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uanx
求一份指导 人际交往的心理学课题

高中心理课要我们小组做一个课题讲一节课 谁帮我给点建议 ppt视频什么的 有趣点d 麻烦了!

666333222
也祝你早日到序章哈哈哈哈
展开Biu

欢迎呐,也祝你早日到序章哈哈哈哈

[查看全文]
microjc
高中的课啊
展开Biu

高中的课啊… 那就找点好玩的 视频之类的吧 真正学的话 入门的内容是很枯燥的

[查看全文]
玄晶
看看心理学的书
展开Biu

看看心理学的书,会不会有帮助,关于交际方面的

[查看全文]
xuanx
其实是我一个人做
展开Biu

其实是我一个人做。。输入帮帮忙 给点资料什么的

[查看全文]
YX151
从心理角度解读,做梦醒来后对现实世界的印象……

今天早上六点从梦里醒来,一度怀疑自己处在平行世界里面。

总感觉自己和梦里的自己是处在两条不同的时间线上的,一开始还深度怀疑自己是不是又在做梦,没醒只是又换了一个场景。

最后,用一个早晨慢慢熟悉现实的同时,梦里的世界在心里的重量也开始消失。

现在的自己感觉很庆幸,因为那是个噩梦……

虚惊一场undefined

bl7000
有點變態,並非壞事??

我們自以為我們很懂「變態」

第一次知道《獨家新聞》(Nightcrawler)這齣電影,是翁子光導演向筆者傳來預告片段,最近看過電影以後,發覺男主角簡直是香港人俗稱為「變態佬」的代表人物。當然,「變態佬」只是空泛的生活用詞,一點也不準確。嚴格上,這類冷酷無情、不擇手段、自我中心、擅於計算;同時又兼具口才、魅力、膽色的人,心理學家也會將之列入為「人格病態者/精神變態者」(Psychopaths),所以,別以為只有殺人狂與強姦犯才算是這類人物。(Psychopath 一詞過多相關譯名,難以盡錄)

你們或許曾在網上看過有項心理測試,透過一條提問,從對方的回答能知道是否一位人格病態者:

有對姊妹參加母親的葬禮,期間妹妹遇見一位令她神魂顛倒的「帥哥」,就這樣一見鍾情。可惜,妹妹離去前忘掉向這位帥哥取得聯絡號碼,無法再找到他;幾天後,她把姊姊殺了。為什麼?

一般說法是,若回答者說「因為殺掉姊姊再舉辦一次葬禮,那位帥哥便可能再次出現」,他便極可能是人格病態者。如果你相信這類測驗,筆者只能說聲不好意思,你受騙了。

英國心理學家凱文.達頓(Kevin Dutton)藉《非典型力量(The Wisdom of Psychopaths)》一書,全面為我們剖析「人格病態者」的核心特質。凱文親身將上述提問測試,詢問犯過強姦、殺人、戀童癖和持械槍匪等人格病態者,結果無一人回答殺掉姊姊的原因是「辦多一場葬禮」,而絕大部分人圍繞著的回答是「因為姊姊是情敵」。

凱文借此告訴我們,不要奢望以一條心理測試,以為自己「看透了」誰是人格病態者。那麼,港人俗稱「變態佬」的人格病態者,究竟他們擁有那些人格特質,為何未必就是罪犯,甚至出現在我們的朋友圈中,隨時是專業人士,救人助人?

雖然他們可以是魔鬼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心理學教授羅伯特.海爾(Robert D. Hare),他是研究人格病態者的頂尖權威。1980年,海爾設計出《病態人格檢測表》(Psychopathy Checklist),供臨床心理學家測試對象符合多少項題目得分,作為判斷人格病態者的標準。一般人的得分大約只有2分,而分數達到27分便符合人格病態者的標準了(1991年更有相關修訂版))[1] 。此外,還有稱為《病態人格量表》(Psychopathic Personality Inventory, PPI),合共187題,被視為至今最全面的相關心理測驗之一。總體來說,這類人意志堅定、魅力非凡、無情(冷漠)、誇大、專注、欺騙、具說服力、膽色過人、控制慾強等等,而不論他們是否出現明顯的反社會/暴力行為,都可算是人格病態者。

不錯,世界上最殘暴的罪犯,為數不少是屬於人格病態者之列。根據美國聯邦調查局的數字所得,雖然囚犯之中人格病態者的數量只有1%,但這批人犯下謀殺案的數字,卻佔去總數的21%﹗最經典的例子是美國洛克幫,聚集了一小撮最心狠手辣、鐵石心腸的成員,身上紋有三葉草,每塊葉片上都刻有「666」圖案。他們有個幫規稱作「血進,血出」(Blood in , blood out),意思是若你要加入洛克幫,必須殺死一位敵對幫派的人;而一天你想退出幫會,除非你有辦法徹底消聲匿跡,否則幫派會找到你,用各種離奇而殘暴的方式將你殺掉。

除了變態幫會,也少不了轟動全球的連環殺人犯,代表人物是約翰.韋恩.蓋西(John Wayne Gacy)。他於1972至1978年間,共虐殺了至少33名平均年齡為十八歲的青年,將屍體塞在地板之下,猶如經營一個私家墓地。1980年受審時毫無悔意,向法官歎氣並打趣說:我只錯在無牌經營墓地而已;最終,他在1994年被處死。

另一位同樣發生在七十年代,1976年,蓋瑞.吉爾摩(Gary Gilmore)毫無原因在小鎮加油站,開槍打死加油人員,隨後若無其事與女友去看了齣電影,第二天再向一位汽車旅館職員的頭部開槍。被捕後他向辯護律師說了幾個字:我想死。

還有一位變態殺人犯有英國「漢尼拔」之稱,他的真名叫羅伯特.莫茲利(Robert Maudsley)。他因殺人被捕入獄,在牢獄中又連殺三名囚犯,其中更將頭骨敲碎,獄吏趕到時,他已手拿湯匙在品嚐腦漿。結果,這三十年來,他一直在英國韋克菲爾德(Wakefield)監獄被「單獨囚禁」(solitary confinement),身在地下室一個防彈的囚籠之中。

但是,他們也可以是天使

現在,「人格病態者」一詞在你心中,可能已等同潛在的殺人犯和頂級罪犯了,碰到相當危險,然而這想法大錯特錯。凱文一再強調,符合人格病態者人數相當多,而且並非人人均有反社會人格行為,他們遍布社會每一角落,較多人格病態者的職業可參考下表:

最多人格病態者的職業 最少人格病態者的職業

企業執行長

律師

媒體工作者(電視 / 廣播)

銷售員

外科醫生

記者

警察

牧師

廚師

公務員

看護人員

護士

心理醫生

技藝人士

美容師 / 造型師

慈善工作者

教師

藝術家

一般醫生

會計師

此外,一些集中出現人格病態者的特殊職業有:情報員、特種部隊、拆彈專家等。背後的原因相當明顯,專注、冷漠、膽色過人,這些特質都令在各行各業的人格病態者,能夠高度受壓、處變不驚、泰然自若。一般職業而言,人格病態最高分的人,通常出現在「企業執行長」身上,為數不少平均超過了罪犯的分數,這也解釋為何在競爭激烈的投資冒險中,他們顯得無比興奮、自大、無所畏懼,不顧賺錢是否損害他人,一貫樂在其中,容易成功。還有,對於不少要求「機智敏銳與情緒沉穩」的專業來說,尤其是外科醫生,擁有一定程度的人格病態,倒成為相當不錯的「優勢」。

文中提及過的權威專家海爾,他注意到人格病態者不同的腦電波形。大腦一共有四種波形:α、β、θ、δ;一般人在「β」波時屬於高警戒狀態,從αà θà δ是人們逐漸進入深度睡眠的腦波狀態。奇怪的是,人格病態者在清醒或亢奮時會在θ波狀態,這卻是一般人在靜坐、沉睡時才出現的。意味著,人格病態者在最清醒、高度集中以及亢奮時,狀態相當平和,如同其他人安坐與沉睡那般祥和穩定[2]。

人人可試15分鐘人格變態滋味

在神經科學方面,澳洲麥考瑞大學(Macquarie University)的心理學家.莫海特.馬哈穆特(Mehmet Mahmut)的研究針對人格病態者的功能失常,發現除了一般備受關注,處理情緒的杏仁核反應遲鈍以外,也跟判斷、決策能力的前額葉皮質區有關。正是各種先天與後天的共同影響,不同人格特質的聚合,彷如混音器或調味料的分配,塑造一個人是「犯罪型 / 非犯罪型」的人格病態者。

令人驚訝的是,目前有項技術可以臨時塑造一個人,感受15分鐘人格病態者的大腦狀態,那就是顱磁刺激技術(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這項技術可以抑制 / 刺激某大腦皮質區域,像是額葉皮層,以及與杏仁核密切相關的顳頂聯合區,造成一段短時間體驗專注、冷漠、敏銳的心理過程。假如此時再觀看血腥殘暴的畫面,心跳速率會一反常態,顯得相當平和。

遇見人格病態者無須恐慌

說到這裡,你們或許已經明白,擁有人格病態的人,盡管有一定機率發展出反社會行為,可是,那些特質又似乎是一幣兩面,另一方面能承受巨壓、冷靜、焦慮遲鈍,對一些高難度和激烈的職務非常有用。而演化心理學家發現人類社會總有1-2% 人格病態者,將此理解為原始社會擁有「戰士基因」的人,他們像族群中的「戰鷹」(warrior hawk)極有利於狩獵,也能從殘忍的戰爭中生存下來。

戰士基因之所以受到關注,主要是1993年關於「MAOA」基因的研究報告指出,擁有活躍性低MAOA基因的人,容易表現衝動與暴力行為。不過,後續的研究顯示,「最終」是否發展出反社會行為,跟後天環境影響有莫大關係[3]。學者阿夫沙龍.卡斯比(Avshalom Caspi)和泰利.墨菲特(Terrie Moffitt)他們找來一批三歲到二十六歲的受試者,詳細分析他們的成長紀錄,發現擁有低活躍性MAOA基因的受試者,假如成長期間遭受虐待,他們有80%會發展出反社會行為;相反,若在健全的家庭和環境下成長,其實只有20%的人會發展出反社會行為[4]。

一如上述研究,人格病態者的一生犯罪與否,也有眾多因素影響;家庭背景、教育程度、才華天分等等,這些因素均非常影響一個人的自制能力和自我價值,故此,我們即使知道身邊朋友擁有人格病態,並不就是潛在殺人狂。更甚,他們可能擁有獨特且成功的未來,成了國家情報人員或替你施手術的頂尖外科醫生。

家智桑
变态是男人的天性啦
展开Biu

变态是男人的天性啦

[查看全文]
不打此次
19980224
虽说这样说
展开Biu

虽说这样说,但是还是掌握好度吧...

[查看全文]
Hss256758
变态的时候
展开Biu

变态的时候 整个人犹如野兽 简直不是自己

[查看全文]
二货E子一只
人不变态拿来的个性
展开Biu

#24x人不变态拿来的个性~~没点毛病的人反而让人生畏

[查看全文]
老谈酸菜
一点点的偏执
展开Biu

有时候,一点点的偏执,才会让你成为独一无二

[查看全文]
sderrraer
我反正觉得自己比较变态
展开Biu

我反正觉得自己比较变态~

[查看全文]
coco105872
本帖最后由
展开Biu

本帖最后由 coco105872 于 2017-1-15 23:57 编辑

謝謝樓主提供這一篇文,覺得廷有趣的,但如過這一篇文不是樓主自己寫的最好註明出處,這是對原作者的尊重,一開始以為是樓主寫的,一搜才發現是別人寫的,希望摟主貼可以將心比心,此篇文的作者是王陽翎(于非)...這篇文讓我找到一本會去借來看的書--非典型力量,覺得那一位約翰.韋恩.蓋西真的是非常的噁心,跑去搜了一下維基,差點吐出來。另外建議最多人格病態者的職業 最少人格病態者的職業最好改一下,這樣會以為大家都是變態。

[查看全文]
查看更多
bl7000
為什麼忘掉前任這麼難?

有些事可能讓我們的感情世界整個崩塌,像是與交往多年的情人分手。有些人很久都走不出來,甚至陷入憂鬱。分手的人可能食不下嚥、24小時纏著朋友傾吐心事,或縮回自己的保護殼裡,拒絕與外界接觸。 西北大學博士班學生拉爾森(Grace Larson)專門研究親密關係,她對分手心理學特別感興趣。她參與亞利桑納大學研究計畫時,以剛結束一段痛苦分手的年輕人為研究對象,使用調查、專訪、心率監測器和感測器等方法,判斷對方想到分手經驗時,手汗是否增加。研究結束時,她聽了200多個學生談他們的分手經驗。 拉爾森很好奇,分手為什麼對人影響這麼深、在生命裡留下各種痕跡,害人吃不下飯、睡不著覺、隨便找人約會或失去愛人的能力。大家都知道,跟情人分手代表喪失親密、互相照顧的感情來源,還會撼動我們的身分認同、打亂生理時鐘、強迫我們改變對於未來的假想。 為什麼分手這麼痛? 專家說,因為分手改變了我們看待自己的方式。 墜入情網最美妙的部分就是跟對方親近到幾乎融為一體,研究證實隨著關係變深,情侶之間的心理學界線也以好幾種不同方式變得糢糊。 每次你掏心掏肺,每一次的交流,都會讓情人分享彼此的特徵、技能、觀點和情感。她可能交男友後也跟著愛上NBA,他可能漸漸學會欣賞韓劇。感情愈深,兩人就愈傾向從「我們」的角度思考:怎麼做對我們最好、我們想要什麼、我們未來會怎樣。 一旦這個過程逆轉,會讓人無所適從、抑鬱沮喪,結束一段關係,會讓我們開始質疑許多對自己的想法。(像是「我真的喜歡登山嗎?還是我只是想讓他開心?」) 維拉諾瓦大學(Villanova University)心理學教授史洛特(Erica Slotter)和同事的研究證實,這種不確定會帶來心理壓力。他們追蹤69位大一新鮮人的感情狀態半年,每隔2週就詢問他們的狀況,以及他們是否清楚知道自己是誰。 史洛特檢驗其中26位6個月內分手的學生,發現他們的自我認知清晰度在分手後迅速下滑,在研究最後幾週分數還持續下降,而他們的自我認同愈混亂,憂鬱程度也愈嚴重。 失戀會改變身體狀態 在交往關係中的情侶,會開始對另一半的思考、感受、生理狀況產生強大的影響。亞利桑那大學臨床心理學教授斯巴拉(David Sbarra)和康乃爾大學人類發展教授哈染(Cindy Hazan)主張,親密伴侶會幫助我們的身體系統維持平衡,在我們生氣時幫我們冷靜,我們拖拖拉拉時催促我們前進,幫忙我們設定生活步調,像是決定吃飯時間或睡覺時間。伴侶一般會扮演鬧鐘、和事佬、安全避風港等角色,不管一段關係甜不甜蜜,伴侶都會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習慣彼此的存在。 結果就是,分手有如突然剝奪咖啡成癮者的咖啡,讓雙方都出了狀況。斯巴拉和哈染提到,經歷分手的成人,身體出的狀況與被迫離開搖籃的嬰兒有些類似,包括焦躁不安、睡眠中斷、胃口時好時壞等等。 這些特徵也很像剝奪某人自然光後的反應,對方生理時鐘會被打亂。如果你經歷分手、晚上在床上翻來覆去,可能不只是因為悲傷,而是因為伴侶先前一直扮演固定你作息的角色。 這種身體失調不但令人不舒服,也可能造成健康問題。想到一次痛苦的分手時,人們會展現出壓力的徵兆,像是心率和血壓升高,長時間可能對健康造成負面後果。事實上,離婚而沒有再婚的人,早死的機率比較高。 付出愈多,分手就愈難熬 付出是維持一段關係的無價資源,讓伴侶有動力照顧彼此,促使你們為對方原諒、犧牲,也提供一種安全感。付出不只是堅守在愛人身旁,也與對方建立密切的感情關係,你思考的未來裡面會自動出現他。 但付出也有風險,高度奉獻的情人分手機率較低,不過一旦分手,情感上的衝擊也會非常糟糕。事實上,一段關係的長短和甜蜜與否不必然影響分手的毀滅性衝擊,但那些對伴侶做出具體貢獻的人(例如搬去一起住、計劃結婚),分手後對生活的滿意度也急遽衰退。 就像放棄部分自我認同會讓你受傷一樣,放棄未來規劃也會傷人。如果你假設你的餘生都會跟另一個人在一起,分手代表你必須被迫放棄你計劃的海外旅行、家庭計畫甚至替孩子取的名字,這種大規模的心理修正,令人混亂、精疲力竭、覺得難熬。 我們該怎麼做? 允許自己憤怒 分手幾乎不會只觸發一種情感,如果你分得不情不願,可能會很悲傷,因為你失去了重要的人,可能也會期待以某種方式與前任復合。你可能會灰心喪氣,因為你對痛苦的情況幾乎沒有控制能力,也會很憤怒,責怪某人造成你的痛苦,也可能對前任念念不忘。 當然,我們多數人希望分手後愈快走出來愈好。很反直覺的是,要忘掉前任,最好的方式就是接受你的憤怒。 有一項研究在一個月內密切追蹤年輕人對分手的感受,結果發現受試者若對前任的愛特別強烈,分手隔天也會更悲傷。相較之下,異常憤怒的受試者,也比較不悲傷、沒那麼愛。學者推測,憤怒的情緒可以預防我們在悲傷和渴望之間反覆。 正面面對分手,不要逃避去想、去談論 對分手的完美合理反應,就是盡可能不去想。多數人不希望無限重覆吐露分手的細節,也肯定不想對陌生人傾吐負能量。但亞利桑那大學最近的研究顯示,去想、去談論分手,其實是有療效的。 柏克萊大學專家建議,你也可以從第三者的角度,試想一下整個分手過程,這種技巧可以幫助你盡快脫離沮喪憂鬱的情緒。你也可以寫日記,記錄自己的心路歷程,可能發現比起幾個星期前的嚴重失眠,現在已經好多了。你也可以列出值得信任的人,像朋友、家人、治療師,向他們確認自己是否有進展。 策略性避開前任 想與前任連絡的渴望可能會非常強烈,大約有半數人會希望與前任當朋友,約90%年輕人會以某種方式留下前任的蹤跡,例如偷看臉書近況。 如果你屈服於這種衝動,可能就得付出代價。看到前任的時候,人們通常會覺得更悲傷(而不是好笑),也會覺得更愛前任,這對走出來沒有任何幫助。用網路追蹤對方可能也很有害,研究證實用臉書監視前任動態,會帶來抑鬱、渴望,減少個人成長。 亞利桑納大學的研究指出,如果你真的接受了分手的事實,那與前任接觸會感覺比較好一點(這裡指的接觸不包括性行為),因為真正走出分手的人,不再會依賴前任的安慰或支持,前任也不會觸發對親近的渴望以及隨之而來的不滿足,反之能夠真正享受與前任的友誼。 你終究會走出來 分手可以非常難熬,但你應該保持樂觀,因為悲傷通常走得比你預期更快。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心理學副教授伊斯特威克(Paul Eastwick)與西北大學心理學教授芬克爾(Eli Finkel)的研究證明了這點。 而且分手不只是受苦的緣由,也可以是成長的機會。在反思分手時,我們會開始認識到自己做為人、做為伴侶有多少長進,我們可能跌跌撞撞地找回先前因伴侶不喜歡而被忽視的自我認同,也可能重新發現自己的潛力。 即使心知分手是正確決定,與另一個曾彼此交纏的生命分開,也不是容易的事。但如果你們夠堅定,就能在獨自一人的狀態重新認識到自己是誰、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小屁孩1314
楼主辛苦了
展开Biu

楼主辛苦了!!!之前我也在一直考虑这个问题,这到底是为什么??????

[查看全文]
米托
涨姿势了
展开Biu

涨姿势了

[查看全文]
215038839
看的晕乎乎的
展开Biu

看的晕乎乎的

[查看全文]
penglincc
最近分手了
展开Biu

最近分手了?

[查看全文]
SanAngles
因为人总是贪心的
展开Biu

因为人总是贪心的

[查看全文]
lanqi
没谈过恋爱
展开Biu

没谈过恋爱#8x

[查看全文]
uiojkl
Doooog
单身狗表示无所畏惧
展开Biu

单身狗表示无所畏惧!!!

[查看全文]
查看更多
bl7000
管理,從了解心理學開始!對人的了解愈多,愈能做出明...

首頁人力資源管理

管理,從了解心理學開始!對人的了解愈多,愈能做出明智的決策

心理學《經理人月刊》第120期

2014-10-31 17:25 採訪‧撰文 馬安奇

4.52K

「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學。」台灣大學工商管理學系暨商學研究所特聘教授陸洛指出,無論這個人的身分是主管、員工、銷售員還是消費者,都可以透過心理學知識來解讀想法和行為,「當我們對人的了解愈多,愈能做出明智的決策。」

掌握人性通則,解釋、預測人的行為

提到管理,許多人可能會想起作業管理、財務管理以及策略管理等等知識,幾乎沒人會想到心理學,但是陸洛舉例,初階主管分配任務需要了解「人」;中階主管管事又管錢,必須懂「人」;高階主管必須決定哪些人適合在第一線服務,哪些人適合打理財務,還是必須洞察「人」。可以說,掌握人性是管理者最重要的任務,也是最大的挑戰。

許多人對心理學的初步印象可能是,抓老鼠做實驗、治療心理疾病甚至算命,但是心理學研究最根本的3個關鍵問題是:「你的感覺如何?」「你為什麼這樣做?」「你到底怎麼想?」心理學家再根據大量研究累積的知識,來解釋、預測人的行為。

在研究華人社會組織行為的過程中,陸洛發現,台灣有許多白手起家的領導者,管理員工的時候多半仰賴過去經驗,認為只要「閱人無數」,自然而然就能懂人。

直到公司規模愈來愈大、員工愈來愈多,甚至做起跨國生意,才驚覺個人經驗有限,無法處理很多問題。「心理學就是一門研究人類心理與行為的科學,按照經驗法則,也許能管理100人,但是如果要管理1萬人、甚至不同國家的人,就必須透過科學的力量。」

陸洛指出,心理學知識可以教導管理者「讀人、用人、帶人」,是管理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環,不但可以培養關懷人的素養、對人的尊重,還能夠為管理科學的硬道理注入軟技巧,讓管理者不必再從零碎、主觀的觀察與認知中,拼湊不見得正確的領導方式。

尊重差異與尊嚴,激發人的無限潛能

許多組織都會按照員工不同的成長階段,給予訓練、升遷的機會,這就是根據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提出的「需求層次」(hierarchy of needs)理論所設計的制度,主張當人們滿足了生理、安全等等需求之後,就會開始追求自我實現。

而尊重不同的人格特質,正是心理學研究的基本假設。陸洛表示,管理者最重要的3項任務「管人、管事、管錢」中,最難的就是「管人」,不但無法假手他人,而且人的需求隨時都會改變。

舉例來說,高壓式管理風格對於尊重階層倫理的五、六年級員工來說,或許還能接受;但是,更重視個人權益的七、八、九年級員工,卻未必吃這一套。了解心理學知識的領導者,就會明白「人都有個別差異」,根據員工不同的工作動機與心理需求調整互動方式,做出最有效的領導。

即使到今天,仍然會有主管罵員工「笨、蠢材、豬頭」的狀況,從心理學的觀點來看,如果管理者能夠在尊重人性尊嚴的前提下,嘗試調整領導風格,例如肯定部屬能力,給予高一點的期待,部屬通常能夠做得更好,甚至超越期待。而這也正是心理學上的「畢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所揭示的管理思維,「給鼓勵、給肯定、給方向、給意義,員工的潛能才會激發出來。」

「心理學是一門熱情的科學,因為它能幫助人們了解自己、了解他人。」因此,陸洛認為,具備心理學知識的員工,可以了解自己的工作動機,在職場獲得滿足與成長;懂心理學的管理者,則可以有效地激勵員工發揮所長。

回首20世紀初的管理思潮,「人」還被當成生產設備之一,經營者一味追求效率極大化,無視工作者的個別感受。直到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初的霍桑實驗(The Hawthorne Studies,參見P.94)發現,如果員工自覺受到重視,工作效率反而更高,促使企業開始關注人性需求。

陸洛認為,心理學研究可以反省、回應「人」的主體性,了解心理學知識和觀念,對於個人成長、人際合作和組織經營,都是很實用的參考依據。

Joanne123
說的容易做的難
展开Biu

管理學..說的容易做的難...

[查看全文]
老谈酸菜
管理学真的是门强大的艺术啊
展开Biu

管理学真的是门强大的艺术啊。而且我觉得,不是每个人都能学得会的

[查看全文]
bl7000
【全民心理學】人言可畏

別人竟是這樣看我

「試過在網路上搜尋自己的名字嗎?你知道更恐怖的是從臉書輸入自己名字時,發現別人在你背後……」小翔神情凝重地敘述關於他自網路中窺見的暗黑。「我不過在臉友貼文上po了篇立場不同的觀點,立刻有一堆不認識的鄉民將我臉書洗版,還嗆說不准刪,不然會……」自稱遭到網路霸凌的小珊已不太敢上網,即便過了好幾個月,心情仍難平復。

「人前稱你大哥,人後講你俗仔,還唬爛一堆你根本沒說過的話。這樣子你受得了嗎?」日前將網友「釣」出來,並撂人將其狂扁一頓的阿龍,餘怒未消地為自己辯解。

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指出,當暴力言行具備「成群」與「匿名」屬性時就容易擦槍走火,甚至完全失控。早年的「三K黨」,近期的「塔利班」,其成員多在集體且蒙面的情況下做出驚世駭人之舉。偏偏時下最夯的社群網站也有這兩種特性,於是各種口無遮攔的發言,將人性中因好強而殘酷對待彼此的那一面,推向史無前例之高峰。

話說某個睡不著的夜裡,也不知哪根筋不對,居然真依小翔所言,將自個名字輸進谷歌與臉書,結果在普遍還算肯定的留言中見到幾則「批評指教」後,腦袋就更難入眠。突然想到在遺書裡留下「人言可畏」的阮玲玉,接著又浮現好幾位罹患社交恐懼的案主面容。

把期勉也聽成壓力「天資如此優秀,將來無論升學或就業,肯定都會非常傑出。」老師以十足信心看著成績總在班上拿第一的資優生,但這孩子卻告訴心理師:「老師愈這樣說,壓力愈大。」

「要是能把打電動、看動漫的心思分一半到學習上,你的人生不曉得會多成功!」母親耐著性子苦勸,然而殷殷叮嚀換來的是兒子更徹底的擺爛。

「我是為你好才講這些啦,你自己也要加油喔!」長官講這話時明明堆滿了笑容,可聽起來就是一整個不舒服。

「凡事要往正面想……」「別想太多,這沒什麼好擔心啦!」類似充滿激勵的「好話」,不費力就能列一籮筐,但這類言語一旦碰上「認真」解讀的聽者,就容易使其陷入「無法振作的自己真是糟糕」的否定深淵,更甚者還會受困在「辜負了大家好意」的心魔裡。

臨床上發現當事人若常有「太在意自己表現優不優」的心思,就容易漸漸擴散為「覺得別人一直在關注我行不行」的焦慮,甚至會成「他們都在等著看笑話」的夢魘。於是沒來由就不參加某些團體活動,更嚴重還演變到畏懼與人眼光接觸而不出門。

可以允許自己心情不好嗎?「有誰碰上人際挫敗不難受?」「為什麼不能讓自己留點時間心情不好?」「就算鑽牛角尖又何妨?」每當面對人際挫敗的個案時,我都很想這麼回問。說不定更接近成功所需的養分,就在其中。畢竟會這麼在意失敗,不正顯示出內心有多麼盼成為卓越嗎?

史丹佛大學心理學家Carol Dweck描述在面對難度稍高、答不出來的問題時,有兩種思考方法:一是「我不夠聰明來解決問題」;二是「我只是『還沒』想到解決方法」。Dweck稱傾向相信自己基本能力多半已是天生注定者為「固定的思維心態」(fixed mindset);傾向相信自己大部分能力都能藉由努力而獲得成長者為「成長的思維心態」(growth mindset)。「固定思維心態」者的大腦對挫敗索性不想關注;但失敗對「成長思維心態」者而言,則彷彿有磁石般的魔力,會將注意力完全轉向它,並著手進行改進。

「那我的人際關係還有救嗎?」小珊怯生生地問。

「嗯,讓我們一起來想想辦法吧。」我摸著下巴,緩緩地說。

安慰的藝術其實要跟這些對人際關係有著「超高期待」,但在人際互動中又少了「被討厭勇氣」而一步也跨不出的受困者「過招」並不簡單。所以心理師經常被他們的家人與師長問:「到底要怎樣回應,才不會引發孩子的防衛,讓他們接受我們的美意呢?」

也許先回過頭來問問自己,我們展現的是「關心」比較多,還是「擔心」比較多?

吳健豪心理師認為:如果是「關心」,那麼焦點應該是在「對方」,所以要以對方需要的方式來回應對方的感受;如果是「擔心」,那是出於大人自己的感受,因為告訴孩子擔心,在潛意識中有個目的:希望孩子不要做那些會讓大人「擔心」的事。

Carol Dweck建議可對孩子多「讚美努力」而不要太「讚美天分」;《被討厭的勇氣》作者岸見一郎則認為真正尊重孩子就該以「謝謝」來取代「好乖」。

「因為你在乎,所以才這麼沮喪。」「你只是不知道究竟怎麼做才對,於是看起來像混吃等死,但至少你還在撐。」心理學將這類回應統稱為「動機賦予」(empower),是陪伴這群因求好心切卻暫時受挫的靈魂,慢慢產生為自己人生負責勇氣的最佳途徑。下回看見仍在東晃西晃窮蘑菇的孩子時,不妨告訴他:「我知道你在思索如何振作,只是一時不知從何入手。」

其實,在充斥著「人言可畏」的世界裡,又有誰不需要充滿「動機賦予」的安慰呢?

铅笔AIR
说的太有道理了
展开Biu

说的太有道理了,有时候就是感觉家长给孩子的关心太多,反而是把一些不必要的担心强加到孩子身上了+1

[查看全文]
裴晓晓吃
围观大神
展开Biu

围观大神

[查看全文]
Teresayang
一杯白茶
有道理
展开Biu

有道理

[查看全文]
我要睡觉
反正受教了
展开Biu

反正受教了~(づ ̄3 ̄)づ╭❤~

[查看全文]
我要睡觉
有时候也会装作不知道
展开Biu

有时候也会装作不知道,如果一直生活在别人在你面前对你的评价里,好像也不错~

[查看全文]
eplayjxf
人都是在乎其他人对自己的看法的
展开Biu

人都是在乎其他人对自己的看法的。

[查看全文]
z13269
好厉害好厉害
展开Biu

o(≧v≦)o~~好厉害好厉害

[查看全文]
查看更多
bl7000
神奇猜心術

1、推銷

如果你希望對方在兩個商品之間,

挑選價格比較高的那一個

你可以提供

“CP值較低但價格一樣”的第 3 個選項,

來讓人對於比較貴的選項,

有種“撿到便宜”的感覺。

這就叫做炮灰戰略。

2. 商量事情

如果你想跟人協商、不要在會議室,

儘量選擇咖啡店之類的地方,

如此一來可以減少對方的防衛心。

心理學家發現人們處在跟工作有關的環境裡、

容易出現比較自私自利的心態。

3. 請求別人幫忙

如果你希望對方向你伸出援手,

就先幫對方達成目標,

對方自然而然會想要回報你!

例如:幫他買他最想吃的東西!

4. 模仿對方肢體語言

想讓對方喜歡你的話,

可以試著學學他們的坐姿或講話方式,

來拉近你們之間的距離,

對方通常不會注意到。

但不要太誇張,

太刻意會很像在取笑別人!

5. 爭論時

加快講話速度,

讓對方來不及處理資訊,

你會比較容易說服他喔!

6. 趁別人很累時請他幫忙

如此一來,

他們就沒有多餘的心力去質疑你的請求了。

7. 在辦公室張貼眼睛照片

這樣大家比較容易會自動自發、

借東西也比較願意歸還,

因為有“人在做天在看”的感覺。

8. 儘量用名詞代替動詞

這有助於確立你在一個團體中的角色,

同時可以激起他人的參與感。

例如:你想說:“投票對你來說多重要?”時,

可以說:“投票者這身分,對你來說多重要?”

9. 利用恐懼迫使對方達到你的要求

讓一個人恐慌之後鬆一口氣,

他對接下來的要求通常會做出正面回應。

10. 協商時儘量把重點放在

“對方可以得到什麼”

例如:你要賣車的話說

“ 1 萬美元,這台車就是你的了”,

效果會比說:

“這台車賣你 1 萬美元” 還要好 ~

bl7000
心理學家歸納出 16 種人格,還可以對應到名人!你是哪一...

如果要把全世界的人分類,你會怎麼分?依照星座好像太武斷了,血型分四類好像範圍太廣,就算是同個國家地域的人們也不盡相同,心理學家 Carl Jung 和 Isabel Briggs Myers 創造出一個性格測驗,根據 44 個簡單問題,就可以把大家歸為 16 個類別,測完之後,還可以看看和自己同類的名人有哪些喔!

ENTJ(掌控者)

這種類型的人在社會上來說是絕對必要的存在,會監視著每個人的一舉一動,讓狀況都在他們的掌握之中。

代表人物:希拉蕊·柯林頓、第 7 任美國總統安德魯·傑克森、茱蒂法官

ENFJ(支持者)

這個類型的人對「人」有特別的情感,會很關心周遭的親朋好友,常常會運用他們感性又有判斷力的性格給予有建設性的建議。

代表人物:休·傑克曼、潘妮洛普·克魯茲、前任阿拉斯加州長莎拉·裴琳

ISTJ(審查者)

廣告

這類型的人很忠誠、很有自己的性念、而且相當可靠,對他們來說誠實和公正是最重要的兩件事,因此被貼上「好市民」標籤,為國家和社區都想要盡份心力。

代表人物:娜塔莉·波曼、史恩·康納萊、喬治·華盛頓

ISFJ(防禦者)

這樣的人通常隱藏著豐富的內心世界,他們會持續關心對與自身相關的人事物。

代表人物:肯伊·威斯特、劍橋公爵夫人凱特、德蕾莎修女

ESTP(說服者)

永遠充滿熱忱,在朋友之中就是行動派,這類型的人直率、直來直往、勇敢冒險。

代表人物:安潔莉娜・裘莉、唐納·川普、凱文·史貝西

ESFP(娛樂者)

天生的表演家,把世界當作舞台,他們喜歡成為眾人的焦點,希望透過演出讓他人開心愉悅。

代表人物:李奧納多·狄卡皮歐、麥莉·希拉、Virgin 集團執行長李察·布蘭遜

ISTP(工藝人)

能在複雜的狀況中,看見最簡單的解決方案,而且絕對不願意把時間花在無異議的事情上。有時候會被誤認為是製造麻煩的人,但是在關鍵時刻卻很可靠。

代表人物:賈伯斯、達賴喇嘛、艾希頓·庫奇

ISFP(藝術家)

他們生活在感知世界中,對於五感非常敏銳,非常適合當藝術家。

代表人物:蕾哈娜、貝克漢、麥克·傑森

ENTJ(領導者)

這樣的人生還就有一種領袖風範,他們會想積極跨域障礙、並超越自己。

代表人物:莎莉·賽隆、比爾·蓋茲、柴契爾夫人

ENTP(始發者)

這些人有一大堆鬼點子,也因此他們認為處處皆有可能。很樂於分享自己的想法,並能把樂觀的氣氛帶給大家。

代表人物:歐巴馬、富蘭克林、達文西

INTJ(策略家)

和 ENTJ 人一樣,這類型的人也是天生的領導者,不一樣的是他們傾向在真的需要他們的時候才會展現能力,喜歡思考策略相關的方案或想法。

代表人物:馬克·祖克柏、Jay-Z、馬克思

INTP(工程師)

他們的世界充滿理論,時時刻刻在想如何改變現狀、或是能發明什麼新事物,具有強大的分析能力。

代表人物:愛因斯坦、Google 的創始人賴利·佩吉、林肯

ENFJ(心靈導師)

因為關心人,也認為人有無限的可能性,使他們具有超群的社交能力,還能激發出他人的潛力。

代表人物:歐普拉、馬丁·路德、教宗若望·保祿二世

ENFP(貢獻者)

這樣的人具有溫暖而熱情的特質,喜歡正面思考也認為世界充滿可能性,對事物充滿想法。

代表人物:馬克·吐溫、珊卓·布拉克、華特·迪士尼

INFJ(好朋友)

很有禮貌、很會照顧人、喜歡直覺辦事,其實這種類型是 16 個當中最罕見的。

代表人物:凱特·布蘭琪、甘地、美國第三任總統湯瑪斯·傑佛遜

INFP(夢想家)

夢想家從來都不會放棄想像,而且工作比需要很有趣才行。

代表人物:約翰·藍儂、J·K·羅琳、莎士比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