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LiaQueen 于 2015-9-28 14:20 编辑
特别喜欢这期活动的标题,读书去吧。一直好奇纳西语说这句话的音调是怎样的,卷卷了解吗?
说起来好笑,我从没思考过阅读的初衷。一直以来,读书就如同呼吸一样自然而然,不是一件事,也不需要什么理由。
大概是从小到不记事的时候就养成的习惯吧,自己记忆里最早的时候,已经有一个书柜。最上层是父母的书,下面的三层是我的,应该还空着大半,内容也应该都是童书。其实我家空间不大,没法放下两个书柜。父母把自己的书满满塞进床底,也要把书柜留给我的幼儿书,这一点我深深感动。没有父母的潜移默化,我也不可能读下这么多书。
小学时写字特别慢,已经觉得作业多得不堪重负。但周末和寒暑假是十分轻松的,从没上过补习班特长班之类。每周末都要去书店看书—不是买书,因为我一直自认为家里特别贫困,喜欢故作懂事地告诉父母:“这本书不用买,已经看完了。”
至今我都认为,我阅读的速度是那么练出来的。以致书店的营业员每次看到我妈妈就主动找给她一把椅子。我埋头看书,站一下午也无所谓,家长却是会累的。
第一次主动买书,是小学四年级买了一套名人传记(简写本),二十二本,外加一套四大名著。那以后就没怎么买过书,总是反反复复地看四大名著,以致第一套都完全散架了,还有许多被零食污染的油渍。然而很惭愧地说,除了课本里有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至今没有看过水浒——就连第一回都看不完就没了兴趣。还有一套《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厚厚的四大本,翻得页边全都变黑色了。
初中时最喜欢看的是鲁迅,余秋雨和一批记者/主持人的书,唐师曾,水均益,赵忠祥,杨澜等等,应该就是这一批书,开始培养起我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和对外国风情的兴趣。还有名著名译那个系列和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现在想想,也就只是看看好玩的情节,喜欢狄更斯大仲马远胜雨果。
高中住校,看书几乎都是在学校图书馆借的。图书馆每天午饭和晚饭后各开放一个小时,每次可以借两本。因为早早决定了学理,政史地课不在写理科作业就是毫无顾忌地看闲书,最多时一天借过四本书——中午借的两本到晚饭时已经看完了。那段时间读书很少做笔记,集中大量地读推理、科幻和文言文,图书馆里的每本书我都知道在哪个架子,然而笔记竟然只有薄薄的两册。这个阶段最喜欢的是林语堂,毕淑敏,艾勒里奎因,儒勒凡尔纳,房龙,还有威尔杜兰的鸿篇巨著《世界文明史》。那时我已经意识到,日光底下,并无新事,无论什么样的故事,都曾被印成铅字,而各种各样我读过的书正在一点点建立起我的世界观。
大学之前,读书几乎是我打发课余时间的唯一办法,不看电视,不看电影。《大长今》《哈利波特》《魔戒》等书,都是在听说了相应的电视剧或电影后找书来看的,看过了,对电视电影也就没有任何兴趣了。
高三时有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改变,HP的最后一部。第七部英文原版开始发售时,我才一口气看完前六部没几个月。急于知道结局,又觉得等中文翻译出版要很久,我鼓起勇气请书店老板帮我买了一本原版的。那时其实没抱什么希望,然而在每句话都几乎只认识一半单词的情况下,我竟磕磕绊绊花三个晚上看完了整本书。这件事完全建立了我学好英语的信心——以前觉得高中生能学到的英语水平不值一提,最长的作文也只有十句话;但我相信如果能读一本小说,就说明也能读其它的小说,而对根本进不了图书馆的高三生来说,还有什么比打着学英语的名义看小说更愉快的事呢?
念大学后读书就少了很多。一方面课业压力太大,比高三还要辛苦;一方面校园网太过丰富的pt资源勾引我看起了英剧美剧,还接触到了日漫。大学阶段看的几乎都是轻小说、奇幻、童话等不用动脑的书,以缓解学业的压力为借口。大四学习上轻松了,我才有意识地限制自己,尽量多读非虚构类的书。从这时到工作后,已经会有“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的感觉,比较喜欢顾随,闻一多,杨绛等。
回过头来想读书为我带来了什么,也并不足为外人道。因为空闲时间都用来读书的缘故,几乎不认识任何明星,小伙伴们热切谈论的电视节目也完全不知道,可以说是没有任何共同话题。也许本该有“我读过的书特别多”的优越感吧,但事实上我总觉得一聊起这方面我就会露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没读过,《穆斯林的葬礼》没读过,《我的大学》没读过,《罪与罚》没读过,莫言没读过……很长时间以来,我觉得这些书我没读过是不对的。
现在呢,我想通了。既然读书不是什么高尚的事,那在读书的选择上不能脱离低级趣味就也不是什么可耻的事。读书就像吃饭一样,人与人口味各异,能填饱肚子,不就很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