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钟道隆,浙江浦江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通信工程专家、逆向英语创始人、复读机发明者。
45岁自学英语,一年后成为翻译;设计发明了电脑语言复读机。
补充一句,因为书的排版毕竟是20年代的书,所以不建议买书,了解方法之后去网上找材料听一样的,普特和大耳做的都很好。
对不起我啰里啰唆说了很多
这篇文章说是技巧不如说是励志~~~一年半能成为翻译的水平,我年轻几十年凭什么做不到!
1.起步阶段
有的人掌握了几千个英语单词,能阅读,但听不懂,说不了,基本是“哑巴英语”。他们刚开始听慢速英语广播录音时,由于辨音能力差,很多听不懂的词写出来看 却是自己认得和会拼写的,只是由于发音不正确或不适应同化、连读、省音和弱读等而听不懂,误以为是生词。
由于听力差,听的时候必须全神贯注,因而心情紧张,碰到一个不懂的词就慌了,往后就再也听不懂了,所以只有采用逐词逐句“边听边写”的方法才有可能搞懂部分内容,多次反复才能全部搞懂。
这一个阶段的最主要特征是辨音能力差,听了下句忘了上句,因而觉得慢速英语的语速还是太快,跟不上。
思想上要非常明确,听录音带的目的是为了学习英语,而不是为了获取什么新的信息。所以最好是听写现成的录音带,而不要自己动手录制慢速英语广播,更不要好高骛远地去听实时的慢速英语广播。只有到这个阶段的后期,为了检查自己的水平,可以试着听听实时的慢速英语广播。
在起步阶段的初期,由于听力差,十分钟录音内容里约有 30~40 个次生词,其中的 20~30 个次是“写出来认得,听起来不懂”的“生词”,真正的生词只有十来个次。此时听写出一分钟录音内容需要花 60~100 分钟。
随着听力水平的提高,到了起步阶段后期,十分钟录音内容里约有 3~4 个次生词(已经掌握了大部分常用的人名和地名等专有名词),基本上没有“写出来认得,听起来不懂”的生词了,此时听写出一分钟录音内容只需要 5 分钟左右。
2.巩固阶段
在起步阶段的后期,随着辨音能力提高,听力逐渐提高,反应速度加快,听写时心情也不那么紧张了,可以“分心”干点别的事了;碰到个别听不懂的词,能甩掉, 不影响后面。这样,慢慢地、自然而然地由“边听边写”的起步阶段过渡到“只听不写”的巩固阶段。巩固阶段的任务是进一步提高反应速度。
在巩固阶段的初期,已经基本上没有“写出来认得,听起来不懂”的“生词”了,听写出一分钟录音内容需要5 分钟左右,偶尔碰到生词,也能根据语音在词典里找到。随着“只听不写”的反复练习,渐渐地摆脱了对于书面文字的依赖,到一分钟录音内容只需要两分钟左右就 可以听懂(不是一词不漏地写在纸上)时,就可以转入深化阶段了。
深化阶段的学习目标有两个:一是扩大英语词汇量,为此要尽量听写一些与自己的专业没有直接联系的英语科技消息以及文史哲方面的内容;二是要达到能如同听汉语广播一样,轻松自如地听懂实时慢速英语广播,并为过渡到听写正常语速的英语做好准备。
各个阶段是互相穿插和渗透的,不是截然分开的。只要自己觉得水平提高了,能转入下一个阶段就可以转,转过去以后试一段时间,如果有困难就再返回前个阶段去补课。即使已经到了深化阶段,有时碰到很生疏的词,还是必须采用起步阶段的“边听边写”的办法才能听懂。
学习效果三层次:“会、熟、化” 语速缓慢、用词浅显、语法简明的慢速英语对初学者英语水平的要求不是很高的。如果基础英语知识(初中英语知识)比较扎实,就可以起步听慢速英语。 怎样才算具备扎实的基础英语知识呢?可以从词汇量、语音和语法知识和听力等四个方面去衡量: ——能听、能写、能读“初中英语词汇”90% 以上,即约 1000 个最基本的常用词 ——熟悉英语的基本语音规则,一般情况下能根据发音从词典里找到词,根据词典上标的音标能读出来 ——懂得英语的基本语法 到底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扎实的中学英语知识了呢?不要只凭“自我感觉良好”, 而应该请一个英语水平比较高的人当老师,从语音、词汇量、语法和听力等四个方面逐一地进行检查。检查的方法如下:放一篇中学英语课文的录音,看看自己能不 能在不看课文的情况下听得懂;把课文一词一句地朗读和讲解给英语水平高的人听,看看自己的基本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是否扎实,差距在哪里等等。 对于英语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可以分为“会、熟、化”三个不同层次。下面以12个月 January、February、March、April、May、June、July、August、September、October、 November、December 等 12 个单词为例做些说明。 (1)“会”:对于这 12 个单词,首先是“会”和“不会”的问题。如果对于这 12 个单词,不能正确地朗读与拼写,就属于“不会”。如果能慢慢地依次读出或写出 January(默念汉语“一月”或用手指数)→February(默念汉语“二月”或用手指数)→March(默念汉语“三月”或用手指 数)→April(默念汉语“四月”或用手指数)→May(默念汉语“五月”或用手指数)→June(默念汉语“六月”或用手指数)→July(默念汉语 “七月”或用手指数)→August(默念汉语“八月”或用手指数)→September(默念汉语“九月”或用手指数)→October(默念汉语“十 月”或用手指数)→November(默念汉语“十一月”或用手指数)→December(默念汉语“十二月”或用手指数),就可以算“会”。 注意这里“慢慢地”三个字和“依次”两个字。所谓“慢慢地”,是说有时间思考与判断;所谓“依次”是说在看到这12个英语单词中的某个单词(例如 September)时,知道是某个月份,但不能立即断定是几月,需要依次默念汉语的月份或用手指数,从 January→February→March→April→May→June →July→August 数到 September 后才能回答出是“九月”。 具有“会”水平的人可以应付各种考试,甚至可以考出高分,但是由于依靠默念汉语或用手指数进行推测,速度比较缓慢,难以应付口语中听和说的需要。 (2)“熟”:对这 12 个词能听能读能写,即使无序地听到、看到或说到任何一个月份,稍假思考即可做出正确的回答。但还没有熟到能习惯成自然地“脱口而出,信手拈来”的“化”的 程度,脑子中或多或少存在用依靠默念潜台词或用手指读数进行推测的过程。 (3)“化”:对这 12 个词熟得能“脱口而出,信手拈来”。依靠默念潜台词或用手指读数进行推测的过程完全消失,能与听到或看到汉语时一样轻松自如地做出判断。 据我调查,一般大学毕业生脑子里“会”和“化”的比例大体上是 10∶1,如果自己觉得“会”8000到10000 个左右单词,可能真正“化”在自己脑子里的只有 800到1000 左右。 逆向法学习慢速英语三个阶段,就是基础英语从“不会”到“会”(进步阶段),从“会”到“熟”(巩固阶段)和从“熟”到“化”的过程。不少人的实践表明, 慢速英语到了“化”的地步,就会具有相当的英语综合能力。初学者从一开始听不太懂到能轻松自如地听懂慢速英语,大体上要经历起步、巩固和深化三个阶段。 1.起步阶段 有的人掌握了几千个英语单词,能阅读,但听不懂,说不了,基本是“哑巴英语”。他们刚开始听慢速英语广播录音时,由于辨音能力差,很多听不懂的词写出来看 却是自己认得和会拼写的,只是由于发音不正确或不适应同化、连读、省音和弱读等而听不懂,误以为是生词。 由于听力差,听的时候必须全神贯注,因而心情紧张,碰到一个不懂的词就慌了,往后就再也听不懂了,所以只有采用逐词逐句“边听边写”的方法才有可能搞懂部分内容,多次反复才能全部搞懂。 这一个阶段的最主要特征是辨音能力差,听了下句忘了上句,因而觉得慢速英语的语速还是太快,跟不上。 思想上要非常明确,听录音带的目的是为了学习英语,而不是为了获取什么新的信息。所以最好是听写现成的录音带,而不要自己动手录制慢速英语广播,更不要好 高骛远地去听实时的慢速英语广播。只有到这个阶段的后期,为了检查自己的水平,可以试着听听实时的慢速英语广播。 在起步阶段的初期,由于听力差,十分钟录音内容里约有 30~40 个次生词,其中的 20~30 个次是“写出来认得,听起来不懂”的“生词”,真正的生词只有十来个次。此时听写出一分钟录音内容需要花 60~100 分钟。 随着听力水平的提高,到了起步阶段后期,十分钟录音内容里约有 3~4 个次生词(已经掌握了大部分常用的人名和地名等专有名词),基本上没有“写出来认得,听起来不懂”的生词了,此时听写出一分钟录音内容只需要 5 分钟左右。
2.巩固阶段 在起步阶段的后期,随着辨音能力提高,听力逐渐提高,反应速度加快,听写时心情也不那么紧张了,可以“分心”干点别的事了;碰到个别听不懂的词,能甩掉, 不影响后面。这样,慢慢地、自然而然地由“边听边写”的起步阶段过渡到“只听不写”的巩固阶段。巩固阶段的任务是进一步提高反应速度。 在巩固阶段的初期,已经基本上没有“写出来认得,听起来不懂”的“生词”了,听写出一分钟录音内容需要 5 分钟左右,偶尔碰到生词,也能根据语音在词典里找到。随着“只听不写”的反复练习,渐渐地摆脱了对于书面文字的依赖,到一分钟录音内容只需要两分钟左右就 可以听懂(不是一词不漏地写在纸上)时,就可以转入深化阶段了。 3.深化阶段 深化阶段的学习目标有两个:一是扩大英语词汇量,为此要尽量听写一些与自己的专业没有直接联系的英语科技消息以及文史哲方面的内容;二是要达到能如同听汉语广播一样,轻松自如地听懂实时慢速英语广播,并为过渡到听写正常语速的英语做好准备。
各个阶段是互相穿插和渗透的,不是截然分开的。只要自己觉得水平提高了,能转入下一个阶段就可以转,转过去以后试一段时间,如果有困难就再返回前个阶段去 补课。即使已经到了深化阶段,有时碰到很生疏的词,还是必须采用起步阶段的“边听边写”的办法才能听懂。 | |
逆向法的最原始含义就是指的听力练习中“逆有形的课本”。我当年听自己录制的电台广播录音时,没有记录稿可参考,困难很多,不但进度缓慢,而且长期找不到答案时心里非常苦闷,脑子中不断冒出“要是有记录稿该有多好”的念头。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发现正因为没有记录稿可参考,碰到的问题都要自己解决,因而听力提高非常快,非常扎实。不少人的实践表明,这条要求落实得越彻底,听力水平提高得越快。有鉴于此,逆向法把听录音时不看记录稿作为一条基本要求。正像有的人所概括的:“看着听懂十盘,不如独立听懂一盘”。
从听力的本来意义上讲,一般情况下指的是在没有参考文字的情况下能正确理解听到的英语声音。例如听英语新闻广播,播送的都是最新的消息,哪里来的文字记录?提高听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听写没有参考文本的录音带,在逐词逐句抠的基础上听写出全部内容。
因此我郑重建议:最好使用没有文字记录的的磁带,以彻底防止出现“听懂”的假象。使用有文字记录的听力教材时,最好把文字记录用钉书机钉死,就当它没有,只有把整个内容都听写出来以后才去对照。
听没有记录稿的录音内容有以下作用:
● 它是试金石。参照记录稿听懂过大量难度较大的录音内容的人,通过了各种考试,往往有一种虚假的自我满足感,认为自己的听力不错,听懂Standard English 广播应该问题不大。其实他们可能从来没有逐词逐句听懂过Standard English 的广播。当他们真正按照逆向法的要求,逐词逐句听写新录制的内容时,发现听不懂和听错的地方可能很多,他们的听写记录稿上可以说是“千疮百孔”。从这个意 义上讲,我们可以把没有记录稿的录音内容看成是检验听力水平的试金石,数分钟之内即可检验出真正的听力水平。
● 它是磁铁。听写没有记录稿的录音内容时,常常碰到疑难问题,令人坐卧不安。其实正是这些疑难问题像磁铁一样地吸引着你不断学习,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没有实践过逆向法的人往往担心这样学太费时间。近年来,笔者和不少逆向法推广者进行过大量对比试验,在水平相同,花同样时间的情况下,逆向法的效果远远高于传统的训练方法。
每听一遍就把听懂的词一个一个按照顺序写在纸上,排列成句子,听不懂的词就先空着。对于英语听力比较差的人来说,刚起步时听不懂的地方实在太多了,有时恐怕连自己也说不清到底有多少处听不懂。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把听懂了的词写出来,才能搞清楚到底有多少处听不懂。
对于碰到的生词,一定要听到模仿录音能正确地念出来,准确地抓住这个词的各个音节的发音为止。因为只有准确地把各个音节的发音抓住了,读出来了,才有可能根据语法和语音知识试拼出一些词,再到词典里查找。
对于听不出来的词,不要就“词”论“词”,一听写不出就立即把录音机停下来,不再往下听写。应该继续听写下去,把听写不出的词放到文章的整体内容上去理 解。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孤立地去抠一个词,百思不得其解,但若与整句话,整条消息联系起来去理解,思路就宽了,往往也就知道是什么词类和怎么拼写了。
有时同一个生词在录音中多处出现,一处听不清或听不懂,可以先放一放,看看能不能从别处得到启发。因为可能别处的录音很清楚,或者与别的词搭配在一起被你听懂了。听写过程中,对于没有确切把握的词,也要先写出来,再在以后的不断听写过程中去检验和纠正。同一新闻在不同的时间由不同的播音员播出时,由于各人的语调有区别,有助于听懂一些疑难词的发音。
听与写两个步骤不是截然分开的,对于英语水平不高的初学者来说,一段录音的听写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而是要经过多次的听与写互相促进,互相启发,交替前进才能最后完成。
由于严重杂音干扰而无法从语音入手推断的词,可以根据语法进行补充,就假定自己是这条新闻的作者,在听不清的地方应该用什么词。或许填上去的词不正确,但总比空着好,而且随着听录音时间的增长和英语水平的提高,自己也有可能发现并改正。
“说”的过程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比读”,即把自己“说”的语音录下来,与录音带上标准的语音对比,看看什么地方学得不像,如此不断重复,直到能模仿说出大体上正确的语音为止;第二步与录音带上的声音同步“说”。
会“说”以后,还要背。把一段录音的听写记录翻来覆去地高声朗读,达到基本会背诵的程度。
“背”诵对于提高英语综合水平有很大的作用,通过“背”,才能由“会”到“熟”,和由“熟”到“化”。从一定意义上讲,会“背”,就是“化”的标志。
熟到了能“背”的地步以后,听英语时就能快速反应,阅读时就能一目十行,写作时才能“下笔如有神”。
例如听英语新闻广播,由于它有一定的格式和句型,背上若干段消息以后,就会熟悉其风格和常用的句型,就比较容易听懂新的内容。有时甚至可以超前播音员的声音,听了一句话中前面的几个词后能提前说出后面的一些词,或听了上一句话后能提前说出下一句来。到了这个地步,听写时的紧张心情就减轻了,或者基本上消除了。心情一放松,水平就能发挥出来,应该听懂的也就能听懂了。
当然不可能把所有听过的录音内容都背下来,但是重要的内容,尤其是范文一定要背。
不少人在下决心学习慢速英语以后,就急不可待的想自己去收听实况广播的慢速英语广播。从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看,在基础英语知识没有达到“化”的情况下勉强 去听,只能断断续续地听懂一些简单的单词,学习的兴趣很快就会降低。比较现实的做法是按照逆向法的要求,踏踏实实听写录音带,为此特编辑出版了系列有声读物《慢速英语选编》。
VOA 慢速英语节目题材广泛、内容新颖、生动有趣。从难易程度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比较容易的是各种科技新闻,其次为人文方面的短文和词语故事,比较难的是国际新闻。
听写中碰到一些没有现成汉语译名的单词时,不妨直接从英语接受此类单词,而不必在寻找其汉语译名上下过多的功夫。例如以下一段是关于美国在越南战争期间使用的"橙剂agentorange"的后遗症的:
对于不是专门从事医学的人来说,可以不必深究porphyria cutanea tarda的汉语释义,只要知道它是一种严重皮肤病就可以了。
逆向法的最主要特点就是听写只有声音而没有文字记录的录音带,只有真正这样做了,英语水平才能快速提高。实践表明,不少应用逆向法学习的人碰到问题时急切地想知道答案,常常情不自禁地去看记录,从而降低了学习效果。为了彻底防止这种现象,部分录音只列出标题和若干个专有名词,没有提供听写记录。读者如能逐词逐句把这些内容全部听写出来(注意:不是听懂大意!),说明学得很扎实,可以转听Special English 和 Standard English 新闻广播录音。
为了搞清起步时自己的听力水平,应该先从头到尾听一遍录音带的全部内容,听的时候不要对照着看书中所附的听写记录。对于绝大多数没有相当听力基础的人来说,这样做的困难一定很大。或根本听不出每一盘磁带录音是什么方面的内容;或虽能断断续续地听出一些单词,但整体上还是不知道讲的是什么……。
从头到尾听了一遍以后,不但搞清楚起步时自己的听力水平到底有多高,同时也可初步体会一下听英语录音时的难点在哪里,以便在进一步阅读本书介绍的一些学习方法时有点背景知识。
接下去就是逐篇地听写第一盘磁带的录音。根据初学者的水平笔者曾试过两种方法,都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读者可根据自己的英语程度和学习时间的多少,采用相应的学习方法。
先边看听写记录边听前三四篇短文,然后再独立听写其他短文。
① 预习。先把要听的短文的听写记录看一遍,把不认得和不会读的词搞清楚,每句话的文法关系搞懂,短文的内容搞明白,直到看着书能从头到尾朗读出来为止。
② 边看听写记录边听录音。尽管你事先预习了,能朗读了,但毕竟朗读和听是有区别的。朗读时没有“被录音带的声音赶着走的紧迫感”,掌握朗读速度的主动权在自 己的手里,完全可以一边朗读,一边运用英语知识,在脑子中完成从英语到汉语的翻译过程。听播音员朗读时的情况就不一样了,掌握速度的主动权不在你手里,你是“被录音带的声音赶着走的”,就会有一种“紧迫感”。在听力比较低的情况下,可能看着书也跟不上录音的播放速度,听不太懂。碰到这种情况,不要着急,沉住气,翻来覆去地听,直到能对着书听懂录音为止。
每听一篇短文,要把生词都记下来,并且不断地复习,直到合上书能完全听懂,并能用英语复述出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为止。如果有背诵的习惯,把课文背下来,效果就更好了。
由于这种方法是拄着现成的听写记录这个“拐棍”走的,因而入门较快,比较适合英语基础较差的人。但是也正因为有现成的听写记录这个“拐棍”,听写中遇到的 难点没有经过自己的艰苦努力就找到了答案,因此独立作战的能力没有得到锻炼,转入不对照记录,自己独立听写其他短文,没有“拐棍”可以拄时,就会感到有不 少困难,个别的甚至有重新起步之感。这是正常现象,不要泄气。
不折不扣按照逆向法的要求进行,“听、写、说、背、想”五法并举,不到万不得已不看听写记录。这样做难度较大,进度较慢,但进步快,可以获得“正向”学习 无法得到的多方面能力的锻炼。其中主要是独立作战能力的锻炼,例如能根据语音从词典里找到所需要的词,能判断自己听写出来的对不对……。
这种方法适合于英语程度比较高,基础英语知识比较扎实又有时间保证的人。这样做也许初期入门的速度慢一些,但是听写中的难点是自己攻克的,独立作战的能力可以得到锻炼,入门以后就要顺利得多了。对于英语基础比较好的人来说,应该尽量采用这种方法。学习进度因人而异,以达到学习要求为准。
不论采用哪种学习方法,自己独立听写出第一篇短文以后,要很好地总结一次,对自己的听写记录也要进行差错分析,看看错在什么地方、什么原因、怎样避免等。
怎样才算具备扎实的基础英语知识呢?可以从词汇量、语音和语法知识和听力等四个方面去衡量:
——能听、能写、能读“初中英语词汇”90% 以上,即约 1000 个最基本的常用词
——熟悉英语的基本语音规则,一般情况下能根据发音从词典里找到词,根据词典上标的音标能读出来
——懂得英语的基本语法
对于英语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可以分为“会、熟、化”三个不同层次。下面以12个月 January、February、March、April、May、June、July、August、September、October、 November、December 等 12 个单词为例做些说明。
(1)“会”:对于这 12 个单词,首先是“会”和“不会”的问题。如果对于这 12 个单词,不能正确地朗读与拼写,就属于“不会”。如果能慢慢地依次读出或写出 January(默念汉语“一月”或用手指数)→February(默念汉语“二月”或用手指数)→March(默念汉语“三月”或用手指 数)→April(默念汉语“四月”或用手指数)→May(默念汉语“五月”或用手指数)→June(默念汉语“六月”或用手指数)→July(默念汉语 “七月”或用手指数)→August(默念汉语“八月”或用手指数)→September(默念汉语“九月”或用手指数)→October(默念汉语“十月”或用手指数)→November(默念汉语“十一月”或用手指数)→December(默念汉语“十二月”或用手指数),就可以算“会”。
注意这里“慢慢地”三个字和“依次”两个字。所谓“慢慢地”,是说有时间思考与判断;所谓“依次”是说在看到这12个英语单词中的某个单词(例如 September)时,知道是某个月份,但不能立即断定是几月,需要依次默念汉语的月份或用手指数,从 January→February→March→April→May→June →July→August 数到 September 后才能回答出是“九月”。
具有“会”水平的人可以应付各种考试,甚至可以考出高分,但是由于依靠默念汉语或用手指数进行推测,速度比较缓慢,难以应付口语中听和说的需要。
(2)“熟”:对这 12 个词能听能读能写,即使无序地听到、看到或说到任何一个月份,稍假思考即可做出正确的回答。但还没有熟到能习惯成自然地“脱口而出,信手拈来”的“化”的 程度,脑子中或多或少存在用依靠默念潜台词或用手指读数进行推测的过程。
(3)“化”:对这 12 个词熟得能“脱口而出,信手拈来”。依靠默念潜台词或用手指读数进行推测的过程完全消失,能与听到或看到汉语时一样轻松自如地做出判断。
据我调查,一般大学毕业生脑子里“会”和“化”的比例大体上是 10∶1,如果自己觉得“会”8000到10000 个左右单词,可能真正“化”在自己脑子里的只有 800到1000 左右。
逆向法学习慢速英语三个阶段,就是基础英语从“不会”到“会”(进步阶段),从“会”到“熟”(巩固阶段)和从“熟”到“化”的过程。不少人的实践表明,慢速英语到了“化”的地步,就会具有相当的英语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