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欣赏64#西班牙巴塞罗电信市场委员会(CMT)总办事处
以建筑为名 65,875人关注 http://zhan.renren.com/jianzhu000
[查看全文]
彼得·卒姆托最著名作品:瑞士瓦尔斯温泉浴场
这是 Peter Zumthor 最著名的一个建筑——Thermal Baths Vals,瓦尔斯温泉浴场也显示出 Peter Zumthor 不被诸如建筑类型、建筑材料、工艺、场所、功用、大小、方法等外在因素所拘束的大师身手,他也没有自己的风格被自我约束,与 St. Bened...
瓦尔斯温泉浴场也显示出 Peter Zumthor 不被诸如建筑类型、建筑材料、工艺、场所、功用、大小、方法等外在因素所拘束的大师身手,他也没有自己的风格被自我约束,与 St. Benedict 教堂相比它有着太多的差别。
关于这个瓦尔斯温泉浴场介绍的文章非常多,还有很多人的旅行日记(就如我们看 Flickr 照片一样),推荐城市笔记人(http://www.douban.com/people/dyl703/)的文章《卒姆托与片麻岩》(http://www.douban.com/note/43576...
我们看到这个建筑,首先被它的石头与水相容的形象吸引,这种感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体会到,就是石头和水即相亲又相斥的关系。在上面这个影片中也有很多影像的细节获得人们的注意,比如人潮湿的手在石墙上留下的痕迹,在石和水的空间中自然地发出声音寻找回音或者共鸣,人们偶尔停下来凝视这个建筑时...
城市笔记人的文章中介绍,Zumthor 在设计之初就开始迷恋于当地的石头,并且提到开始时 Zumthor 头脑中的图像(Image),Image 对认识 Zumthor 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词,Zumthor 从报纸上看到了当地矿泉水的一个广告以“8千万年前的沃尔斯山谷”为标题介...
在视频中 Zumthor 也提到了采石场的 Image,而在瓦尔斯温室浴场中你也可以体会到那种积水采石场的感觉,如果你曾经在一些采石场戏耍或有游泳过,尤其是阳光照耀的时候。
更详细请通过视频和图片来体会,补充介绍两篇文章: The New Republic 的 Place Of Grace(http://www.tnr.com/article/place-grace?page=0,2),The Architectural Review 1998年的文...
来自 苗本恩-Mile Ben 的投稿
转自 大师建筑
[查看全文]
#建筑设计63#The Timmelsjoch Experience Pass Museum
[查看全文]
Final Wooden House
事务所: Sou Fujimoto Architects 位置: Kumamoto, 日本 Design Year: 2005-2006 Construction Year: 2007-2008
转自 ARCH
[查看全文]
本帖最后由 软灬綿綿 于 2012-7-25 05:43 编辑
凹宅 by 陶磊建筑事务所
这是专为著名艺术家冯大中先生设计的住宅+工作室+美术馆。项目位于辽宁省本溪市,地处主要城区,正前方能遥看山体形成的天然景观。此建筑旨在解决快速发展的都市节奏与人文内心之间的冲突,希望在建筑中创造一个静态的内部世界,再由内而外展开对外部自然的对话,并发挥出建筑的全部潜能。
它既不是公共建筑,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私人空间,这个建筑必将有其特殊的意义。这就要求该建筑既要提供相对安静的创作与居住空间,还要给来访者以一种恬静而深邃的文化感受,它需要一种温和的力量。
凹形屋面:建筑被设计成内凹的方形“砖盒子”,屋面凹形空间向中心汇聚,与三个室内院连接成了一个整体,巨大的空间张力把整个天空全部收纳到建筑内部,并暗合了传统的“四水归堂”。
在屋顶的中心设置了可上人的木质屋面,由于凹形屋顶对周边城市的屏蔽作用,这里形成了巨大的场所感,在此能够看到的只有远山、天空,还有夜晚那轮明月,感受四季的轮回,感受自己的存在。
在这个方形“砖盒子”中,通过书院、竹院、山院的插入使得其内部空间变得丰富而有诗意,形成了“屋中院”,使建筑成为了一个外部严谨厚重而内部灵动的独立世界。
插入的内院像灯笼一样点亮着整个室内空间,自然光给建筑带来了无限的戏剧性。这是在中国传统的空间意识、文化意识及当下价值观的前提下去改变一些规则,营造一个东方式的内部空间。
结合东北寒冷地域性格,专为该建筑定做了色彩温暖且有着良好保温性能的600MM大砖。作为建筑的外维护应该有所表达,试图让这种厚重且粗矿的材料呈现出其原有属性的相反方向。
为此,将砖象拉伸的网眼织物结构一样进行垒砌,放眼到整体便形成了建筑的不透明到透明的渐变,获得了新的质感与张力。新的形式与中国传统建筑漏窗形成了通感。光线从砖的缝隙里逐渐渗透到室内,这种渐变模糊了室内和室外的界限。
外院入口处是双层院墙,外实内虚。外墙形状是用地决定的,内墙为‘漏’墙,它与建筑平行,在不规则的用地空间内二次划分为方正空间,双墙之间便出现微妙的夹角,形成了空间的厚度与量感。
渐变镂空的内墙再一次切合了传统漏窗一样的功能和空间意境,不同的是创造了新的空间质感。在入口处,双层院墙交汇,被清水混凝土顶盖整合成相对完整且具有雕塑感的视觉空间。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