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是我从淘宝上买的,据店主说是所能找到的全集了#7009!
这个月老师上课突然放了,我就想起来自己囤过这个资源
我特别特别喜欢这个综艺节目,简直甩交换空间几十条街,所以想跟米纳桑分享一下#7024!
不过不知道放这个板块对不对,总之先放出来再说吧#7027!
本帖最后由 查询用户名 于 2015-8-31 01:17 编辑
老版本莫嫌弃√
虽然我自己的已经堆满灰了现在【喂
(以下来自百度)
关于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研究的理论著作。主编刘敦桢。
1965年书稿完成,1980年由建筑工程出版社出版。
该书简要而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建筑各历史阶段的发展和成就,旁征博引。
全书共64万字,图片487幅。
本书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理论著作,
简要而系统地叙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和成就,并引证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记录。
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建筑遗产。
中国古建筑在世界上形成了独特的建筑体系,在世界古代建筑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书简要而系统地叙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和成就,
引证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记录,文字简要,叙事详明,资料图片丰富,
附图质量较好,有不少资料是过去未曾发表的,
在目前同类书和资料中是较好的一部,对建筑历史研究工作和建筑教学工作都具有参考价值。
推荐意义√
20世纪50年代末,国家建委建筑科学研究院组织人力在梁思成、刘敦桢主持下编写,
集中了全国专家,先后八易其稿。
1965年完成了由刘敦桢主编的第六次稿本,但因历史原因直到1980年才出版问世。
现在看来虽有很多不完善之处,但仍是目前最完好系统的历史。
是对中国营造学社发起调研我国古代建筑史以来工作的全面总结,集中了三代建筑史学家的辛勤劳作,
可以说是古建史学界的代表作,也是世界研究中国建筑史的权威著作。
中国建筑是世界上传统延续最长的建筑体系。
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的封建社会时期特别长,社会变化缓慢,
另一方面是中国的地理环境比较封闭,周边有大海、高山、沙漠的阻隔,
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很少受到很大的外来影响。
更因为中国的文化一般地高于相邻国家或民族的文化,
即使某些外来因素传人中国,也会很自然地融人,而成为中国自己的东西。
中国建筑自其萌芽,直到今世,一脉相承,
可以说是具有很大的稳定性,与历史上西欧建筑的剧烈变化大不相同。
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医、国画、民乐等相似,
有中国自己特有的传统,是延续数千年的独特体系。
从都城的规划建设,到建筑的设计施工,乃至于装修装饰,都有自己的理论与方法,
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有着很卓越的成就。
它不仅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认真加以研究总结,还可以为当今的建设提供可贵的借鉴。
预览图
简介:
木材在建筑中的使用可以追溯到数千年以前。事实上,木材是人类所使用的第一种建筑材料。人们使用木材最直接的方式是用原木当梁柱,或者把原木水平堆砌成墙。从那时起,建筑中木材的使用在建筑和覆层应用方面就停止了进步。历史上,某些技术性的里程碑,比如方形截面技术的面世(使更高精密度和更强调节度成为可能),以及屋顶桁架技术,都是值得关注的。1 4 世纪至1 7 世纪, 西班牙所使用的“环路”( l a z o )系统,是一项有趣的架顶技术。这项技术使屋顶得以伸展到1 0 米( 即3 3英尺),并促进了多面斜顶的建造。建筑用木制品或木材制品自初始形态以来的加工度大为不同。今天,传统技术仍与技术先进的产品共存。市场上木材产品系列的范围很广,制作这些产品的木材,包括极高机械规格的预制件在内,都经过了不同程度的加工。
目录:
木制品与植物制品
住宅205
豪蒂赫哈赫双子楼
柏居
钴铬钨工具合金
1:1瓦伦丁思威德项目
格林伍德街住宅
南丘公园
木质建筑变形
The Hisbrunner House
村舍
House A&P
米原市幼稚园
艾伯林建筑
Abriès度假屋
Boisseau别墅
诺曼底建筑
Pavi House
Stilt House Weiss-D鰎ing
凯撒建筑
陈宅
卡塞尔地区酒店
建筑用木材
木材的缺陷与变质
木材的保护性加工
内容简介
《建构文化研究:论19世纪和20世纪建筑中的建造诗学(修订版)》是肯尼思·弗兰姆普敦(Kenneth Frarnptorl)继他的经典著作《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之后又一部令人翘首以待的宏篇巨著,必将对现代建筑发展的讨论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言以蔽之,《建构文化研究》是对整个现代建筑传统的重新思考。弗兰姆普敦探讨的建构观念将建筑视为一种建造的技艺,它向迷恋后现代主义艺术的主流思想提出有力的挑战,并且展现了一条令人信服的别开生面的建筑道路。确实,弗兰姆普敦据理力争的观点就是,现代建筑不仅与空间和抽象形式息息相关,而且也在同样至关重要的程度上与结构和建造血肉相连。
组成《建构文化研究:论19世纪和20世纪建筑中的建造诗学(修订版)》的十个章节和-篇后记追根溯源,努力挖掘当代建筑形式作为一种结构和建造诗学的发展历史。弗兰姆普敦对18世纪以来法兰西、日耳曼和不列颠建筑史料的近距离解读为《建构文化研究:论19世纪和20世纪建筑中的建造诗学(修订版)》的理论框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他清晰地阐述了结构工程与建构想象是以何等不同的方式呈现在佩雷、赖特、康、斯卡帕和密斯的建筑之中,以及建造形式和材料特征是如何在这几位建筑师的建筑表现中发挥相辅相成的作用的。此外,弗兰姆普敦的分析还表明,这些元素贯穿在某位建筑师作品中的方式也就构成了评判该建筑师整体建筑发展的基础。这一点尤其突出地体现在弗兰姆普敦对佩雷、密斯和康的建筑作品和思想态度的历史威份的分析之中。
在弗兰姆普敦看来,积极主动地挖掘建构传统对于未来建筑形式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可以为现代性和“先锋派”历史地位的讨论提供了全新的批判性视角。
作者简介
肯尼思·弗兰姆普敦,是哥伦比亚大学的维尔讲席教授(WareProfessor),曾有许多建筑理论历史方面的著作问世。原书由格拉汉姆高等艺术研究基金会(Graham Foundatlon for Advanced Studiesinthe Fine Arts)和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联合出版。
精彩书评
“肯尼思·弗兰姆普敦(Kenneth Framoton)探讨了技术发明在文化发展过程中一如既往的复杂过程。作者的研究视角新颖独特,文字叙述和视觉材料令人耳目一新,有效地将现代建筑的进程重新展现出来,该书潜心挖掘了现代建筑中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因此无论在主修工程和建筑的学生之中还是攻读文化问题的学生之中.必将引起广泛的注意。”
——罗伯特·马克斯韦尔,普林斯顿大学荣誉退休教授
“材料、细部和建筑结构是一种绝对的条件。建筑具有的潜能是它能够在我们的所见所闻以及我们的嗅觉感知中提供本真的意义;而建构正是我们感知的中心。建筑师、建筑系的莘莘学子以及任何有志于探究建筑之奥秘的人都会从肯尼思·弗兰姆普敦的新著中受益匪浅。”
——斯蒂文·霍尔,建筑师
“《建构文化研究》涉及到形式与结构之间的关系,这是理解建筑师工作方法的一个关键问题。但是,在二者之间建立某种连续性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简单地接受赤裸裸的结构决定主义。弗兰姆普敦的著作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技术发明与建筑师的形式创造完全是相辅相成的。通过分析伍重和斯卡帕等杰出的当代建筑师的作品.弗兰姆普敦成功地展现了那些在源源不断的形式创造中蕴含的建筑才华。”
——拉斐尔·莫奈奥,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建筑学教授
“肯尼思·弗兰姆普敦的《建构文化研究》是对现代建筑史学的巨大贡献.并因此得到广泛认可。……与建筑的编年史截然不同的是,弗兰姆普敦提供了一种对建筑理论和设计坚韧持久的清晰理解,他勾勒出一幅结构的真实性观念与现代的纪念性观念缓慢演变的图景。该书记录的是对可读的建筑秩序的寻求,实乃当代建筑思想中最令人瞩目的成果之一。”
——让-路易·柯恩,建筑师,巴黎-维勒芒建筑学院教授
“一部内容极其丰富的巨著.足以在建筑思想蜿蜒曲折的道路上引领我们领悟现代建筑的真谛。弗兰姆普敦的建构研究无与伦比。……《建构文化研究》对于人们理解建筑面貌的缘由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科特·W·福斯特 苏黎世瑞士联邦理工学院建筑和艺术史教授 美国盖蒂中心《文献》主编
目录
序
致谢
第一章 绪论:建构的视野
第二章 希腊哥特与新哥特:建构形式的盎格鲁——法兰西起源
第三章 建构的兴起:1750-1870年间德国启蒙运动暑期的核心形式和艺术形式
第四章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与织理性建构
第五章 奥古斯特·佩雷与古典理性主义
第六章 密斯·凡·德·罗:先锋与延续
第七章 路易·康·:1944-1972年间的现代化与新纪念性
第八章 约恩·伍重:跨文化形式与建构的意喻
第九章 卡洛·斯卡帕与节点崇拜
第十章 后记:1903-1994年间的建构之路密
涅瓦的猫头鹰:尾声
参考文献
插图资料来源
精彩书摘
布尔迪厄进而指出,同样的系统在下宅和上宅中的意义是截然不同的。所谓下宅,就是标高较低的、由石块砌筑而成的牲畜厩,它代表着阴暗空间、繁殖、性交;而所谓上宅,则是干燥明亮、用干牛粪装饰的代表主人面貌的空间。
我们的第二个例子来自日本。自古以来,编织和捆扎就是日本文化中每年一度的开耕仪式的基本元素,这些仪式至今还保留在日本各地(图1.15)。冈特·尼契克(Gunter Nitschke)曾经撰文阐述,日本古代的农耕仪式通常都是从系结仪式,源自动词“系结”开始的(图1.16)。”尼契克认为,当古人开始从浑沌一片的世界中创造秩序时,建造/捆扎乃是先于宗教出现的活动,他还用宗教一词在词源学上起源于捆扎的拉丁文词“里加勒”(ligare)的事实来说明他的观点。与建立在浑厚体量的石材基础上的西方纪念性建筑文化不同,古代的日本世界可以说是用非永久性材料象征性地构建起来的,比如用禾草或稻草打成的结卷,即所谓的“注连绳”(shime-nawa)(图1.17),还有需要花费更多功夫用竹子或芦苇编制而成的心柱(,7ashira)(图1.18)等。尼契克和其他一些研究者指出,这些神道教中的原始建构元素对日本宗教建筑和居住建筑的发展演变都产生过决定性的影响,从公元1世纪的早期神明造(Shimrnei Shrines),到17世纪从平安时代(Hteiarl)的木构演变而来的书院(shoin)和茶室(chaseki)建筑,其种类可谓花样繁多。由于日本神社建筑使用的原木比较容易腐烂,所以它们必须定期重建。在这方面,最著名的例子当数伊势神社中颇具纪念性的内宫(Naigu)和外宫(Gegu)。包括附属建筑在内,这两幢建筑每隔20年就要重建一次。新神社在其前身相邻的基地上建造,这使得神社基地的圣土每隔20年就有一次休养生息的机会(图1.19)。
除了石构与木构这种贯穿在远古建筑文化中的显著区别之外,上述例子还有两个共同之处:第一,在所谓原始文化中,编织乃是场所创造的重要手段;第二,在时间问题上,古人的态度普遍都是非线性的,正是这种态度为象征永恒现在的周而复始的更新提供了保证。另外,对于非永久性事物,古人的感受也随季节变化而有所不同。直到一个半世纪前,日本人的一天还不是以24小时计量,而是用随季节变化的、长短不一的六个时辰来划分。”西方钟表在16世纪被引进日本,但是它们不得不经过机械上的调整,以便能够适用于古老的计时体制。
前言/序言
自从邓小平开启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以来,中国在过去25年中的建设规模和速度几乎没有为这一巨变的环境后果留下任何反思的空间,无论这样的反思是在生态层面还是在文化层面上而言的。在人们永无休止的对发展的共同追求面前,任何即时的思考判断似乎都必须让在一边。与此同时,规模庞大的都市化进程呈现出不确定和无序的局面,尤其在气候变异和大规模污染的背景下来看更是如此。在中国,如同在其他地方一样,许多人持这样的观点,即建筑师除了致力于使建筑具有某种相对的可持续品质之外,并不需要过于关注上述这类虚无缥缈的问题。与此同时,仍然有那么一部分人认为,建筑师的工作是决定和表达整个社会文化价值的载体,因此必须从根本上重新思考什么才是建筑师工作不可或缺的原则。
不管多么出乎意料,正是最近两个在北京落成的主要作品促使人们思考上述一类问题:事实上,这两个作品在钢材的使用上都呈现出一种肆无忌惮的态度。我这里说的是两个由外国建筑师为奥运年而设计的标志性建筑,即莱姆·库哈斯的央视大楼以及赫尔佐格和德梅隆的奥运体育场。在这两个案例中,我们看到的都是一种奇观性建筑(spectacular works),从建构诚实性和工程逻辑性的角度看,它们都乖张到了极端:前者在概念上夸大其辞,杂耍炫技,而后者则“过度结构化”,以至于无法辨认何处是承重结构的结束,何处是无谓装饰的开始。尽管这两个建筑都树立了令人难忘的形象,但是人们仍然有理由认为,创造一个引人注目的形象并不必然需要在材料使用上如此肆无忌惮和丧失理性。
本帖最后由 查询用户名 于 2015-8-31 01:11 编辑
个人很喜欢的一本书√
第三版是美国的 比较常见
有空我会补充第一第二版本
推荐(摘自当当)
对建筑师而言,绘图不仅仅是表达思想的便捷工具,
而且对思想和解决问题的创造过程来说也是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保罗·拉索在《图解思考》(第三版)中展现了更加多样和易学的草图,
可以为设计难题提供灵活的、有创造力的解决办法。
他用适用各种情况的图解技艺来支持这种灵活性。
他帮助读者建立坚实的草图技能、表示方法以及图示、记住、图表法。
本版重要特点:
·用草图表示的易懂的讨论;
·对技术和概念高级图示的新方法;
·大量最新的图画;
·与图解思维过程有关的新技术的扩展。
内容推荐
本书是关于建筑师运用徒手画草图图解技能辅助建筑设计思考的基础理论专著。
本书在第二版的基础上,增加了计算机辅助设计及因特网的内容,
并对其他原有章节的次序及内容作了调整和补充。
本书详尽论述了徒手画完善和发展设计构思的多种技能和方法,并附有大量的笔法优美的徒手画草图。
(中国第一版,美国第三版)
可供建筑师、设计师,以及在校的建筑学专业师生参考阅读。
作者简介
保罗·拉索,美国印第安纳州鲍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教授,美国建筑学会会员,AIA教育奖获得者,纽约州注册建筑师。
[fold=预览图 截图截的比较大我就直接折叠了√]
[/fold]
本帖最后由 查询用户名 于 2015-8-31 01:40 编辑
发现我发了好多老版本的书orz
然而还是要推荐【喂
图片已经重传√ 点点果然讨厌orz
简介(百度)
《外部空间的设计》是日本著名建筑师芦原义信的作品,1975年由日本彰国社出版。
芦原义信1942年毕业于东京大学,现任东京大学教授,并开设有芦原义信建筑研究所。
他曾主持设计了1967年蒙特利尔国际博览会日本馆、驹泽公园奥林匹克体育馆等建筑。
1960年起,他即开始研究外部空间问题,为此曾两度到意大利考察。
作者在书中通过对比,分析意大利和日本的外部空间,
提出了积极空间、消极空间、加法空间、减法空间等一系列饶有兴味的概念;
并结合建筑实例,对庭园、广场等外部空间的设计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全书共四章。
作者简介
芦原义信1942年毕业于东京大学,现任东京大学教授,
并开设有芦原义信建筑研究所。
他曾主持设计了1967年蒙特利尔国际博览会日本馆、驹泽公园奥林匹克体育馆等建设。
图片预览
本帖最后由 查询用户名 于 2015-8-31 02:00 编辑
那个啥 我又来了w
第七版扫描
简介(豆瓣)
本书是为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专业/园林景观专业的学生专门撰写的
有关城市设计的教科书,分上、下两册。
本书从现状调查到设计方法程序,从规划的功能界定到造型设计,破解了德国的城市设计,
为国内的城市设计执业者和学生提供了极具特点的理性哲学基础和扎实的技术手段。
上册《设计方案》主要讨论城市设计的基本方法,
聚焦于城市设计中从现状调查到设计过程的方法演进,聚焦于规划视角下的功能布局,
实现细部和局部设计目标的可能方案,聚焦于城市设计的“基石”。
分为“城市设计现状调查”、“分析与目标设定”、“城市设计的构思”、“设计的基本手法”四个部分。
从现状调查出发,详细探讨城市设计目标设定与方案设计,
并具体解读道路交通(包括步行交通、自行车交通、车行交通、静态交通、交通疏解)、
噪声防护、道路照明、开放空间、住区住房、配套设施等方面的设计手法。
下册《设计建构》主要讨论设计造型方法,分为七个章节,
从造型设计的目的、用途、意义入手,详细探讨了城市形象现状调查与分析,
造型设计的原则与基本手法,并具体解读了居住区、供应服务区、混合区与产业区的造型,最后描述了造型实施中所采用的规定。
全书以实际工作为导向,内容详实,案例生动,图文并茂,
将城市设计这一庞大的议题用系统且活泼的语言呈现给读者,清晰易懂,
可作为城市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等相关专业设计师的设计参考手册和学生的设计学习读本。
作者简介
迪特尔·普林茨(Dieter Prjnz)是科隆高等专业学院城市设计方向的教授,长期从事城市设计研究工作,并著有多部相关著作。
[fold=预览图]
[/fo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