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为并不知道该怎么写“现代诗歌鉴赏方法”,所以以下全部都是在下的读后感。
余华在《活着》的序里提到了一首叫做《老黑奴》的民歌,歌里的黑奴在失去了所有的亲人与朋友的境况下,平静地迎来了甜蜜的死亡(笑)。书中的主角福贵也经历了亲人相继离世的痛苦,最终与一头和自己同名的老牛一起,“为活着本身而活着”,淡然地度过余生。
这首诗表现出来的超脱、无目的、对外界和对自己的宽恕与和解的气质让我马上想到了以上种种。而在此之中,最让我佩服这位诺奖得主对过往生活的了无遗憾的态度。
能了无遗憾太难了,能认同过去的自己太难了。
能挣脱过去、冷静又平和地审视它们,太难了。
谁还没点黑历史与“想当初”。
“戾らない时だけが,何故辉いては”
一去不回的时光,为何却如此耀眼。
不好意思,长大之后听这首歌,看到这句歌词才开始哭。哭的时候一边想初中时代的三井寿,一边想上杉升年轻的时候的那张脸,一边想我自己。就算我没有过与前两位同一等级的辉煌我也克制不住地因为我的人生即将到来的(在当时的我看来是)坍塌性的转折而悲伤。
一想到为这首歌哭得最伤心的一次居然是因为这种卑鄙的理由就觉得我真是对不起它。
那时我依恋即将过去学生时代,抗拒进入社会,觉得它会用不知道长什么样的工作把我学到的知识看过的书衬托得像是过眼云烟,像是无用的垃圾,像个笑话。
——就现在的情况看来,它们确实像是过眼云烟了。我很遗憾。快毕业的时候我开始听起了《平凡之路》,觉得歌词里写的简直就是我自己。听得又悲伤又悲观,一门心思地钻着牛角尖,免不了又哭了几场。
当然我也在调整心态。我渐渐意识到,在学生时代,我是在父母的庇护下才能毫无后顾之忧地追求所谓精神世界的构建。这可以说是一种假象,一旦我脱离了父母给予的保障,这种“我有追求,我不平庸”的假象就被打破了。因为我要开始自己维持自己的物质生活,而且维持地有点吃力,无暇顾及其他。在这种状况下,我终于可以多少原谅自己现阶段的平凡了。
——然后修炼个九九八十一回,在世界上凿出个立足之地。至少也要能再一次毫无后顾之忧一下,再来谈论何为“干净”的问题。还没有沾到铅华就不能谈“洗尽铅华”。一个刚刚直面社会的人就要“没有人值得我羡慕、没有一样东西想要占有”,讲究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那才是药丸。
所以说,这种返璞归真、不一定安贫但一定乐道的作品也只有由那些历尽沉浮的人写出来才有可信度和启示感。像我这么年轻(笑)的人写这个的话,就会有股鸡汤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