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音。
【中国古代四季、十二个月份、十二时辰常见别称】
展开Biu

【四季异名表】

春:阳春、青阳、艳阳、阳节、淑节、韶节、青春、苍灵、三春、九春
夏:朱明、朱夏、炎序、炎节、炎夏、清夏、朱律、长嬴、三夏、九夏
秋:素商、高商、金天、白藏、素节、商节、萧长、凄辰、三秋、九秋
冬:元冬、元英、元序、清冬、严节、寒辰、岁余、安宁、三冬、九冬


【中国农历十二个月份的常见别称】

一月
月正、新正、孟春、首春、上春、寅孟春、始春、早春、元春、元月、新春、新正、初春、端春、肇春、献春、春王、华岁、岁岁、肇岁、开岁、献岁、芳岁、初岁、初月、初阳、孟阳、新阳、春阳、春王、太簇、岁始、岁首、王正月、初空月、霞初月、初春月、陬月、王月、端月、孟春、孟陬、泰月、谨月、建寅、寅月、杨月、孟春月、三微月、三正、三之日、睦月、上月、正月、正岁
二月
如月、梅见月、梅月、丽月、卯月、杏月、酣月、令月、跳月、小草生月、衣更着夹钟、仲钟、仲春、仲阳、中和月、四阳月、四之月、春中、婚月、媒月、大壮、竹秋、花朝   
三月
暮春、末春、季春、寎月、晚春、杪春、褉春、蚕月、花月、桐月、桃月、夬月、嘉月、辰月、稻月、樱笋月、姑洗、桃浪、雩风、五阳月、桃季月、花飞月、小清明、竹秋
四月
乏月、荒月、阳月、梅月、农月、乾月、巳月、畏月、云月、槐月、麦月、朱月、余月、首夏、夏首、孟夏、初夏、维夏、始夏、槐夏、得鸟羽月、花残月、仲侣、纯阳、纯乾、正阳月、和月、麦秋月、麦候、麦序、六阳、榎月、梅溽、清和月
五月
仲夏、超夏、中夏、始月、星月、皇月、一阳月、蒲月、兰月、忙月、午月、榴月、毒月、恶月、橘月、月不见月、吹喜月、皋月、蕤宾、榴月、端阳月、暑月、鹑月、鸣蜩、夏五、贱男染月、小刑、天中、芒种、启明、郁蒸
六月
且月、荷月、暑月、焦月、伏月、季月、未月、暮夏、杪夏、晚夏、季夏、长夏、极暑、组暑、溽暑、林钟、精阳
七月
孟秋、首秋、上秋、瓜秋、早秋、新秋、肇秋、兰秋、兰月、申月、巧月、瓜月、凉月、相月、文月、七夕月、女郎花月、文披月、大庆月、三阴月、夷则、初商、孟商、瓜时、霜月
八月
仲秋、秋半、秋高、橘春、清秋、正秋、桂秋、获月、壮月、桂月、叶月、秋风月、酉月、月见月、红染月、南吕、仲商、柘月、雁来月、中律、四阴月、爽月、大清月、竹小春
九月
菊月、授衣月、青女月、小田月、玄月、剥月、贯月、霜月、长月、戌月、朽月、咏月、玄月、祢觉月、菊开月、红叶月、季秋、暮秋、晚秋、菊秋、秋末、残秋、凉秋、素秋、五阴月、穷秋、杪秋、秋商、暮商、季白、无射、霜序
十月
阳月、亥月、吉月、良月、阳月、坤月、正阳月、小阳春、小春、神无月、拾月、时雨月、初霜月、应钟、初冬、孟冬、上冬、开冬、玄冬、玄英、小春、大章、始冰、极阳、阳止
十一月
仲冬、中冬、正冬、畅月、霜月、冬月、霜见月、子月、辜月、葭月、纸月、复月、天正月、一阳月、广寒月、龙潜月、雪月、寒月、黄钟、阳复、阳祭、冰壮、三至、亚岁、中寒
十二月
腊月、除月、丑月、严月、冰月、余月、极月、涂月、地正月、二阳月、嘉平月、三冬月、梅初月、春待月、季冬、暮冬、暮岁、晚冬、杪冬、穷冬、黄冬、腊冬、残冬、末冬、严冬、师走、大吕、星回节、殷正、清祀、冬素


【十二时辰别称】

古人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既可以指一天,也可以指任何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是古人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
十二时由十二个特定的时间名词构成。人们可以从先秦的古籍中溯寻出这些词语的渊源。汉代之前,这些称谓多有不同,直到汉代太初年间,我国实行了太初历,“其以一日分十二时,而以干支为纪。”(赵翼《陔余丛考》卷34)才基本定型定名。十二时表时独特、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天文历法的一大杰出贡献,也是我国灿烂的文化瑰宝之一。
下面对十二时的名称逐一诠解溯源,以便大家了解它们的词义、来源和用例。
一、夜半
十二时的第一个时辰,就叫“夜半”。人们最早把“夜半”作为时间名词来使用的例子,见于《左传·哀公十六年》:“醉而送之,夜半而遣之。”
“夜半”所指的时间是前日夜11时~当日凌晨1时(北京时间,24小时制,下同)。这个时段用地支命名,称作子时。
孔颖达在为《春秋·庄公七年》中“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一句作疏云:“夜者,自昏至旦之总名。”天色由黑到亮的这段,都称为夜。“夜半”是指天黑至天亮这一自然现象变化的中间时段,而人们平素所说的“半夜”则是笼统地指全部的天黑了的时间,其时间往往超出夜半的那两个小时。
一年之始为正;一月之始为朔。我国现在的农历是以十一月为正,以夜半为朔的起点的。尽管古代典籍中对于“朔之始”还有以“平旦”或“鸡鸣”等为起点的多种不同说法,但是,人们总是用夜半子时合朔作为起始点来计算历法的。
“夜半”一词常被文人用于诗词之中。如:“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不胜枚举。
二、鸡鸣
“鸡鸣”,《辞源》注为:“兵器名。”《辞海》则注道:“《诗经·齐风》篇名。乐府《相和歌》曲名。戈的别称。”这两部工具书都缺注了十二时中的“鸡鸣”的词义。
从字面上来看,“鸡鸣”确有“鸡叫”之意,但它在十二时中却是特指夜半之后、平旦以前的那一时段,即深夜过后的1~3时,以地支来称其名则为丑时。
鸡被古人褒称作“知时畜也”。《韩诗外传》中赞颂鸡云:“守夜不失时,信也。”曙光初现,雄鸡啼鸣,拂晓来临,人们起身。
“鸡鸣”一词,源于《春秋左传正义》中“鸡鸣而食,唯命是听”之句。早于此例的句子里,即或有“鸡鸣”,也均非特指时间,而仅仅是表示“鸡叫了”这种情况。如:“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诗经·风雨》)等。
三、平旦
太阳露出地平线之前,天刚蒙蒙亮的一段时候称“平旦”,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黎明之时。用地支表示这个时段则为寅时,即每天清晨的3~5时。
《孟子,告子上》中的“平日之气”,四是我们所见到的“平旦”一词的最早用例。这句里的“气”,系指“天空的云气”。后来的《史记·李将军传》一文也用了“平旦”这个词。如:“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至于后来的诗词中就用得更多了。
四、日出
这个词最初见于《诗经·桧风·羔裘》:“日出有曜,羔裘如膏。”“日出”是指太阳升出地平线之时。用地支命名,为卯时。这个时段指每天清早的5~7时。此时,旭日东升,光耀大地,给人以勃勃生机之感。
在古代诗文中,人们使用“日出”这个时间名词的例子很多。例如:《史记·封禅书》载:“以递日出。”再如晋代皇甫谧《高士传》卷上:“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壤父年八十而击壤于道中。观者曰:‘大哉帝之德也。’壤父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
五、食时
食时就是古人“朝食”(吃早饭)之时,即每天的7~9时。以地支命名,称之为辰时。
“食时”一词,早在《礼记》中就出现了。例如:“故君子仕则不稼,田则不渔,食时不力珍,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礼记·坊记》)另外,《管子· 弟子职》里也有运用“食时”的句子。如:“至于食时,先生将食。”还有,《文选》中任昉的《齐竟陵文宣王行状》一文说:“淮南取贵于食时。”刘良注:“汉淮南王安好书,天子为使《离骚传》,朝受诏,至食时进之。”
六、隅中
临近中午的时候为隅中,即上午的9~11时,用地支表示为巳时。
《淮南子·天文训》最早出现“隅中”一词:“日出于旸谷,……至于桑野,是谓晏食;至于衡阳,是谓隅中;至于昆吾,是谓正中。”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角为隅”,那么这个隅(即斜角)与时间有什么联系呢?如果以《淮南子》的作者,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苏非等人的著书之地长安(今陕西西安)为观测点,人们在巳时观察,衡阳、昆吾两山皆在南方,当太阳运行到衡阳上方,还没有运转到昆吾上空时,长安观测点与衡阳上方的太阳的连线,同观测点与昆吾上空的太阳的连线形成一个夹角。这个夹角就是以长安为基准测位测得的巳时与午时这两个时辰形成的交角。这个交角就是太阳在隅中初临时与其在正中时所形成的东倾斜角,因此,人们称这个时段为“隅中”。
《春秋左传·昭公五年》载:“‘日之数十,故有十时。’(西晋杜预)注:‘日昳为台,隅中日出,阙不在弟。’”这条注释也可作运用“隅中”一词的古文例证。
七、日中
太阳已经运行到中天,即为正午的时辰。日中表示每天的11~13时。这一时段用地支命名,称作午时。
上古时期,人们把太阳行至正中天空时作为到集市去交易的时间标志,这样的商品交换的初期活动,就在日中时辰进行。有例为证:“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易·系辞下》)
《列子·汤问》:“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另外,《史记·司马穰苴列传》:“与庄贾约,旦日日中,会于军门。”“日中”在古籍中使用相当频繁。
八、日昳
“昳”,《说文》释为“日昃也。”“昃,日在西方时,侧也。”
“日昳”,以地支命名,即未时,指每日的13~15时。
这个时间名词,最初见于《史记·天官书》:“旦至食,为麦;食至日昳,为稷。”又《汉书·游侠传》:“诸客奔走市买,至日昳皆会。”“日昳”的意义是,太阳过了中天偏斜向西边。以中天为界,这时的太阳与隅中之日相对。
九、晡时
古人进餐习惯,吃第二顿饭是在晡时。因此,“晡时”之义即“第二次进餐之时”。这一时段以地支命名为申时,它指每天的15~17时。古时“晡”与“馎”相通。《说文段注》:“馎,申时食也。……‘馎’,一作‘晡’引申之义。凡食,皆曰馎。又以食食人谓之晡。”
“晡”(馎)时”,始见于《淮南子·天文训》篇:“(日)至于悲谷,是谓晡时。”
《资治通鉴·唐纪》里有使用“晡时”的例子:“晡时,门坏。无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古人还常常以“晡”这个字来代替“晡时”而写入作品中,如杜甫的《徐步》:“整履步青芜,荒庭日欲晡。”白居易的《宿杜曲花下》:“但惜春将晚,宁愁日渐晡。”
十、日入
顾名思义,“日入”即为太阳落山,这是夕阳西下的时候。古人用地支称这一时段为酉时。它指每日的17~19时。
“日入”一词似始见于《春秋左传正义》:“日入而说,许偃御右广。养由基为右,彭名御左广。”在《庄子·让王》中有这样一段话:“善卷曰:‘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烯;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
古时,人们又将“日出”和“日入”分别作为白天和黑夜到来的标志。《元史·日历志》云:“日出为昼,日入为夜。”当时人们生产劳动、休养生息就是以“日出”、“日入”为基本的简易时间表的。
十一、黄昏
指太阳落去,天色欲黑而未黑之时,即19~21时。用地支表示为戌时。
人们为什么要用“黄昏”来表示这一时辰呢?《说文》曰:“黄,地之色也。”又说:“昏,日冥也。”夕阳沉没,万物朦胧,天地昏黄,“黄昏”一词形象地反映出了这一时段典型的自然特色。
最早使用“黄昏”一词的是大诗人屈原。他在《离骚》中写道:“昔君与我诚言兮,曰黄昏以为期,羌中道而改路。”
“黄昏”这个词,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尤其是诗词里经常出现。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词人在这词句中把“黄昏”作为青年男女幽会的美好时刻来使用,是极确切的。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则流露了作者李商隐对自己年华迟暮的慨叹。
十二、人定
这是一昼夜中十二时的最末一个时辰,它指当夜的21~23时,地支命名是亥时。“人定”的意思为:夜已很深,人们停止活动、安歇睡眠的时候。
“人定”最早见于《后汉书·来歙传》:“臣夜人定后,为何人所贼伤,中臣要害。”
我国古代民歌中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L雀东南飞》有“晻晻黄昏后,寂寂人定初”的诗句。宋代吴曾的《能改斋漫录》中有这样一句话:“熙宁二年十一月,京师每夕有赤气,见西南隅,如火,至人定乃灭。”了解了“人定”的时间概念,就可以正确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了。
王充《论衡》卷23《 时篇》说:“一日之中分为十二时,平旦寅,日出卯也。”大约在公元一世纪初,十二支名与十二时名已配合运用,排定次序。之后,在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各种类型的《十二时》歌。在莫高窟发现的敦煌遗书中,大量地保存了这类作品,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去翻翻最近出版的《敦煌歌辞总编》。


附:各个时辰的部分别称

夜半:子夜 夜分 中夜 未旦 宵分
鸡鸣:荒鸡
平旦:平明 旦明 黎明 早旦 日旦 昧旦 早晨 早夜 早朝 昧爽 旦日 旦时
日出:日上 日生 日始 日晞 旭日 破晓
食时:早食 宴食 蚤食
隅中:日禺 禺中 日禺
日中:日正 日午 日高 正午 亭午 日当午
日昳:日昃 日仄 日侧 日跌 日斜
晡时:馎时 日馎 日稷 日夕 夕食
日入:日没 日沉 日西 日落 日逝 日晏 日旴 日晦 傍晚
黄昏:日夕 日末 日暮 日晚 日暗 日堕 日曛 曛黄
人定:定昏 夤夜

[查看全文]
溪wing
【搬运】词牌名(图)@朴缜
展开Biu

@朴缜

深夜發組小圖,取詞牌名為意,大都描的是春季的淡色景致http://t.cn/zTcJJtq

[flash=250,32]http://l.5sing.com/player.swf?songtype=fc&songid=9525924[/flash]

[查看全文]
烬。
设计目录
展开Biu

@设计目录

印籠 | 印籠最先來源於中國,顧名思義就是放印章的漆器。因傳統和服沒有有袋子,所以江戶時代的武士通過根付將印籠系在腰上,亦可作裝飾。印籠一般有幾格小抽屜,並以刻紋小球點綴,下端或飾有長錦絳。精致小巧的印籠濃縮了東方藝術和文化,和中國的鼻煙壺一樣,影響了很多藝術設計領域,比如香水。

[fold=~简体~]

印笼 | 印笼最先来源於中国,顾名思义就是放印章的漆器。因传统和服没有有袋子,所以江户时代的武士通过根付将印笼系在腰上,亦可作装饰。印笼一般有几格小抽屉,并以刻纹小球点缀,下端或饰有长锦絳。精致小巧的印笼浓缩了东方艺术和文化,和中国的鼻烟壶一样,影响了很多艺术设计领域,比如香水。

[/fold]

[查看全文]
溪wing
本帖最后由
展开Biu

本帖最后由 溪wing 于 2013-7-19 19:58 编辑

设计目录

爐道 | 哪怕再簡陋的香席中,香爐也不可或缺。香爐是香席中名副其實的主人,用什麽樣的爐不僅體現主人審美眼光,同時也展示了主人對香道的理解與認識。不同的香應配以不同的香爐,甚至不同的場合、應對不同的客人也應有所不同。而這些變化並沒有對錯之分,只有優劣之別,且全憑個人的眼光。@烟波致爽阁

[fold=~简体]

炉道 | 哪怕再简陋的香席中,香炉也不可或缺。香炉是香席中名副其实的主人,用什么样的炉不仅体现主人审美眼光,同时也展示了主人对香道的理解与认识。不同的香应配以不同的香炉,甚至不同的场合、应对不同的客人也应有所不同。而这些变化并没有对错之分,只有优劣之别,且全凭个人的眼光。[/fold]

[查看全文]
7070370、
【部分古代名词解释】
展开Biu

【两仪】阴、阳

【三才】天、地、人

【四象】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

【五行】金、木、水、火、土

【六合】上、下、左、右、前、后

【七星】天枢、天旋、天机、天权、玉衡、开阳、摇光

【八卦】乾、兑、离、震、巽、坎、艮、坤

【九宫】乾宫、坎宫、艮宫、震宫(四阳宫)、中宫、(四阴宫)巽宫、离宫、坤宫、兑宫

【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三皇】伏羲、女娲、神农­

【五帝】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

【三山】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浙江雁荡山­

【五岳】〖中岳〗河南嵩山、〖东岳〗山东泰山、〖西岳〗陕西华山、〖南岳〗湖南衡山、〖北岳〗山西恒山­

【五湖】鄱阳湖〖江西〗、洞庭湖〖湖南〗、太湖〖江苏〗、洪泽湖〖江苏〗、巢湖〖安徽〗­

【四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三清】元始天尊〖清微天玉清境〗、灵宝天尊〖禹余天上清境〗、道德天尊〖大赤天太清境〗­

【四御】昊天金阙无上至尊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勾陈上宫天后皇大帝、承天效法土皇地祗­

【四大佛教名山】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安徽九华山〖地藏王菩萨〗­

【四大道教名山】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四川青城山­

【八卦】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沼〗­

【十八罗汉】布袋罗汉、长眉罗汉、芭蕉罗汉、沉思罗汉、伏虎罗汉、过江罗汉、欢喜罗汉、降龙罗汉、静坐罗汉、举钵罗汉、开心罗汉、看门罗汉、骑象罗汉、探手罗汉、托塔罗汉、挖耳罗汉、笑狮罗汉、坐鹿罗汉­

【十八层地狱】[第一层]泥犁地狱、[第二层]刀山地狱、[第三层]沸沙地狱、[第四层]沸屎地狱、[第五层]黑身地狱、[第六层]火车地狱、[第七层]镬汤地狱、[第八层]铁床地狱、[第九层]盖山地狱、[第十层]寒冰地狱、[第十一层]剥皮地狱、[第十二层]畜生地狱、[第十三层]刀兵地狱、[第十四层]铁磨地狱、[第十五层]寒冰地狱、[第十六层]铁册地狱、[第十七层]蛆虫地狱、[第十八层]烊铜地狱­

【五脏】心、肝、脾、肺、肾­

【六腑】胃、胆、三焦、膀胱、大肠、小肠­

【四书】《论语》、《中庸》、《大学》、《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八股文】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六子全书】《老子》、《庄子》、《列子》、《荀子》、《扬子法言》、《文中子中说》­

【汉字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书法九势】落笔、转笔、藏峰、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竖勒­

【竹林七贤】嵇康、刘伶、阮籍、山涛、阮咸、向秀、王戎­

【饮中八仙】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

【蜀之八仙】容成公、李耳、董促舒、张道陵、严君平、李八百、范长生、尔朱先生­

【扬州八怪】郑板桥、汪士慎、李鱓、黄慎、金农、高翔、李方鹰、罗聘­

【北宋四大家】黄庭坚、欧阳修、苏轼、王安石­

【唐宋古文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十三经】《易经》、《诗经》、《尚书》、《礼记》、《仪礼》、《公羊传》、《榖梁传》、《左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

【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与许仙》­

【四大文化遗产】《明清档案》、《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经卷》­

【元代四大戏剧】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洪升《长生殿》­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

【六礼】冠、婚、丧、祭、乡饮酒、相见­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六义】风、赋、比、兴、雅、颂­

【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谋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五彩】青、黄、赤、白、黑­

【五音】宫、商、角、徵、羽­

【七宝】金、银、琉璃、珊瑚、砗磲、珍珠、玛瑙­

【九宫】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

【七大艺术】绘画、音乐、雕塑、戏剧、文学、建筑、电影­

【四大名瓷窑】河北的瓷州窑、浙江的龙泉窑、江西的景德镇窑、福建的德化窑­

【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八旗】镶黄、正黄、镶白、正白、镶红、正红、镶蓝、正蓝­

【八仙】铁拐李、钟离权、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

【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

【五常】仁、义、礼、智、信­

【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

【三姑】尼姑、道姑、卦姑­

【六婆】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

【九属】玄孙、曾孙、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

【五谷】稻、黍、稷、麦、豆­

【中国八大菜系】四川菜、湖南菜、山东菜、江苏菜、浙江菜、广东菜、福建菜、安徽菜­

【配药七方】大方、小方、缓方、急方、奇方、偶方、复方­

【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诸岭、骑田岭、大庾岭­

【四大名桥】广济桥、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

【四大名园】颐和园〖北京〗、避暑山庄〖河北承德〗、拙政园〖江苏苏州〗、留园〖江苏苏州〗­

【四大名刹】灵岩寺〖山东长清〗、国清寺〖浙江天台〗、玉泉寺〖湖北江陵〗、栖霞寺〖江苏南京〗­

【四大名楼】岳阳楼〖湖南岳阳〗、黄鹤楼〖湖北武汉〗、滕王阁〖江西南昌〗、大观楼〖云南昆明〗­

【四大名亭】醉翁亭〖安徽滁县〗、陶然亭〖北京先农坛〗、爱晚亭〖湖南长沙〗、湖心亭〖杭州西湖〗­

【四大古镇】景德镇〖江西〗、佛山镇〖广东〗、汉口镇〖湖北〗、朱仙镇〖河南〗­

【四大碑林】西安碑林〖陕西西安〗、孔庙碑林〖山东曲阜〗、地震碑林〖四川西昌〗、南门碑林〖台湾高雄〗­

【四大名塔】嵩岳寺塔〖河南登封嵩岳寺〗、飞虹塔〖山西洪洞广胜寺〗、释迦塔〖山西应县佛宫寺〗、千寻塔〖云南大理崇圣寺〗­

【四大石窟】莫高窟〖甘肃敦煌〗、云岗石窟〖山西大同〗、龙门石窟〖河南洛阳〗、麦积山石窟〖甘肃天水〗­

【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江西庐山〗、岳麓书院〖湖南长沙〗、嵩阳书院〖河南嵩山〗、应天书院〖河南商丘〗­

【四大名绣】苏绣〖苏州〗、湘绣〖湖南〗、蜀绣〖四川〗、广绣〖广东〗­

【四大名扇】檀香扇〖江苏〗、火画扇〖广东〗、竹丝扇〖四川〗、绫绢扇〖浙江〗­

【四大名花】牡丹〖山东菏泽〗、水仙〖福建漳州〗、菊花〖浙江杭州〗、山茶〖云南昆明〗­

【十大名茶】西湖龙井〖浙江杭州西湖区〗、碧螺春〖江苏吴县太湖的洞庭山碧螺峰〗、信阳毛尖〖河南信阳车云山〗、君山银针〖湖南岳阳君山〗、六安瓜片〖安徽六安和金寨两县的齐云山〗、黄山毛峰〖安徽歙县黄山〗、祁门红茶〖安徽祁门县〗、都匀毛尖〖贵州都匀县〗、铁观音〖福建安溪县〗、武夷岩茶〖福建崇安县〗­

【十二生肖】­

〖中国〗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埃及〗牝牛、山羊、狮子、驴、蟹、蛇犬、猫、鳄、红鹤、猿、鹰­

〖法国〗摩羯、宝瓶、双鱼、白羊、金牛、双子、巨蟹、狮子、室女、天秤、天蝎、人马­

〖印度〗招杜罗神的鼠、毗羯罗神的牛、宫毗罗神的狮、伐折罗神的兔、迷立罗神的龙、安底罗神的蛇、安弥罗神的马、珊底罗神的羊、因达罗神的猴、波夷罗神的金翅鸟、摩虎罗神的狗、和真达罗神的猪,­

【年龄称谓】­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期颐之年:一百岁­

【古代主要节日】­

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

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

寒食: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吴子胥)­

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

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屈原)­

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

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

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

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

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

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初旧迎新­

【科举职官】〖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录取者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查看全文]
Ciel_巫小猪
【转】图文解说中国历史上流传的真正神兽之二
展开Biu

本帖最后由 Ciel_巫小猪 于 2013-7-12 23:38 编辑

图文解说中国历史上流传的真正神兽之一

图文解说中国历史上流传的真正神兽之三上

!22~米娜桑~~

啊猪又开始做搬运工了

话不多说,立刻开始:

这个血腥的家伙叫蛊雕(gu diao) 是一种似鸟非鸟,似豹非豹的食人畏兽,独角,叫起来像婴儿的啼哭

这个名字叫“帝江”。

《山海经》第二卷《西山经》云:“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黄,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汤谷。有神鸟,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 无面目,是识歌舞,实惟帝江也。”

意思就是西方的天山上,有一只神鸟,形状像个黄布口袋,红得像一团红火,六只脚四只翅膀,耳目口鼻都没有,但却懂得歌 舞,名字叫做“帝江”。

(话说原帖中的混沌跟他是一个样= =|||)

这只猴子叫举父(ju fu)

崇吾山的畏兽,善于投掷,虎豹畏之

(爱投石的猴子=w=)

这只长着爪子的猪叫狸力(li li)

柜山上的畏兽,样子像猪,四肢却长出了爪子,带有锯齿。见到它的地方,地面多起伏,所以猜测狸力善于挖土

(它只是像猪而已,绝对不是啊猪哦~)

(它就是精卫哦!)

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枯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钟山的山神名叫烛阴(烛龙)。

(盗墓迷们和玩仙剑的觉不觉得很熟悉?!)

烛龙睁开眼,天下便是白昼;烛龙闭上眼,天下便是黑夜;烛龙吹一口气,天下便是冬季;烛龙呼一口气,天下便是夏天。烛龙从来不吃、不喝,也没有气息。一旦他吐一口气,天下便刮风。他的身形似蛇,身长达千里,面孔似人,周身都是红色的

(米娜桑!!其实烛龙是人面蛇身的!图片其实一点都不靠谱的!!!鉴于没有找到人面蛇身的烛龙,就只能用原帖的图了。sorry,请大家见谅!如若有人面蛇身的烛龙图,请发给我更正,射射!PS:射射金毛君指出)

以下是传说中的四神兽:

上古异兽之四大神兽:《青龙》 青龙,亦作“苍龙”,古代神话中的东方之神。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自黄帝授命于天,威泽四方,龙就成为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中国的象征,而比较明确的定形是在汉代,从大汉朝开始,龙就被确定为皇帝的象征与代表。在东方传说中,青龙身似长蛇、麒麟首、鲤鱼尾、面有长须、犄角似鹿、有五爪、相貌威武,而在西方神话里,龙更像是长翅膀的蜥蜴。

(中西两方的龙都很好看=w=)

西方的龙

(啊猪自己找的,与原帖无关)

上古异兽之四大神兽:《白虎》 在中国,白虎是战神、杀伐之神。

虎具有避邪、禳灾、祈丰及惩恶的扬善、发财致富、喜结良缘等多种神力。而它是四灵之一,当然也是由星宿变成的。是由二十八星宿中,西方七宿:奎、娄、胃、昂、毕、觜、参。所以是西方的代表,而它的白,是因是西方,西方在五行中属金,色是白的。所以它叫白虎不是因它是白色,而是从五行中说的了

(话说好想养=w=)

上古异兽之四大神兽:《朱雀》 凤凰在中国来说,是一种代表幸福的灵物。

它的原形有很多种。如锦鸡、孔雀、鹰鹫、鹄、玄鸟(燕子)等等,又有说是佛教大鹏金翅鸟变成的。凤凰神话中说的凤凰是有鸡的脑袋、燕子的下巴、蛇的颈、鱼的尾、有五色纹。又请凤是有五种品种,以颜色来分的:红是凤、青是鸾鸟、白是天鹅、另有黄和紫的凤凰又可说是朱雀或玄鸟。

(很像凤凰,想起了邓布利多校长的凤凰。刚刚百度了一下凤凰,有一种说法说帝江也是凤凰= =|||没错就上面那个)

上古异兽之四大神兽:《玄武》 玄武是一种由龟和蛇组合成的一种灵物。

玄武的本意就是玄冥,玄是黑色的意思;冥,就是阴的意思。玄冥起初是对龟卜的形容:龟背是黑色的,龟卜就是请龟到冥间去诣问祖先,将答案带回来,以卜兆的形式显给世人。龟生活在江河湖海(包括海龟),因而玄冥成了水神;乌龟长寿,玄冥成了长生不老的象征;最初的冥间在北方,殷商的甲骨占卜即「其卜必北向」,所以玄冥又成了北方神

=38=以上就是这样

下期我们将介绍上古异兽之四大凶兽与上古异兽之神兽

(如果啊猪不懒的话=1115=)

射射观赏=894=

[查看全文]
Ciel_巫小猪
【汉服观赏】
展开Biu

本帖最后由 岛音。 于 2012-7-25 12:07 编辑

如题

里面的妹纸大多是我精挑细选选出来的$88$

妹纸不是重点$23$

汉服才是重点!!!!!!$7$

不要拍人家!!=1115=

上图:(不要乱动图哦~啊猪是有问过人家才放的)

这个萌妹纸#7055!

以下来自http://tieba.baidu.com/p/1737645107(人家要求的)

重点是汉服不是妹纸哦

完结了~~~#6993!

其实还有一些没回复我的妹纸更美~~

啊猪不是那种乱拿人图的人,所以没放上来=1115=

或许会有第二发#7109!

[查看全文]
Ciel_巫小猪
【汉服的动漫动图】
展开Biu

本帖最后由 Ciel_巫小猪 于 2012-7-23 18:45 编辑

不知各位看过没~~~~~

希望图不要裂....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