送子”、“如意四方”、“喜上眉梢”等一系列以形象与内涵的谐音手法来表达物我浑融的人生理想。 华夏内衣的色彩布局分黑、白、五彩色系三大系统。彩色系列中,明黄色为最尊,兰绿色为次之,黑白色为百姓庶民所用。 华夏内衣的材料有丝、棉布、绢、绫绸、缎、麻、纱、竹等。内胆常用丝棉绗缝起保暖作用。 图腾的刺绣、镶滚、缀饰工艺是一大特色。各种针法的刺绣技巧与配色可谓精美绝伦。 华夏内衣的款式以“平裁式”的几何形分割为主,如唐代的长方形、宋朝的三角形、金康脶形、明清时期的菱形与半圆形。 内衣的衣片分“前后覆绕式”与“前片独立式”,前后覆绕式指对胸、背的遮覆前片独立式仅指对前胸、乳的遮羞。 款式造型中最具特色的是“束带”的布局安排,各具千秋。“肩部吊带式”最为常见,如肚兜、主腰等员带与束带既有后背交叉的纽扣系结,也有围绕胸、腰的环绕系扎。 以肚兜为代表的内衣款式,其“兜袋”的处理最有魅力,有长方形、半弧形、三角形、橄榄形之分,均在肚兜的三分之二处作兜袋的覆盖,袋的底边与肚兜的底边一致;袋内的空间与整个肚兜是贯通的。 肚兜结构中,除了有遮胸、乳、背的“上兜”,也有护腹及下身隐私部位的“下兜”,形制为一长方形,并在长方形缀有口袋,有“腰包”之功能,以制款式在台湾北部的客家人中最为常见。 ![]() 《连生贵子》 结构上的前后分体式及其肩部的襻带有明朝内衣的遗迹,前片胸襟处绣“连生贵子”,后片以绘小花纹作饰,极为别致,底边缘的“前方后圆”内涵丰富,有“应天应地”之说。 ![]() 《三多之相》 以石榴、佛手、鱼表达“多子、多福、有余”之吉祥,在中心对称式的安排中赋以微妙的小色块变化,统一而丰富,有极高的配色艺术价值。 ![]() 《鸳鸯贵子》 以黑色布做底,绣五彩鸳鸯、蝶、花、鱼等图案,底部用金线来编织成穗饰之缘,在肚兜上极为罕见。 ![]() 《秋韵》 以直身结构处理是肚兜艺术的一大特色,素雅的调和色绣以花蝶纹样更显女性的妩媚与洁净之美;前后二片贯通的工艺也是不可多见。 ![]() 《狮子戏球》 以绣工与立体缀饰结合,是一大特色;嵌以银丝线,更显华贵;狮子的形象也富有童趣,简约生动。 ![]() 《将门之女》 头戴”七星额子”插狐尾及”靠旗”,形象地展示出女将的英武和阴柔之美。花蝶作陪衬而显得一派春色。 ![]() 《麒麟送子》 象征祥瑞的古代传说动物”麒麟”图形与男童形象构成”麒麟送子”的吉祥图腾。内夹薄丝棉,底边”如意头”纹样是一大特色。 ![]() 《戏味人生》 富有陕北风情的戏曲人物,变形中见高超之气,花卉与人物的组合穿插有致,题材上别具一格。 |
本帖最后由 所谓长安 于 2012-8-1 14:53 编辑
![]()
宋 燃爆竹
霹雳声中旧岁除,为惊疫魃燃青竹。一自火药发明后,难止新年放鞭俗。
据《神异经》载:西方山中有山臊,犯之则令人寒热。但它怕竹子爆声。于是人们烧竹来赶走它。唐代诗人来鹄诗云:『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宋代王安石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
宋 教坊自乐
良辰美景奈何天,泪眼装欢又一年。堪喜岁首无官役,相聚青楼奏管弦。
宋代教坊妓女原属宫廷,是为官妓;『绍兴年间,废教坊职名,如遇大朝会、圣节,御前排当及驾前导引奏乐,并拨临安府衙前乐人……』另有私妓,在市井演唱。官府有事,如设酒库卖酒,为招揽生意,『官私妓女,顾倩只应』。一年之内,难得休息。只有新岁初一有空闲自娱。
![]()
明 拜年送名片
拜年不必进府门,送上名片抵见人。各处贺岁皆如此,赠予纸店大笔金。
宋代已用名片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即承放飞帖之用。《清波杂志》载:『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到明代仍然如此。文徵明《拜年》诗云:『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现代的贺年片、贺年卡,可以说是其遗风。
![]()
唐 饰梅花妆
传说 宋武帝时,寿阳公主在人日卧含章殿,檐下梅花飘落在公主额上,形成一种装饰;宫女效之,以红点额为『梅花妆』。此俗传至唐宋 ,妇女多在脸上画各式图案;有『斜红、面靥』等名目;涂唇有『万金红、大红、内家圆』等名目。其实 ,妇女在脸上点画装饰,早在春秋战国时已经兴起了;长沙出土楚国女俑的脸上就有圆点的图案可证。到唐代发展为往脸上贴金箔花钿,成为一种化妆时尚。
![]()
盘尝,芦菔芹芽伴韭黄。
互赠友僚同此味,果腹勿须待膏粱。 古代在立春有吃五辛盘的风俗。如《荆楚岁时记》载:『元日,……进屠苏酒,下五辛盘。』周处《风土记》:『元日造五辛盘。』注云:『五辛所以发五藏之气,即大蒜、小蒜、韭菜、云苔、胡荽是也。』五辛盘又称春盘。《摭遗》载:『东晋李鄂立春日命以芦菔、芹芽为春盘馈贶
![]()
宋 宫中赐银幡
新春拜过至初三,大内银幡赐百官。朝回两袖天香满,帽饰招得笑语喧。
《东京梦华录》:『春日,宰执亲王百官,皆赐金银幡胜,入贺讫,戴归私第。』苏辙《除夜元日省宿致斋》诗云:『今岁初辛日正三,明朝风气渐东南。还家强作银幡会,雪底蒿芹欲满篮。』南宋仍沿北宋风习。《梦粱录》:『立春日,宰臣以下,皆赐金银幡胜,悬于幞头上,入朝称贺。』
![]()
明 鞭春牛
年年春打六九头,烟火爆竹放未休。五彩旌旗喧锣鼓,围看府尹鞭春牛。
《清嘉录》载:『先立春一日,郡守率僚属迎春娄门外柳仙堂,鸣驺清路,盛设羽仪,前列社夥,殿以春牛。观者如市。』明周希曜《宝安春色篇》:『掀天爆声彻夜闹,沸地歌喉板敲檀。春牛高拥巡陌上,瑞麟婆娑影盘桓。』袁宏道有《迎春歌》,证明迎春仪式已经演化为一种盛大的歌舞活动
![]()
唐 放灯
火树银花不夜天,游人元宵多留连。灯山星桥笙歌满,金吾放禁任狂欢。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故称『元(月)宵(夜)』。道家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早在汉代已有庆贺元宵之俗,至唐规模更为盛大。苏味道的《正月十五日夜》诗:『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浓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成为元宵诗经典之作
![]()
宋 蚕卜
捉弄米粉状蚕丝,内藏吉语待尔食。喜得佳兆虽自设,依然欢乐不可支。
宋杨万里有《上元夜里俗粉米为蚕丝,书吉语置其中以占一岁之祸福,谓之蚕卜,因戏作长句》诗:『今年上元家里住,村落无灯惟有雨。隔溪丛祠稍箫鼓,不知还有游人否?儿女炊玉作蚕丝,中置吉语默有祈,小儿祝身取官早,小女只求蚕事好。』云云。既说是里俗,可知是杨万里家乡江西吉州地方的风俗;也即南方养蚕地区的风俗。
![]()
明 走百病上城头
姐妹元宵结伴游,金吾不禁登城头。走出深闺祛百病,胜到岳阳万丈楼。
六对山人《锦城竹枝词》:『为游百病走周遭,约束簪裙总取牢。偏有凤鞋端瘦极,不扶也上女墙高。』描写当时成都妇女在元宵夜遍游城墙为乐事。
![]()
元 结羊肠
元宵初过犹自忙,家家女儿结羊肠。含情暗思心中语:何时得似双鸳鸯
《霏雪录》:『北方士女正月十六日用旧历纸九道为绳,乱结以首尾,联属者为兆,谓之结羊肠。』
![]()
唐 送穷
年年晦日送穷神,柳车草船载出门。沥酒再拜早离去;老穷方走新穷临。
送穷之俗,自汉已有之。西汉扬雄有《逐贫赋》。据《金谷园记》云:『高阳氏子瘦约,好衣敝衣食糜。人作新衣与之,即裂破以火烧穿著之。宫中号曰穷子。正月晦日巷死。今人作糜,弃破衣,是日祀于巷,曰送穷鬼。』传说穷神穿破衣,吃稀饭;在正月最后一天死去。人们在这天熬粥、扔破衣、结柳为车、缚草为船,在巷口焚之。
![]()
宋 春社
千寻古栎笑声中,此日春风属社公。割肉卜瓦馀风在,更喜畅饮治耳聋。
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是春社日。古时以村为单位祭祀社神,祈求丰收。祭社神先立社,在土坛上用石砌屋,无顶,上贴『社稷之神』红纸,祭祀后,撒肉四周以饷乌鸦。《荆楚岁时记》:『社日,四邻并结宗会社,宰牲牢,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享其胙』。
![]()
宋 斗草
社下烧钱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归。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中『春日杂兴』曾描述儿童斗草情形。见画中题诗。盖江南春早,立春草长,儿童互相用草角力,坚韧者胜,折断者败。
![]()
宋 迎富
古人采莲携鼓游,今朝杂花插满头。相随郊外游一日,迎富即是忘忧愁。
二月二日迎富风俗由来甚古。《岁华纪丽》载:早在有巢氏时代,有人在这天要了一个小孩回家养活,从而家富。后人便在这天到野外采蓬叶以代子,向门前祭之。又《天禄积馀》载:秦代在这天携鼓到郊外游玩,朝出暮归,名为迎富。南宋魏了翁有《二月二日遂宁北郭迎富》诗云:『才过结柳送贫日,又见簪花迎富时
![]()
周(郑国) 踏青
溱洧河畔钟鼓交,踏青游人乐陶陶。红男绿女佩香草,两情相悦赠芍药。
《诗经·郑风》有一首民歌《溱洧》,其中说:一对青年男女,要到溱洧二河边上去看集会,他们相互逗笑,并赠送芍药。高亨《诗经今注》说:『郑国风俗,每逢春季的一个节日(旧说是夏历三月初三的上巳节),这首诗正是叙写这个集会。』实际上,郑国的上巳节是我们已知的最早的情人节。后来才移到七月七日。
![]()
晋 流觞赋诗
修禊文会聚溪头,羽觞载酒曲水流。酣饮赋诗联佳句,留得美名在士俦。
《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证明周代已有到水边洗涤污浊、消灾去病之俗。所谓修禊,即指临水洗濯以除不祥。到晋代,变为临水流杯的文人聚会。《荆楚岁时记》:『』东晋时,王羲之曾于上巳在会稽山阴兰亭举行修禊之会,并作有《兰亭叙》。
![]()
北朝 踏青
北国三月沐春风,香车纷然乐踏青。游人谁顾杨柳绿,竞看佳丽映桃红。
踏青之俗早在汉代之前已经盛行,《晋书》载:每年三月初一至初三,人们出外踏青。到了唐代更为盛行。如杜甫有『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孟浩然有『岁岁春草生,踏青二三月。』诗句,可见当时踏青之风。宋代在清明时踏青,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
唐 内宴冷餐
御赐冷食满宫楼,鱼龙彩旗四面稠。千官尽醉犹教坐;归来月上金殿头。
唐张籍《寒食内宴》:『朝光瑞气满宫楼,彩纛鱼龙四面稠。廊下御厨分冷食,殿前香骑逐飞球。千官尽醉犹教坐,百戏皆呈未放休。共喜拜恩侵夜出,金吾不敢问来由。』所谓冷食,即已做成的熟食。据史料载,如干粥、醴酪、冬凌粥、子推饼、馓子等。因在寒食节用,又称寒具。唐宫内的寒食内宴,可谓最早的冷餐大会。
![]()
宋 担酒上坟
骑驴担酒祭祖坟,一路春光满眼新。道旁关扑掷得顺,竿挑利物好夸人。
南宋杨万里有《三月三日上忠襄坟因之行散得十绝句》诗,当时上坟已由祭扫变为带食盒酒具到郊外踏青的活动;而路旁许多卖粉捏孩儿、象生果子等物的小贩用赌博形式吸引买主,这种赌博称为『关扑』
![]()
明 斗百草
百花争艳满庭芳,莺歌燕舞女儿乡。不喜饮酒猜拳乐,闲将斗草过时光。
明翟佑《四时宜忌》:『《荆楚记》曰:三月三日,四民踏百草。时有斗百草之戏,亦祖此耳。』高启《斗草》诗:『摘拾遍丛丛,铺茵曲槛东。众家谁得?胜独有并红。』
![]()
唐 祭扫
寒食祭扫冢一堆,风吹旷野纸钱飞。黄泉不知生人泪 ;暮雨萧萧惆怅归。
《荆楚岁时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按:传说介子推于三月五日为火所焚,国人哀之,每岁春暮,为不举火,谓之禁烟。唐王建《寒食行》:『寒食家家出古城,老人看屋少年行,丘垅年年无旧道,车徒散行入衰草,在唐代寒食扫墓,后来与清明祭扫合为一事
![]()
唐 走马射箭
垂杨金堤翠幕连,健儿走马射堂前。国家尚武多才俊,方显干城诸英贤。
孟浩然诗《上巳洛中寄王九迥》:『斗鸡寒食下,走马射堂前。』
![]()
五代 荡秋千
阳春女儿笑语喧,绿杨影里荡秋千。身轻裙薄凌空舞,疑是嫦娥下九天。
《荆楚岁时记》载:『正月……又为打球、秋千之戏。』注:《古今艺术图》云:『秋千本北方山戎之战,以习轻戏者;后中国女子学之。乃以踩绳悬木立架,士女炫服,坐立其上推引之,名曰秋千。』唐王建《秋千词》:『身轻裙薄易生力,双手向空如鸟翼。下来立足重系衣,复畏斜风高不得。旁人送上那足贵,终赌鸣珰斗自起。
![]()
唐 浴佛节
佛光普照遍长安,吃斋诵经建寺庵。居士男女多布施;为求来生结善缘。
相传夏历四月初八日为释迦牟尼生日,佛寺常于此日诵经,以各香浸水灌洗释迦之太子诞生像;纪念佛之诞生,称为浴佛节。唐代佛教信仰极盛,长安善男信女多于此日施舍。此风迄宋明依然。《东京梦华录》:『四月八日佛生日,十大禅院各有浴佛斋会,煎香药糖水相遗,名曰浴佛水。
![]()
宋 祭灶
时届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酒糟涂灶醉司命,男儿酌献女儿避。
我国古代奉祀的灶神,即是火神祝融,《礼记·礼器疏》:『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
![]()
宋 挂五彩线
榴花照眼艾蒿香,挂符门帘饮雄黄。粽角流苏悬彩穗,平安佑尔度端阳。
《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周处《风土记》谓:『角黍,人并以新竹为筒粽。楝叶插头,五采系臂,谓为长命缕。』宋人余靖《端午日即事》诗:『江上何人吊屈平,但闻风俗彩舟轻。空斋无事同儿戏,学系朱丝辟五兵。
![]()
宋 染红指甲
端午阶前采凤仙,小钵加矾细细研。染红女儿纤纤指,粉白黛绿更增妍。
民间有在五月端午或七夕捣凤仙花染红指甲之俗。如《燕京岁时记》:『凤仙花即透骨草,又名指甲草。五月花开之候,闺阁儿女取而捣之,以染指甲,鲜红透骨,经年乃消。』再如洪亮吉《十二月词之七》:『七月七日侵晓妆,牛郎庙中烧股香。……君不见东家女儿结束工,染得指甲如花红
![]()
明 饮菖蒲酒
采得菖蒲届端阳,酿成美酒送异香。角黍蔗浆祝尔寿,何妨纵饮入醉乡!
《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以菖蒲或镂或屑以泛酒。』唐殷尧藩诗云:『少年佳话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可证唐代已饮菖蒲酒。菖蒲又称『剑水草』,生于水滨。制成菖蒲酒,具有性温味辛特点。
![]()
金 晒书翻经
三伏朝爽晒书篇,庵院翻经结善缘。近事信女乐相助,愿修来世福寿全。
《尔雅翼》卷二:『荆楚之俗,七月,曝经书及衣裳,以为卷轴久则有白鱼。』魏晋时代在七月七日晒书,后改为六月六日三伏时晒书。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