喵宅苑 MewoGarden × 技术宅社区II | Z站 Z Station 棒棒哒纯文字二次元技术社区

正文

【搬运,整理】中国古代酒器

作者:卷福
大家好,这里卷福,今天想给大家分享一下中国古代的酒器,其实就是心血来潮想整理一下给大家看,以下内容皆来自百度360等各式各样的搜索引擎,可能会有些乱,后面会尽量弄好的,还请大家不要介意。 古代酒器,指中国古代用于盛酒、温酒、饮酒的各类器具的总称。其包括尊、壶、爵、角、觥、彝、卣、纍、瓿、杯、卮、缶、豆、斝、盉等。 ,是古代酒器的通称,作为专名是一种盛酒器,敞口,高颈,圈足。尊上常饰有动物形象。 ,是一种长颈、大腹、圆足的盛酒器,不仅装酒,还能装水,故后代用“箪食壶浆”指犒劳军旅。 ,古代饮酒器的总称,作为专名是用来温酒的,下有三足,可升火温酒。 ,《韩诗说》云:“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觯(zhi),四升曰角,五升曰散。”角由盛酒器发展为饮酒器。早期的角,细腰、平底、圆足有圆孔,宽把手。角的口部呈前后两只尖角形,前角略高,后角稍低,下有一个带附饰的筒形流,宜酌而不宜吸饮。其整体形状与爵相似,但无柱,也无便于吸饮的流。角用于盛酒、温酒和饮酒,同时它又是一种量器。 (gōng),是一种盛酒、饮酒兼用的器具,像一只横放的牛角,长方圈足,有盖,多作兽形,觥常被用作罚酒,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有这样的描述:“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椭圆形,是用来盛羹汤、酒、水的器物。杯的质料有玉、铜、银、瓷器,小杯为盏、盅。 (zhī ),一种圆筒状的有把手和三个小脚的饮酒器。《鸿门宴》中有“卮酒安足辞”之句。 (yí)、(yǒu)、(lei)、bu),都是盛酒的大器。彝是清代金石家定的名,其形状长方有盖,器身有觚陵。卣的形状呈椭圆形,大腹,敛口,圈足,有盖。有的上下一样大,像个直筒。,卣都有提梁。在大祭典礼结束后,用卣把酒洒在地上,以享鬼神用的。罍或作“垒”,有两种:方形有盖,宽肩,小口,深腹,圈足,有两耳;圆形的大腹,圈足,两耳,器身下部有个鼻,类似大坛子。瓿为圆口,深腹,圈足。 ,一种圆身、大腹的容器,有盖,腹部有四个环,可用于结绳提取。缶原作汲水之用,后也常用来盛酒。 ,一种形似高足盘的盛器,有盖,也有无盖的,有木制的,也有青铜制的;豆本是一种盛肉盛菜的重要器皿,但也有用于盛酒的。 ,有的人认为斗与豆通,也是一种盛酒器,不过它是一种容量比较大酒器。 ,古书中也称为“散”,其形状像爵,但比爵大,有把手,圆口双柱,平底之下有三个尖足;也有侈口、下腹扁圆,三足中空,或呈棱形或呈圆柱形的;还有四尖足、带盖、呈方形而圆其四角的。斝可温酒和饮酒,类似现在的大酒杯。 ,是用水调酒的器具。古人举行大典礼时,喝酒必须卒爵,不能喝酒的人,就喝掺了白水的酒,叫做“玄酒”。盉的形状一般是大腹、敛口,前面有长流,后面有把手,有盖,下有三足或四足;春秋战国时期的盉呈圈足式,很像后来的茶壶。 详细的描述和图片什么的会在下面继续发,会发完,长期,没办法等级不够不能发太多图,还请大家见谅。 如果喜欢这个内容感兴趣的话还请大家回复支持哦! 我会干劲满满的搬运的!

回复

微软雅黑

作者:卷福
“缶”亦作“缻”,按《说文解字》解释:“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鼔之以节歌。”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多次提到击缶。 缶原本是古代一种陶器,类似瓦罐,形状很像一个小缸或钵。是古代盛水或酒的器皿。圆腹,有盖,肩上有环耳;也有方形的。盛行于春秋战国。器身铭文称为“缶”的,有春秋时期的“栾书缶”和安徽寿县、湖北宜城出土的"蔡侯缶"。这种酒器能够成为乐器是由于人们在盛大的宴会中,喝到兴致处便一边敲打着盛满酒的酒器,一边大声吟唱,颇像现代的卡拉OK,所以缶就演化成为土类乐器中的一种。最原始的陶“缶”由于易碎,现在已经基本看不到完整的了,保存较多的都是青铜“缶”。如,现存于上海博物馆的一件鎏金铜缶,就是个大肚罐子。 在历史上,关于缶的记载并不是非常多,其中最有名的一次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的。描述的原文如下: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这里秦王所击的缶,就是窑字里面的缶,它是古代的一种陶器,用来盛酒的。春秋战国时候曾经拿它当作乐器。
查看回复

本帖最后由

作者:卷福
[i=s] 本帖最后由 卷福 于 2015-3-22 23:30 编辑 商饕餮纹青铜瓿 [attach]393631[/attach] 此展品为商代的金属器,通体以云雷纹衬地,肩部饰兽面纹,腹部饰龙角形兽面纹。现收藏于武汉博物馆。 基本信息

数据:高27.5cm,口径23.5㎝

来源:黄陂区王家河出土

收藏:武汉博物馆

文物介绍

青铜,皮蛋绿色。圆体。口沿外撇、短颈、广肩、腹部扁宽、高圈足。颈部有二道弦纹,肩及腹部铸三道对等的痱棱,将纹饰分成三组。通体以云雷纹衬地,肩部饰兽面纹,腹部饰龙角形兽面纹,圈足上部扉棱下有三个十字形镂孔,下部饰兽面纹一周

查看回复

微软雅黑

作者:卷福
瓿,青铜或陶制,盛酒器和盛水器,亦用于盛酱。流行于商代至战国。器型似尊,但较尊矮小。圆体,敛口,广肩,大腹,圈足,带盖,有带耳与不带耳两种,亦有方形瓿。器身常装饰饕餮、乳钉、云雷等纹饰,两耳多做成兽头状。
查看回复

微软雅黑

作者:卷福
古代青铜罍由于当时工艺技术问题,底部和器物身体不能一次完成,所以底部是后加的,古代青铜罍底部很厚,达到2厘米至5厘米。而现代仿造的青铜罍底部与器物身体是一次成型,底部很薄。 此外,古代青铜罍由于在土里埋藏3000年,经过热胀冷缩变形,青铜罍内部也有与外部对应的花纹形状的凹凸。这种凹凸在古代制造时候是没有的,古代内范是平整的(内范没有必要刻上与外部一样的花纹),而是经过岁月演变发生的变化。现代仿品内部是平整的,没有经过3000年外部条件变化。
查看回复

微软雅黑

作者:卷福
亚丑罍 [attach]392494[/attach] 这件铜罍,通高42厘米,口径13.4厘米,带盖直口,直颈,圆肩,深腹,腹下敛,矮圈足。肩部两兽首环耳,腹下方一侧置一兽首鼻钮。器身最大径在肩腹交接处,腹壁自此向下斜收成底。通体细雷纹作地,肩饰夔纹,上腹饰涡纹间四瓣目纹,下腹饰垂叶纹。盖隆起上有瓜棱形钮,饰三角纹、涡纹间四瓣目纹。盖内及口内同铭,释为“亚丑(丑)”,所以称此器为“亚丑罍”。此器保存完好,表面润滑光亮,花纹繁缛、细密。造型优美,在中原地区很少见,实为“亚丑”器群中之精品。 历年来研究者对“亚丑”铭文铜器多有推论:有以“亚丑”铭文为代表的一类青铜礼器夏民族的遗族,以“亚丑”为徽号的一支,历夏、商至周,散居益都一带,其族即夏禹王室后裔一说。又有所谓“亚丑”铭文,乃古史中有夏斟灌、斟寻二国中斟灌一国的徽号一说,从而论及,益都苏埠屯“亚丑”墓地为斟灌氏的墓地。还有一种推测,今山东益都发现“亚丑”铭文,是商末诸侯薄姑氏的徽号,今山东益都一带乃殷末周初时期薄姑国的旧地所在等等。其说不一,尚待考古资料验证
查看回复

微软雅黑

作者:卷福
西周淊御史罍 [attach]392493[/attach] 【名称】西周淊御史罍 【文物原属】西周时期盛水盛酒器 【简介】 高:33.3cm,宽:36cm,重:9.9kg。 此罍平沿,斜肩,肩上有兽首衔环双耳,腹斜收。颈饰窃曲纹,肩饰涡纹间变体夔龙纹,腹饰蕉叶对夔纹。 罍口内有铭文5行19字: 淊御史作 尊罍。其 万年无 疆,子子孙孙 永宝用享。 记淊地的御史自做此罍,祈望万寿无疆,子孙后代永宝用此罍。
查看回复

微软雅黑

作者:卷福
战国兽耳罍[attach]392492[/attach] 战国兽耳罍(音léi),是战国时期楚国的青铜酒器,1933年在安徽省寿县楚王墓中出土,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衔环动荡,造型奇异,风格清新,完好无损,是一件战国时期少见的青铜艺术品,现珍藏于安徽省博物馆。安徽古为吴楚之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存。淮河南岸的寿县一带,从宋代起就有青铜器出土。 《诗经·卷耳》中有“我姑酌彼金罍”句,说明罍是古代盛酒用的,金罍即青铜罍。又《礼仪·少牢馈食礼》载:“司空设罍水于东,有枓。”可见罍又有盛水的用途。 该罍为圆口、直颈、广肩、鼓腹、圈足,高30厘米,口径23.5厘米,腹围124厘米,足径22.5厘米,重9.6公斤,两侧有对称兽耳衔环,腹部饰模印羽纹(有称云纹),罍体较矮胖,是一件大型盛酒器,在造型结构和花纹装饰上,大胆地改变了昔日复杂形体与面目凶恶的纹样,而成为端庄大方、纹饰简洁和风格清新的具有东南文化特征的青铜艺术品。战国青铜罍,经历两千多年历史,仍完好无损,对研究酒器的演变和探讨传统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罍的造型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方形罍多为商代制造,特征是宽肩、两耳、有盖。圆形罍在商后期和西周流行,多为大腹、圈足和两耳。商、周罍都是造型复杂、纹饰繁缛、形象凶恶神秘的。旧书上有说:“春秋以后就未见罍了。”
查看回复

本帖最后由

作者:卷福
[i=s] 本帖最后由 卷福 于 2015-3-15 00:09 编辑 罍(读作“雷”)是商朝晚期至东周时期大型的盛酒和酿酒器皿,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形状,其中方形见于商代晚期,圆形见于商朝和周朝初年。从商到周,罍的形式逐渐由瘦高转为矮粗,繁缛的图案渐少,变得素雅。在生物学中,"罍"为棘皮动物门的特有结构。此门之特殊系统──水管系统,为此门动物之爬行及运动之循环构造。 其主要构造为,环水管、辐水管、枝水管(侧水管)以及“罍”。 罍,大型盛器和礼器。流行于晚期至春秋中期。体量略小于,《诗经·周南·卷耳》有:“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古文中与篚连用,指代祭祀。造型有圆形、方形两种。圆形罍造型为敛口,广肩,丰腹,圈足或平底;肩部两侧有两耳或四耳,耳作环形或兽首形;下腹部一侧有穿鼻。方形罍多为小口,斜肩,深腹,圈足式,亦有少数为平底;有盖,盖作斜坡式屋顶状;下腹近圈足处亦有穿鼻。罍的器身一般都满饰花纹,常见纹饰有饕餮纹龙纹与蕉叶纹等。其衍生式样有:方体小口圆肩平底式、方体小口圆肩圈足式、方体高颈狭圆肩高圈足式、大口短颈广肩低体平底式等。繁缛的花纹配以厚重的胎体,显得深邃神秘,凝重大方。 罍有泥质灰陶、白陶、印纹硬陶原始青瓷及瓷制品,商、周至两汉时期的游行器。陶制品以小口短颈,圆肩,深腹圆鼓,平底形为常见。商代后期至西周前期器物肩部有双鼻,西周后期多无鼻。原始瓷制品在商代以敛口中,深腹圆底为常见,在西周则以低领折肩或带器鼻、圈足为常见。 根据目前的资料考证,罍是从商代晚期出现,流行于西周和春秋。《诗经》中经常提到罍,在《诗·周南·卷耳》中有这样的记载:“我姑酌彼金罍”。金罍指的就是青铜罍,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姑且斟满那酒罍”。罍的铸造时期,正是周人逐渐摆脱殷商神秘繁缛的美术传统,形成庄重素雅的自身风格的历史阶段。从器型上来看,已由商代的瘦高形渐变为矮粗形,肩部丰满,同时通过加宽沿部和圈足,使全器达到了一个比商罍更加稳定的造型。在纹饰方面,浮雕都比较低,没有商代器物上的那些耸出器表的锐角巨目;器物多处以夔龙蟠龙和兽面作为装饰,但变形非常厉害,除目纹外其他细节都蜕化了,成为一种装饰意味很强的图案

早在西汉时期,罍已成为王公贵胄们竞相争夺的藏品。据《史记·梁孝王世家》记载,汉文帝和窦后的儿子梁孝王刘武是当时有名的古物收藏家,在他的众多藏品中有一件罍,被其视为至宝。刘武临死前立下遗嘱“善保罍樽,无得以与人”,就是说千万不要把罍给外人。后来刘武的孙子刘襄继位,史称梁平王。他的王后姓任,史载此人骄横跋扈、贪得无厌,得知府库中有一件罍,便向梁王刘襄索要。刘襄宠溺任王后,便置祖训于不顾,也不听其祖母劝告,强行将罍取出,送给任王后,这件事在梁王府里闹得沸沸扬扬。后有人将梁王与其祖母争罍之事告于朝廷,汉武帝与群臣商议后认为梁王极为不孝,理应惩处,于是下令将梁国削去八座城池,并将祸端任王后斩首于市。

这件因罍而起的血腥事件史称“梁王争罍”。两千年后,此事引起了清代藏家吴云的极大兴趣。据说吴云幼时在学堂读到此处,判断事件中的罍乃“三代(夏商周)以上法物”,并叹息史家没有谈及其特征和铸造年代,甚是遗憾,一席话把私塾先生吓了一跳。梁王之罍是不是“皿方罍”,没人知道,但从此事件可以看出罍对古人有着极强的吸引力。

查看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0%
闽ICP备2022013136号闽公网安备35092202000188号
站点地图友情链接:
喵宅苑
喵空间社区程序
喵宅苑 静态版
络合兔
Lanzainc
技术宅
小五四博客
莉可POI
Mithril.js
枫の主题社
Project1
午后少年
机智库
七濑胡桃
xiuno
幻想の日常
魂研社
Nothentai
0xffff
欲望之花
泽泽社长